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文化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研究
2022-02-06覃美绒
□覃美绒
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中,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冲突,如今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对非英语专业课程开设中英双语教学,培养既通晓中国本族语范畴的文化,又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理念,既通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专业知识又十分过硬的国际复合型人才。茶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咖啡已然是风靡西方的大众饮品,茶与咖啡文化分别代表了中西两种文化形成的历史积淀,高校双语教学中茶与咖啡文化属性的导入对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文化较量的世纪,跨文化交际是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迈入世界上文化强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通晓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当前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习惯性地一味强调语言知识,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在专业术语的表达时出现“中式英语”等现象,将语言与专业知识脱节,欠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当今一些高校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专业知识的消化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偏低,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独当一面,也很难达到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1]。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能够用英语与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交际能力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总体能力,需要本族语(中文)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用非本族语(英语)进行有效沟通、认知、判断和灵活应对。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2]。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小到我国外贸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之间的生意来往;国际旅游接待;或是中国学生直接与外籍教师接触等,都可以说是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当今世界交通工具与现代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在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用中英两种语言教授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两种文化或两种语言体系的交流与碰撞。其间中英两种语言之间需要互相切换、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碰撞都会使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师用中英双语进行讲解专业知识的时候,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偏差。可见在高校课程双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西方的茶与咖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东西文化的区别就在于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不同,致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认识理解事物的结果必然不同。茶和咖啡作为当今世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饮品,咖啡进入中国与茶叶传到欧洲,均被视为传播文明的大事。茶承载了很多中国上下五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的要素,强调的是含蓄、温婉重内涵而轻形式的感性思维精神,与茶文化表达不同,咖啡所体现的则是一种与西方人的热情、浪漫、开放相关的理性思维精神。茶与咖啡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正是体现了中西方断然不同的思维逻辑,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印记和思维智慧。高校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中英双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已然会让两种文化所主导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因此茶与咖啡文化在高校中英双语教学中承担着在跨文化交际功能。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被誉为是我国的国饮,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事大兴”,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础。到19世纪,中国茶叶通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几乎遍及全球。在跨文化视角下,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充当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传播知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文明使者,让全世界各国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如茶文化中蕴含着佛、道、儒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道”。中国茶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点: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名伦之理。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四字茶规,日本人也很早就将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的韩国,传统文化、礼仪、饮食、住都融合在茶道上加以体现。所以不管是中国、日本或是其他国家提倡的茶道精神,在精神上的要求是一样的。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西方咖啡文化。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欧洲人认为咖啡是从中东,也即“快乐的阿拉伯”传到欧洲,然而埃塞俄比亚作为最早的咖啡之国,咖啡喝法也十分考究,犹如庄重的仪式一般,很像中国的茶道。目前,世界上咖啡产量的99%均来自赤道为中心,南北纬25度的咖啡带上,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咖啡已然成为欧美最受推崇的饮料,还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西方热情、自由、奔放、浪漫、开放的精神以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全然不同的西方咖啡文化,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意大利有这样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意大利咖啡的特色,就是一个“快”字,做得快,喝得也快。这种咖啡文化已经渗透到意大利人的骨髓里,意大利虽然不产咖啡,但是意大利人崇尚咖啡就如同中国人的生活里离不开茶一样。中、北欧人不像意大利那样充满热情,他们喝咖啡喝得更加理性,他们喝咖啡的习惯和口味均大致相同,正如他们千年的民族个性一样,不温不火,一板一眼的。相较于欧洲人冲调咖啡时的种种讲究,美国人是不屑的。美国人喝咖啡喝得随性放任、百无禁忌。美国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咖啡,美式咖啡滋味淡薄,因此许多欧洲人批判美国人喝的“洗脚水咖啡”。正是美国人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兴盛,由此也发明了速溶咖啡,目前美国也是速溶咖啡外销量最大的国家。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干脆就另换一种,重新冒险,重新品味[3]。
三、茶与咖啡文化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体现
茶和咖啡这两种世界上的两大软饮料背后都体现了深邃的文化,都是开放、和谐、包容的精神符号。在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课程双语教学中,我们不妨从茶与咖啡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符号入手展开双语教学,以此促进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茶与咖啡文化的学习有利于高校双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以东方茶文化熏陶为主导的中国学生而言,咖啡文化属于西方文化,属于舶来文化范畴。茶与咖啡文化的学习有助于高校的中英双语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世界各民族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的精神内核,便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比如通过对茶与咖啡的饮用方式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民族个性,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内在表现的了解,让他们在特定的现实场景中,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及思维理念所引起的冲突,并结合当时的情景,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达成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共赢。通过在双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接受性则会更强。总的来说,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英双语课程教学中导入茶与咖啡文化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茶与咖啡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高校双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效率的形成。国外有语言学者认为,情感因素(包括感觉、情绪等在内)会对语言学习造成影响。茶文化在我国,属于母语文化范畴,受中国茶道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对于其中的相关精神内涵(比如“客来敬茶”、“茶禅一味”、“天人合一”等)是与生俱来的。高校开展茶与咖啡文化的学习,在学生茶文化思想意识中导入西方咖啡文化,这样的“情感过渡”,使学生在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中华文化,我国高校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主动承担起传承、发扬及向世界传播我国茶文化的义务,让世界年轻人懂茶,并爱上中国茶。自21世纪以来,咖啡在我国逐渐得到人们接受,尤其得到了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年轻一代的认可,在各个城市不仅有茶吧、茶庄,咖啡馆也成了人们日常看书、学习、社交、工作、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因此,茶与咖啡文化素养的养成能够促进高校中英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在中英双语课堂跨文化效率的养成。
(三)茶与咖啡文化的学习有助于高校双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茶与咖啡的交融与碰撞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文化折射,然而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然而在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学体系的支撑。一些师生只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严重忽略文化内容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们在跟西方人打交道的现实过程中,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等尴尬情形。还有些双语教师本身没有对外交流,进行西方文化学习的背景,在跟对方打交道时,习惯性地采用母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经常陷入被人误解的窘境。高校非英语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将茶与咖啡文化进行有意识地导入,让教师和学生都注意到文化学习是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有助于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跨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不难发现茶与咖啡文化所承担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在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课程双语教学中导入茶与咖啡文化功能,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同时增强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帮助他们在理解尊重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本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敬畏。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结合这些功能展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