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06沈承春
□沈承春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备受社会各界人员的关注。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事故的例子,不仅影响了学生家庭和学生的学习,对高校教育的方式也有了质疑,更加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对大数据知识库以及数据的具体分析广泛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大数据下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家长沟通。比如在餐厅的消费等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等,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QQ的盛行,对学生兴趣爱好交友信息也有了深入了解。
一、研究心理危机的意义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无法回避的重大应激事件,而自己已有的资源和应对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失能、自残或伤害他人的心理与反应行为。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元的社会结构和自身家庭冲突的情况下,常常会压力过大、心理不稳定,感到孤独和无助,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就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的生命造成威胁,也会给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带来风险和危机。此时,若能有效预防,并对已出现危机征兆的学生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干预,及时化解心理危机,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也是在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研究刻不容缓。
二、心理调节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心理调节刻不容缓。中小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目标要求高、内容博和专等特点,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过度阶段,如果在此期间不正确调整好心理,大学生容易出现易疲劳、注意力障碍等学习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综合发展。虽然现在教育部规定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学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但即使这样,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仍不理想。一些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进消极心理无法自拔,这会给学生带来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阶段是“心理断乳期”,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征,他们要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有很大提高,但在涉及重大决策等问题时又表现出需求帮助的依赖性。同时,由于学习时间的延长导致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在半个社会的校园中,他们不仅有艰巨的学业任务,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认知自我和完善自我,以至于他们在今后受到挫折后,能够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在理智的控制下所做出的反应。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其良好人格养成和未来发展。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着其人格的发展,要养成良好的人格,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和生活的世界有积极的看法。把自己看作是被喜欢的、被需要的、被热情接待的、有能力的,并生活在自己能应付的世界上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身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一切外来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三、大学生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
不良心理破坏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成长成才。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很多,有来自家庭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的因素、来自学校的因素和来自自身的因素。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家庭因素,有不少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归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家长溺爱。当今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00后”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表现出过分溺爱。然而溺爱本质上往往是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性,不承认他们的成人地位,总以为他们是不懂事的孩子。于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却会被大学生视为是对自身权益的侵犯,这会让大学生产生对社会和对生活适应的压力和畏惧。另外,一些大学生在青春期叛逆阶段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理解并与他们沟通交流,但却没有得到家长相应的关心,到大学阶段,由于长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理解,亲子关系可能会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以至于出现离家出走、自我闭锁等现象,而且当他们情绪低落想要找到依靠时却没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就容易出现自卑感和无助感。
(二)来自学校的因素。本来高考成功后以为可以迎来轻松惬意的生活,殊不知进入大学一种全新的生活需要尽快适应,适应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和考验。而大二、大三课程多且要求高,到大四又面临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原因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从大一开始随时都有对自身心理进行正确的调节,否则就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失落、无助、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来自社会的影响因素。大学是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矛盾心理。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与其他任何阶段相比,大学生更渴望融入校园,结交朋友。但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比中小学生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会更加注重对方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是否与自己相符,会在意与对方交往的价值,而这些看似提高了交往质量,但却对大学生交往失败增加可能性。容易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挫败感,有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心理,进而产生自我封闭、自卑、怯懦等心理。
(四)来自自身的影响因素。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除了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因素外,还与自身因素有关。如有的人向来寡言少语,有的人依赖性强、自卑、不开朗,有的人胆小怕事、多虑等,这部分人常常以消极思想模式看待事物,于是很容易造成消极的不良心理状态。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一)自由联想释放消极心理。自由联想是在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想象轻松场景从而达到各种消极情绪完全释放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在自由联想中可以向咨询师倾诉生活学习上的困扰,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另一方面,自由联想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员)要与学生深度交流沟通,建立绝对的信任,这样学生就会彻底向咨询师袒露心声,咨询师找到问题所在便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解开所谓的“心结”,不良心理问题便得以化解。
(二)积极心理学增加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在专业的指导下对自我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自身每一个优点,以达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目的。同时,组织开展的心理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懂得换个角度看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不把问题看为非黑即白,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任何人,不用“完美”的标准衡量任何事。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认识到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今后如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懂得与身边的人交流倾诉,而在交流倾诉的过程中,自身的体会、思想也会得到升华。积极心理学中所设计的很多游戏活动都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否则就不能完成。学生们会在成功帮助别人之后获得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要比自己索取所获得的要强得多,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学生增加积极心理。例如,在“鼓励圈”的活动中,会要求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最想听到的鼓励性话语,然后活动中将这些话语打乱,让不同的同学进行口述,以此达到增强所有学生自信心,减少消极心理,增加积极心理的作用。
(三)团辅活动丰富学生心理体验。很多大学生都是人生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朋友和父母,独立进入到大学开始全新的生活,常常会想念自己的父母朋友,陷进思念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如果挥之不去,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团体辅导实际上就是在团队互帮互助的游戏中让学生的消极心理得到完全释放,让他们体会到快乐自由的心理,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观察,找出同学身上的优点,然后大声告诉他。因为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种通过别人之口说出来的优点,会让学生感觉到肯定和表扬,无形中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由半成熟到成熟过度的阶段,可塑性极大,这就需要给予他们更多正性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关心和爱走进其内心,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源源不断的积极心理中确定其人生的方向。
五、结语
总之,每个人都可能有心理创伤。自古至今,抗战年代人们在长期的战争中不断见证,无数天灾人祸,多少人在战争中产生心理创伤,以及战争激发的个人对生活的绝望。如今和平年代,虽没有战争,但是日益严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给大学生也带来了心理危机,因此,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和学校应该正视这个问题,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缓解这种不良心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毅力去应对危机,用积极的、乐观自信的态度和更大的适应性去拥抱创伤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