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标准与控制工作
2022-02-06于秀秀
于秀秀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烟台 265100)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主管部门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治理污染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决定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好坏,如果监测数据没有质量保证的支撑,那么取得的分析监测数据就是失效数据,毫无依据可言。所以必须加强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环境监测取得的信息和数据的准确度和科学化。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人员要求、仪器设备要求、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标准物质、全程序质量控制、质控措施七个方面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环境监测部门需建立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有序地进行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确保整个系统得以高效地运转,发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解决,并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改进。环境监测部门内部应当配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质量监督员等有关管理人员,对整个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执行实施审核与评价。
(1)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对整个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工作全面负责,履行主要技术责任,组织人员正确贯彻执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人员实施新开展的项目,及时帮助解决业务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组织单位内外技术业务工作。技术负责人同时对监测的工作质量有否决权,以确保质量文件等能在部门内有效地实施和部门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正常有效地运转。
(2)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负责部门的监测工作全部质量问题,组织人员正确贯彻执行管理体系文件,组织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执行情况检查及质量问题的调查和解决,保持执行的管理体系文件的现行有效。组织监测部门内部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等,组织人员参加相关权威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组织开展监测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培训和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与考核。组织实施每年度管理体系的内部评审活动,保证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全面的贯彻和执行。
(3)内审员。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定时选派有较高岗位工作经历和业务工作能力的人员参加内审员培训班的培训,并进行考评,取得合格证书。获得内审员证的人员按照部门质量负责人的安排,参加部门内管理体系内一定工作的审核评价,参加部门年度内部审核会议,参加审核的内容编制,审核工作完成后编制相应的审核报告,并负责跟踪出现的问题的人员和科室采取纠错措施的执行情况,并验证执行情况的好坏。内审员不能审核自身或自身所在科室所从事的工作。
(4)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主要是负责监测部门实验室中自身所在室的工作运行状况,检查所在室所运用的实验分析方法、操作规程,以及技术规范运用的准确性和现行有效性。监督所在室的实验基础条件等及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规定,对监测分析中的现场操作过程、关键的步骤、主要注意的环节、下达的重要监测任务需要进行重点监督,对新上岗人员及新进监测人员进行监督。
2 人员要求
实验室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人员必须学习并掌握与所从事项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技术规范、质量保证措施和控制规定,并了解自身所用的所有仪器设备的工作性能及操作规程,并能熟练地加以操作应用。所有人员承担工作前必须经过学习培训和能力验证考核,并经过考评后合格拿到合格证方可担任相关的岗位,在能力确认方面则分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业务技术熟练水平、监测分析样品的准确性的考核等。
3 仪器设备要求
监测分析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请获得计量资格证书的单位进行检定或校准,获得合格证书,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维修、保养,需要校准的仪器使用前需进行校准,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开展期间核查,保证仪器设备能够稳定使用。譬如开展分光光度计的期间,需要使用分光光度计做一条标准曲线,核查标准曲线测试曲线线性度和准确度等指标是否在范围内,一般情况下,每年主要仪器设备核查一到二次,若试剂批号变化或仪器脱离过本单位的直接控制,则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4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监测时选定和使用适当的监测方法,首先选择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监测方法。当监测分析方法更新或需要开展新的监测项目时,需要对新的监测分析方法做方法验证,编写方法确认报告,并经相应技术人员讨论通过,技术负责人审批。编写方法确认报告时,需要登记参加方法确认的人员情况、登记使用仪器情况、登记使用试剂及溶剂、记录测试精密度数据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记录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测试数据计算相对误差方法、确认结论等内容。
5 标准物质
环境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应该符合国家基准或标准。购买的标准样品和标准溶液,生产厂商应由有证物质的检验合格证书保障。定期检查药品库内的标准样品、标准溶液,建立标准样品、标准溶液的管理台账,并定期对由标准溶液稀释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展开期间核查,在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实施质量管理,以确保标准溶液和标准样品的量值精确可靠。标准物质、标准溶液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
6 全程序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工作从编制监测方案、现场监测、采集样品、保存样品、运输样品、制备样品、对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样品、对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审核、评价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等全过程,都要严格要求实施质量管理与控制。
6.1 合理布置监测点位
合理优化布置监测点位,能够保证采集的样品更具有时空代表性。布设监测点位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规范、方法标准的规定布设,布置最佳监测点位和点位个数,并要求设置的监测点位应当可以实际反映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或反映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还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特征环境污染物,所布设的监测点才可以获得具有充分代表性的环境信息。
6.2 样品采集的质控要求
采集的样品必须具备代表性。获得具备实际代表性的样品,需要在具备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照规范的采样标准方法采集有效的样品。合理把控采集样品的时间和频次,保证样品的可靠性。采集样品频数较小或采集样品的时间点不客观会影响样品的可靠性。选择正确的采集样品容器。例如采集水样时,盛水的采样瓶的材质必须选择化学性能稳定良好,不会溶解出待测组分,在样品贮存期间内瓶体组分不会与采集的水样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反应,需要避光保存的样品需要选择棕色瓶,监测微生物项目用的采样瓶必须能够耐受高温灭菌等。
6.3 样品保存与运输的质控要求
采样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对现场样品进行保存。采集完样品后需及时将采集的样品送交到实验室。运输过程中应做好样品的防震和防撞等措施,防止在运送过程中破损或丢失。样品在送交实验室并完成交接工作时,须做好样品交接记录,记录每份样品的采样日期时间、采送样人员、样品编号、样品类别、描述样品状态、保存手段、监测项目、质控措施等内容,并记录好样品的流转,以确保样品在交接、保存、流转、分析监测的过程和期间内不被损坏、不变质、不混淆、不遗漏。
6.4 监测分析过程的实验基础条件质量控制
监测分析过程中有许多诸如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噪声、振动、微生物等外在环境条件和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监测结果,需要按照相关法规、技术规范、标准等的要求,根据区域功能要求、质量和安全相关控制要求,配置通风、防尘、防震和温度、湿度控制设施。为防止发生干扰和污染,使用或处理对待测组分析有影响的试剂、样品时不能在同一空间内进行。
6.5 监测数据、报告的报出
监测分析人员需要明确数据处理、数据统计、数据报送中处理手段和数据统计处理的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监测数据有足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降低分析过程中的随机误差、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原始记录要能真实反映出监测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采样原始记录、样品交接原始记录、样品流转原始记录、分析样品原始记录、结果报告等环节。监测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要三级审核。
7 质控措施
7.1 内部质量控制
监测部门内部需要把控内部质量控制,把监测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设备比对、留样复测、标准盲样监测、加标回收、空白测定、平行样、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校验等。
(1)人员比对。人员比对是指不同的监测人员在同时段内使用同样的监测实验分析方法,并使用同台监测仪器设备或设施,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对同一份样品进行分析监测,对所得出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相对偏差,以此来评价部门内部的监测人员监测分析所取得的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影响。
(2)方法比对。方法比对是指同一监测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不同的环境监测实验分析方法,通过同一台监测仪器设备或设施,在同样的环境实验条件下,对同一份样品进行分析监测,所取得的监测结果再加以对比分析,计算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相对偏差,以此来评价通过该监测分析方法所获得的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影响。
(3)仪器设备比对。仪器设备设备比对是指同一个监测人员同一时段内使用同样的监测分析方法,并采用不同的监测仪器设备或设施,在同样的环境实验条件下,对同一份样品进行分析监测,对所得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相对偏差,以此来评价部门内部的该监测仪器设备所取得的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影响。
(4)留样复测。留样复测是监测部门内部为避免监测过程中发生工作误差,保留部分样品留待需要进行重复性监测,用于对比评价上次监测结果与此次监测结果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监测结果的一致性,以此来评估监测结果的可信度、稳定性、准确度以及其合理性。
(5)标准样品质控。环境监测时用标准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由监测部门内部的质控工作人员将标准样品,以明码标样或密码样的形式,和待监测的样品一起进行分析,计算标准样品的相对误差,以此验证待监测的样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6)加标回收。加标回收指在监测分析样品的时侯,通过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后加以测定,将加样后样品所得结果扣除所加的标准样品值,从而计算回收率,以此验证监测方法的准确度。
(7)空白测定。空白测定反映的是监测过程中的本底值,包括监测时外部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中的容器清洁程度以及试剂中所含杂质等各种因素对监测结果值所产生的综合影响。测定空白,扣除空白值,可以有效降低因为客观干扰或试剂杂质等因素造成的系统误差。测定空白通常有现场空白、运输空白、试剂空白和样品空白等。
(8)平行样测定。平行样测定主要包括现场采集样品时密码控制采集平行样和实验室自我质量控制测定平行样。现场采集的密码平行样必须占样品总数的10%以上,而一般每批样品至少采集两组平行样。实验室测定时的平行样根据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时使用的仪器的精密度、监测样品的具体情况和监测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等,通常每批样品抽取平行样量为10%~20%。
(9)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检验。标准曲线是根据不同浓度的待测物质与监测仪器设备的指示值计算所得的线性曲线。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三者应符合标准方法中规定要求的条件,通常情况下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必须大于0.999,否则应当检查找出问题原因并作出适当纠正,然后再次计算并绘制新的标准曲线,直到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三者满足所要求的条件。
7.2 外部质量控制
监测部门一般每年都要积极主动组织本部门的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的、省环境监测站以及市场监管部门或者国内外有关权威机构等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比对,以保证本部门的监测数据权威有效,以此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部门自身监测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