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形态分析
2022-02-06屈海香
□屈海香
2016年底,随着富有争议的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真相”一词风靡全球。由此,学界从多维视野对后真相展开了讨论[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之一,学界从其现实表现、理论根源、后果分析、对策探讨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2]。然而,将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进而分析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形态的成果还为数不多,拙作拟在此方面求教于方家。
一、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对真相的否定
认识论又称知识论,是人们对知识和知识获取所持的信念。知识论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涉及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真相(历史真相)?第二,真相(历史真相)可以认识吗?如何认识?即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与认识论有关。因此,有必要从认识论层面探讨后真相时代和历史虚无主义对“真相”的认识历程。
“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哲学在认识论层面经历了三个时期。”[3]第一个时期以辩证唯物论为最高成就。“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4]“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解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关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5]此一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孕育于以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运动之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6]按照西方的启蒙观点,中国的历史没有“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按照启蒙国家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秩序,世界只存在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进步与落后的对比,西方与非西方的界限。“启蒙主义逻辑中本来就蕴含着一种把传统价值和历史虚无化的虚无主义”。[7]反映到对于中国的观察中,以中国近代没有促生现代化而否定中国传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而否定现当代革命,错误地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第二个时期是以尼采所宣称的“没有事实,只有阐释”的后现代先声为起点,发展到二战后以法国的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主义容纳了阐释学、符号论、语言学转向,对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其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符号、单独的个体更能够反映真实;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后现代状态》是后现代理论的宣言书。该书对“宏大叙事”进行了质疑和批判,认为“宏大叙事”和总体性、整体化的历史思维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特质”。后现代主义应用于史学领域,导致了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写到:“史学家们承认需要一种更多地是‘文学性’而非‘科学性’的写作,来对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历史学处理”[8];而美国史学家卡尔·贝克尔则提倡“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历史更是一种臆想性的创造,是我们每个普通人从他个人经历中提取出来的个人货色,以契合其实际的或感情的需要,并且进行装饰以适合其审美口味”。[9]
第三个时期是自21世纪以来,人们真正逐渐意识到,媒体帝国的阐释能力和影响力是如此厉害,媒体可以建构事实,甚至能够超越事实,以致事实(真相)好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后真相”由此产生。社交媒体以更为迅捷的速度终结了传统媒体在真相上的垄断权,传统媒体在界定事实、形成共识方面遭遇了怀疑和挑战。传统媒体不再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事实的传播者和权威的阐释者。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个体是信息的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碎片、海量数据急速翻新,信息在流量为王的眼球经济媒介环境中转瞬即逝,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不仅难以辨认,因而无法成为真相的代言人,而且社交媒体的社区传播方式培育了更加多元的立场和标准,使得真相变得既不可能亦不重要。后真相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历史虚无主义则提倡“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在对待真相的问题上,后真相时代认为“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真相被人遗忘了。
二、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形态
传统媒体时代,历史书写的职业化具有某种“科学”特征,是指专业知识分子通过训练方法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的可印证性和交流平台的固定性,秉笔直书以达历史学的学科化。后真相时代是一个新闻化和网络化的世界,是一个“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知”的世界,是一个“拟像创造了‘超真实’”“超真实以模式和符号取代了真实”的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社交媒体左右着舆论的格局,大众传媒在社交媒体面前出现了话语危机。当前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突出表现为对正统历史叙述的反动,对党史对国史的丑化,对领袖对英雄的解构。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社交媒体的技术特征相结合,具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学术形态、文艺形态、舆论形态。
(一)学术形态。社交媒体时代,学术发表、学术交流与探讨不再主要依赖传统的纸媒报刊,学术网络尤其是学术圈、学术部落成为学术交流主流范式。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形态表现为利用学术新媒体等途径,以学术研究的旗号散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名义,制造“无关政治”“无关意识形态”的假象,通过隐蔽、精致的学术外衣包装学术观点,以阴谋论、权力斗争说、心理分析方法等阐释中国光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斗争,依据零星的史料颠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既定结论。如在“去宏大叙述”的名义下出现的日常生活化转向,通过回忆录、访谈等关注普通人的遭受的困苦,以个体叙事演绎整体历史,以想象虚构来重构历史事实,试图以历史的细节的真实性来伪造历史;在“重写近代史”的名义下,试图以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来改写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热衷于作翻案文章,重新评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地抱持否定的态度。
(二)文艺形态。文艺形态是指历史虚无主义表现领域文艺化。历史题材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学家、艺术家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等创作手法从历史中汲取滋养,启发灵感,以尊重历史的敬意还原历史真相。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出现了以下错误:第一,走向了“历史主义”的极端,陷入了历史泡沫的泥潭。如一些历史剧、历史小说坚持“娱乐至死”的创作态度,在演绎过程中突出强调政治斗争中的权术机巧、宫闱秘闻,历史在“戏说”“恶搞”“水煮”“笑谈”等表达方式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庄严和凝重,蜕变成一堆美丽的垃圾[10]。第二,影视剧中随处可见的虚无与彰显的交织。如以艺术创新的手法虚无历史,具体手段包括:恶搞经典文艺作品、肆意架空历史、胡乱虚构历史、采用文学手法影射历史。文艺作品中以至于出现了“欣赏民国十里洋场的‘小资’范儿,而对天下百姓的深重苦难无动于衷;……对建国后政治运动中受到伤害的知识分子耿耿于怀,而对亿万各族人民包括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创业史无动于衷”。[11]
(三)舆论形态。舆论形态是指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途径网络化。随着后真相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赋权,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构筑的网络空间成为信息的集散地、舆论的发酵池,各种思想思潮交锋交融交错,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出现了话语危机,舆论引导能力不足,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任重道远。从而引导舆论走向,传播其错误理论观点。如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如借助网络阅读的碎片化歪曲历史,拿出放大镜来“消解历史”;立起哈哈镜“重评历史”;带上有色眼镜“假说历史”,[12]如动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对传统媒体及正统历史叙事形成不对等的攻势。企图将主流历史价值观边缘化、虚无化,以搞乱人们的思想,颠覆人们的是非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