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研究
2022-02-06臧守相
□臧守相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方略。司法体制改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法治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法治的相关教育教学的体系已经纳入国民教育的大体系中,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平台[1]。通过学校这个平台针对性的进行法治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在学校就培养成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后期步入社会的大洪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大学生没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灾难性的。我国每年都有超过七百万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到达工作岗位,高校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这些人群的法律素养直接决定了社会法治化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至关因素。在高校积极开展高水平法律普及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保证高校学生的权益得到保证,对于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都有很好的保障作用[2]。同时,也能为社会稳定、校园安全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高校法律类课程设置单一。根据现有的资料研究显示,非法律专业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普遍对法律的关注度不够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也很少应用到。对于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也主要是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3]。在这些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和法律最为贴近的一门课程,但是此门课程讲究以德育为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法律的讲解也不详细和全面,高校大学生很难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能从课本中或者课程教学中找到解决方式。在高校中开展法律相关的讲座或专题报告会也是相对较少的,并且此类讲座一般情况都是偏公益性的,导致此种讲座很少,或者质量不高,整个高校环境下法治观念不强。因此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想要获取法律相关专业知识是缺少途径的,途径的缺少对于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更是难上加难。
(二)过于完善的管理方式,降低了学生应用法律观念。现在高校的发展中,单纯的为了学生的安全,很多不得不采用相对封闭的管理方式,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为了统一管理,学校要求必须在工作日进行住校,过多的注重学生独立生活学习能力[4]。在短期效果上看,此种管理方式的确避免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但是不难看出,此种管理方式也对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起到了限制作用,这间接导致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对社会复杂性不慎了解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高校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法律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想不到和不会用,成为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旧有思想阻碍了法制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中庸思想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也是左右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研究显示,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诉讼维护自身的权益,不知道去哪里咨询法律知识,不知道请律师该如何做,不知道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后,会不会对后期毕业或就业产生影响[5]。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除非非常严重的事,否则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传统思想的禁锢,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养成了不会运用法律的情况,导致走向社会后不会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法律意识缺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法律知识的来源单一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很重要的是,法律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比法律知识更重要,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在思想上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的诱导,让很多学生对现在的法律和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不深,容易产生认识错误或者认识偏差。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对法律抱有抵制情绪,这些学生即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还是不愿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
(五)法律意识错位。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没有创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尤其是在很多初高中学校,当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些违法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法治失去了信心[7]。这样的情况出现,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导致学生错误认为法律在学校中并无作用,学习法律知识也是没有用的,造成各种恶性循环。并且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践踏法律。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极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他们法律素质的形成。
二、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一)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教育的重大责任,法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主要集中在校园,因此高校必须要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严格的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办事达到以法育人的目的,学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在制定、实施、调整各项管理制度时,一定要有法治意识,并且在全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征求学生代表建议,提高学生参与度进而提高高校的依法治校水平,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
(二)依托现有法律课程,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虽然是最贴近法律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上课的教师也都是思想政治方面专业的老师。因此高校必须解决此种情况,尽可能安排专业的法律教师来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课程,也可以要求一部分法律专业性很强的老师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讨论交流,邀请法官进课堂,实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展现法律的实效性[8]。开展法律内容的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法庭的旁听,通过多渠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摆正法律的政治地位。通过模拟法庭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通过法律方式解决身边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课堂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课堂教育主要是指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法律相应的课程,比如《劳动法》《合同法》等,从基础的法律知识学起,让学生知道了解,当发生类似侵权事件后,学生应该如何寻求援助等等。隐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团建活动,从学生会、社团以及学校的普法宣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以及法律宣传月、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进行宣传学习,弥补课堂的不足,进而加强每位同学的法律信仰。提高法律信仰对于完善自己的法律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法律信仰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下达到很高的高度,通过一定的时间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最终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
(四)加强校园法律师资建设,创新高校法治教育。高校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水平上,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教师,对于法律的掌握程度可能就有点参差不齐了,部分教职工也存在法律素养不强的表现,因此,要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相关法律知识学习讲座,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进而借助互联网采取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结语
提高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必须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才能保证在后期的工作学习中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坚信通过这种多渠道的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有极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