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2022-02-06古文珍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院校劳动

□古文珍

我国国家政府下发的劳动教育教学的相关文件中表明,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培养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各大中小学、各大高校与职业教育学院应该深化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打造多元化的劳动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对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而言,因为其偏向于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挑战,努力争做教育界劳动教育的领头人。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教学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标而刻意的活动,有利于人本身的发展,有利于客观世界的完善,通过劳动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这也与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念不谋而合。在劳动世界观与唯物主义观念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当前,我国社会中有许多体现劳动重要性的思想理念,例如“鼓励劳动创新,鼓励劳动技能的学习”、“以劳动模范作为榜样”、“敬业爱岗”等。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强调了以劳动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方面,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素质,将培养符合新时代劳动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以上述思想理念与劳动精神文件为背景,职业院校可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学线索,穿插于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德、智、体、美等各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劳动教学也是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将劳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方式之一并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我国多年职校发展所获得的职业教育经验看,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和育人功能已获得大众的理解,当前的职业劳动教育体系还是较为完善,同时也有关注到实施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在的联系及中小学实施路径探索,这构成了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学理资源,但是总体上还存在很多需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从条件层面,职业教师方面或者教学模式与硬件设施等都逐渐完备,但职教劳动资源利用与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从教育模式层面来说,劳动教学科目、劳动教学方式、劳动人才造就、劳动文化氛围等也都在逐渐完备,但在考核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精神引领层面来说,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塑造劳动价值导向,强化个体化劳动情感认同,但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有效性的精神引领的方式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专业技能的课程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劳动意识,响应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号召,对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让职业院校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在这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成就的基础之上,学校还应该对劳动教学进行深入与强调,职业院校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针对性的劳动课程有效融合,从而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劳动,劳动能够对人们产生哪些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加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内容上将时长与效率并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一是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之时,对于劳动教育的时长一定要进行充分规划,还应与丰富的活动进行结合实现理论思想灌输,具体可以涵盖认识劳动、艰苦奋斗的意义,以及生活中的劳动模范实例等;二是在保证对劳动课时长规划的前提下,劳动教育的效率应加以保证,避免出现只对学生进行劳动锻炼而忽略了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或者是只走个形式,假若如此劳动教学成果一定无法达到预期。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对班级的服务性劳动、住宿生平时在宿舍的劳动锻炼、在学习职业技能过程中的专业性劳动锻炼,从而在学生的整个职业院校学习生涯中体现劳动教学的中心内涵。此外,学校可以开展劳动规律学、劳动价值学等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加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劳动光荣的思想,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此外,职校进行劳动教学之时,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意识、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以及敬业爱业的岗位意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意识的养成在平时课堂中就必须渗透加强,除了言语灌输以外,还可在课余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如评选班级劳动小能手,或者拜访乡村手艺人等,从而认识到劳动的可贵之处。也可以结合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人士为本校建立一些具有职业特色的工作团队,或者创办属于本校的劳动专业性知识资料查阅网站,在本校学生职业学习毕业以后可以将一些成绩良好的学生收入本校所创办的劳动团队,一些毕业之后在所学专业领域发展良好的,可以请他们定期回校进行讲座,为向后辈传授属于自己的专业劳动经验。

(二)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上将校内与校外协同,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教育部门下发了相关文件,为了构建新型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制,学校与社会单位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来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学成果。对于在校园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可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形式上更活内容上更新,可以开设劳动实验、劳动培训基地,开展虚拟工人生活体验活动,设置专业技能教学教室并聘请专业人士定期进校教育,建立校园内部的职业劳动学习研究共同兴趣小组,在班级教育中设立职业劳动课外阅览图书角,还可以为学生设立统一的职业劳动兴趣体验时间、基地学习等。在日常教育中,还可通过技术性、体力性等多种劳动形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互通互享、互相同步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教育由点到面,有效铺开。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与其家庭参与到校园劳动教育建设过程中,例如父母是专业劳动人士的、或者在老家有相关资源的都可以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中来,加强家校共育的同时,也丰富了教育的人力资源。在校园之外的职业院校劳动教学方面,基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可借助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来延伸劳动教育的空间、时间、资源,营造更贴合职业教育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更丰富、真实的场景中,更实效地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共享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与其他职业院校互相牵线搭桥开展合作,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名人事迹纪念馆,瞻仰各个时代先辈们的劳动风采,或者与本市的科技研发团队达成协议,让本校学生感受当前最先进的劳动水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劳动视野,为职校的劳动教育开拓出更多的劳动教学形式。此外,在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还可参考一些本地或者外地的成功教学案例,可以是本地或者外地的职业院校的经验,也可以是属于本科院校同专业系别的教学经验。总之,凡是与生产劳动相关的事物,都可在去粗取精之后作为职校的劳动教育资源,这样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就能更全面而深刻,更多维而真实,能更多地给予学生走出学校、造福地方以及提前体验社会劳动的机会,从而打造职校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良性劳动循环体系。

(三)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上将理论与实践合一,注重劳动素养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考核与评价,具体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于劳动的理论评价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其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对于具体操作的认识。对于理论认识方面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辩论会、竞赛答题或者通过布置课后数据收集作业等方面进行认识考核评价。此外,学生在本专业取得的奖状或者考取的统一资格证书也可以作为理论考核的评价参考,这些东西代表了他们对于本专业认知方面的深入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认可。此外,在实践考核方面,学生的劳动纪律、劳动质量及劳动效率等,都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专心程度与持久力,以及对外界干扰的应对能力,学生的心理素质等,都应体现在评价中,除对学生平时劳动习惯的考核以外,在团队所需要的关键时刻是否能不惧困难、迎难而上,这也是考核中应该关注的重点。总的来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其一是学生在本校、本地区或者社会上获得的荣誉凭证,例如奖项、奖章,或者是通过行业内专业性考核的凭定证书;二是在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例如参与积极性与最终成果等方面;三是学生自身的劳动水平、劳动效率以及专业认知程度等个人素质,这些都可作为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考核与评价的标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职校教学过程中,为了教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劳动教学方面一定不容忽视。进行劳动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职校中进行劳动教学是对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号召的响应,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吸取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将劳动教育贯彻到职业院校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院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的职校我的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