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02-06代小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日语跨文化

□代小艳 刘 萍 安 蓉

一、日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一)当前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1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中首次明确了,应当将中国文化教育同国际视野培养纳入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在素养要求中提出了外语人才要具备“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要求,在能力层面突出了“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并将外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界定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新“国标”关于外语人才培养中“跨文化能力”的明确,对作为外语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即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必须从目标、素养、能力培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双向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在通晓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民族精神等知识,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具有跨文化能力。

(二)日语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深入,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而当前传统日语教学中以语言知识为重心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日语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是我国新“国标”的要求,也将是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中日之间极其特殊的文化关联及渊源,使得日语教育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文化接受基础,但同时,日语的复杂及特殊性,以及深深植根其内的独特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又决定了日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近年来,为了响应新时期社会对日语人才的全新要求,高校日语教育纷纷走上了“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之路,以期能够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中日之间的交流对日语人才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文化能力培育。日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明确两大主题,即中国文化及与日语相关的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双向习得。而在传统的日语教学当中,受应试教育影响,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过程中主要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而相对忽视文化学习。其中日本文化方面虽有设置相关课程,如《日本概况》《日本文化》等,但课时比重较小,教学模式单一,相对缺乏拓展、实例解析、情景演练等实操性较强的教学环节设置。对日语能力考级及证书获取的过强调,使得我国高校传统日语教育模式中呈现出“重语言、轻文化”的特点,进而培养出了一批虽持有较高日语能力等级证书,却缺乏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陷入困局的学生。

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中,语言同文化的割裂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中国文化的习得。即必须培养学生的二元文化学习能力。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日语的跨文化交际是携带着中日文化背景的中日国民关于知识、思维及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双方交流结果的因素。其中除了对语言目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外,对本国文化知识的通晓,及对两国文化差异的掌握也极其重要。即日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并不全部取决于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及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在深谙日本文化构成及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的同时,通晓中国文化,理解两国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差异,并能合理处理好这一文化差异,才能与日本友人顺利开展交流。跨文化交际需要遵守“求同存异”的原则,而对“同”“异”的把握,要求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日本文化的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习得和传承。而我国高校传统日语教育模式中,中国文化的教学相对缺失,加之伴随着日本文化的学习,日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单薄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课程设置。综上所述,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脱轨,正是目前提高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更新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课程设置,从课程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基于中日文化的认知及理解,形成能够驾驭所学语言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核心目标。一是应在课程设置环节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于基础课程中加强日本文化导入,并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中日两国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异同的认知和理解,习得二元文化学习的能力。二是教师在授课素材选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优势,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和线上平台的补充,打破单一教材的知识局限,丰富学生学习中日文化及进行比较认知的多元途径。如此,既可以打破单纯的书本教学带来的枯燥学习体验,又可以根据学生对互联网的亲近和依赖建立起基于其兴趣爱好的多元素材学习体系,更为生动地将固定的课堂教学与灵活的网络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及共鸣。三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学习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理解误区和接受风险,教师应给予及时关注和引导。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日本文化,也要注意素材的筛选,杜绝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不良素材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素材在各大网络平台随处可见,其中自然也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存在极为不客观,甚至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欠缺思辨能力的特点要求日语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资源补充的同时,必须要加强正面引导和知识筛查,帮助学生在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三观,这也是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中国文化习得,提升传统文化认知。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了中国文化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失问题。同时,由于日本文化的学习及渗透,更加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趋于淡薄和疏远。而新时代下不断变换的世界格局和中日关系的变化,要求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打破这一桎梏。

当前我党“大思政”战略下的“课程思政”也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因此。新时期的日语人才培养,必须于跨文化能力培育中加强中国文化的习得,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及理解,加强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突出培养其文化自觉和自信,帮助学生形成以日语为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增进中国与日本乃至世界各国交流与包容理解的多元能力。日语专业学生作为传承及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中日两国交流大任的基石角色,同时,也是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输出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帮助其在了解中国文化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思辨能力,树立文化自信,进而才能真正从基于理解两国文化异同的层面,形成跨文化能力,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及接班人。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跨文化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环境单一是当前我国高校日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棘手问题。语言交流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实战仅发生在师生(中外教师与学生)之间,一些有日本留学生的学校,日语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结成学习伙伴的形式与其展开跨文化交际。但相对来讲,交流的对象、频次相对受限。因此,要提升高校日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必须充分借助网络平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及思辨能力。具体可通过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上交流平台结交日本人学习伙伴;借助网络平台,寻找相同兴趣爱好的日语学习伙伴;实地体验如日本餐饮、服装等方面的文化元素,并注意与中国相关元素的比较认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进入日企参观和实习,加深对日本企业文化的了解等。总之,借助互联网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拓展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环境,动态监测其跨文化交际效果,丰富其跨文化交际体验,才能帮助其不断提升跨文化能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明确这一目标的重要性,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外语教学人才,服务社会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新国标”日语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为视角,在教育“大思政”的框架下,探讨了提升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及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输出与传播能力的策略,这有力关联了党中央关于高校教育应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精神,也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大思政日语跨文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日常日语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