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读《实证论文写作八讲》之感
2022-02-06张珩
张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710)
年前,在《实证论文写作八讲》付梓不久,西川教授托我为其写个书评。当时我自以为是信手拈来的事儿,便随口答应下来。没想到粗略翻阅一遍却无从下笔,或许是因为自己并不擅长写评介性质的文本。如何来评?怎么评?成了我近期心中的疙瘩。但是,既然答应了,也只能尽我所能,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解读此书。若有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斧正!
一、题外之话
回顾之前,本人也曾对实证论文写作一窍不通,文字表达也捉襟见肘,俨然一副“科研小白”形象。同时受家庭影响,选择金融行业工作的意愿自然要比做学术研究更浓烈些。但是,爱折腾的我为了自己的职业谋划,开始撸起袖子从零学起,于是就循序渐进地迈入了学术之路。
读博之初,我并不擅长实证论文写作,可以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全靠“照葫芦画瓢”来行动。记忆最深的是,在撰写《从合作制走向股份制:农信社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吗?》一文时,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上找了2 篇“榜样”论文,然后精心设计了自己论文的研究提纲,并硬着头皮补充了内容,并在博导罗剑朝教授的耐心指导下,经过反复修正,算是完成了论文初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经济研究》,没想到还送了外审。但是,当收到审稿意见时,我心里打了退堂鼓,这主要是自己对研究问题拿捏不到位。恰好另外一篇文章在清华的博士生论坛上得到汪小亚老师的点评,我就告诉了罗老师,罗老师便冒昧地向她求助,要知道这两位学者之前素未谋面!可能因为汪老师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恳,很爽快地就跟我们约好了时间。随后,罗老师带我亲赴北京,登门拜访汪老师,汪老师也请来了穆争社老师与我们讨论。这次讨论,两位老师不仅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也解答了我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随后,我对论文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这个反复讨论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似乎让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论文写作。
之后,再撰写其他论文感觉就好多了。经过《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的反复“折磨”与顺利发表,算是积攒了些经验,后面写的论文像那么回事了,而且现在也习惯用写作来“打发”时间,以此享受这个探索所带来的快乐。
时至今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一篇好的论文不仅仅需要好的灵感和精心的设计,更需要反复地精修,如果能坚持下来,收获一定很大。所以,拜读了西川教授的专著后,我对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深有体会,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不免涌上心头,因为它总能真实地折射出我一路走来的心境。当然,《实证论文写作八讲》更应该是西川教授数十年来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集大成之作。
二、寻找初心
孔子曾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有时候,我会反复问自己,做学问、写论文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做一个哗众取宠的学术人才还是通过“修身”来成为一个更为卓越的人?做一个成功的学术人才无非是拿到人才帽子,让更多的人崇拜自己。事实上,做学问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彻底的大殊于众、以出众为初心,而应该向汉戴圣《礼记·大学》中所讲的那样要“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来看,学术人才不能单单以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评判,而应该把学术影响、政策影响、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也纳入考核体系之内,把研究真问题作为选题,着力破解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价难题,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避免“无病呻吟”,为发表而发表。按照国家提出的去“五唯”要求,“不唯论文”不等于不讲学术论文,论文写作本身还是具有其积极的意义与价值的。一旦选择了学术研究,也就选择了一种“孤单寂寞冷”的人生,必须“坐得住冷板凳”。是啊,学术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基本上是“活到老,写到老”。虽然学术研究可能不是每个年轻学子最后的职业选择,即使以后不从事学术研究、不撰写学术论文,但论文写作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不仅是自我形成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写作来展现自己的“才华”,说不定还能通过“好笔头”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谋取更多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术论文写作并不仅仅是“码字”这么简单,它是一门可教可学的技能和手艺。那么,学习手艺的秘诀是什么?是“论”和“写”,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这里的“修行”就是不断练习。当然,这个“练习”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盲目修行,肯定要走很多弯路。另外,学术论文写作也是对研究者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验。所以,研究者想要提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就必须开拓视野,补足自己短板。但是,对于论文写作或者学术研究来讲,我相信很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都比较迷茫,这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联。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讲到:“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事实上,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受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都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与大学阶段需要研究型思维的学习方式相背,于是,全面素质教育才会应运而生。因此,个人觉得,对于一名从事研究的初学者来说,首先要端正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态度,然后逐步认识“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论文写作”,这样才能搞清楚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论文写作不单单是写作细节及写作规范等基本问题,更多是要通过论文写作的“功能—动作—对象”来一一诊断,并让青年学子清楚地意识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术研究人员,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在提高其自身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我接触到一些学生(包括自己的同门),他们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写出来的学术论文却很一般。他们首先对论文写作缺乏一个清晰的思维逻辑,而且总是抱着一种“差不多”的心理来蒙混过关、应付差事,这也许就是许多年轻学子在论文写作中面临的主要阻力。从指导层面来看,大部分导师在论文写作中更多传授的是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和学术规范,针对论文中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就是不少博导、硕导完全不去指导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只靠着自己的“悟性”和能力去学习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和能力。不得不说,如果完全依赖导师的指导或者自己的“摸索”是很难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内的一些高校专门针对学生论文写作开设了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仍旧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没有完全做到“授人以渔”,效果并不明显。不可否认的是,老师传授的写作方法都是经验,是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财富”,但“财富”的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如利用学术性语言和可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这才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之处。当然,仅靠这些“经验”并不一定能完全提高学术写作能力,研究“引导”主要还得依靠导师个别指导,“指引”只能起到弥补导师指导不足的辅助作用。
这次,由西川教授撰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证论文写作八讲》这部专著,并没有“板着脸讲大道理”,而是把“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成一个体系,从而针对年轻学者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对症下药。他并没有赶“时髦”,硬是把论文写作这个“冷门”做成了受大众欢迎的“热门”。他出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放在手边的参考书,更是能拉着我们这些经验少且正在整理和摸索论文写作方法的“年轻人”的一个学习“指引”。期望他的用心良苦能让中国更多经济管理领域的年轻学者受益,不至于因各种“拦路虎”而对论文写作丧失信心,由此引发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真论文”。
四、百读不厌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事关学校文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学术团队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实证论文写作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且这一关注必须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政策、导向相一致,特别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去“五唯”、发展“四新”等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把论文写作与人才培养作为战略去看待、去实现。我完全认同西川教授在自序中所讲:“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同时我也认同书中提到的通过“动作分解”来完成论文,这些方法若能在日后的论文写作中得以充分利用并融会贯通,肯定对中国年轻学子的论文写作非常有益有助。
西川教授以“论文写作教育”为引,从“论文是什么”入手,将实证研究及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动作具象化,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确实,做学问既要有投入、也要有产出;既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他结合自身从事的研究领域和多年的实战经验,从研究成果入手,以大众角度对问题进行提炼,基于实用角度落实操作,利用“麻雀剖析”等方法把实证论文写作分析的有点有面、有实有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给人一种完全打通了“任(教学)督(科研)二脉”的感觉。是啊,他将实证论文写作中的“锦囊妙计”倾囊相授予我们,这种学术风范和科研精神值得后辈学习。确实,与市面上泛泛而谈的“经验主义”抑或自说自话的“学究主义”不同,西川教授在书中用了将近20 万字,实实在在地把论文写作中涉及的每一个动作进行技术拆解并具象化,更是从年轻学子论文写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论文写作“如何设计”“如何做”“如何论证”和“如何表达”等问题做了详细阐述与解析。细读发现,书中严谨的结构令人吃惊,并且西川教授把所能链接的论文写作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厚实的学术素养以及对论文写作的学术感悟和深厚情怀。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引导者和分享者,西川教授坚守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把“上天”(理论)和“入地”(实战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研、教“参赞天地之化育”,真正展示了个人的学术魅力。现在读罢,他确实对论文写作这个问题思考的十分成熟而且很有深度,堪称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上乘之作。
五、开华结果
本书贡献大体可归纳如下:第一,逻辑结构层层递进,按照“论文是什么”“论文难在哪里”和“如何破解”的体系,全方位展示了实证论文写作的流程和链条。第二,内容面面俱到,对症下药,通过技术拆解论文写作中涉及的每一个动作并使其具象化,同时给出破解动作阻力的“金钥匙”。第三,材料鲜活真实,通过接地气的实战经验知悉论文写作套路,并结合自身有“温度的”经验和材料把它带到具体写作场景中来印证书中的范例。第四,重点突出,强调论文写作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论证能力。第五,定位清晰准确,本书的受益对象是有所选择的,它主要针对那些想把实证论文写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证伪能力和写作能力,以期培养成经济管理研究领域的“栋梁学子”。基于上述特色,本书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然,也期望这种好书能纳入“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和相关国家级系列教材之中,惠及更多学子学人。
在本书出版之前,西川教授之专著的大部分内容曾以文章的形式在自己创建的公众号“刘西川阅读写作课”上陆续展示过,这些“干货”受到了“川粉”的关注和赞许,正是基于“川粉”的呼吁,西川教授才将这本专著的撰写工作提上日程,他集自己厚实的学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耐下心来精雕细刻,不得不说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显然,这些努力和积累为此书的问世提供了保证。付梓发行后,仅三个月时间内,北大出版社就印刷了三版,出版1.1万册,可见该书的市场欢迎程度非常之高。确实,与其他论文写作书籍或课程只传授放之四海皆可用的规则或方法不同,西川教授在专著中也选用了一些“活材料”,即选用了自己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发表的文章,通过这些真实的范本给年轻学子传授如何拆分论文写作中各个环节的难点,如何破解论文写作中的阻力,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和“标杆”材料,也激发了我们对论文写作的兴趣。我想也正是他的这些努力,才使得这本书反响强烈,极具人气。除此之外,西川教授将其专著的内容向其他高校推介,2018年以来,先后应邀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做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慷慨分享其所想所感所悟所得。从这个角度看,西川教授既没有走纯理论路线,也没有走纯实务路线,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研究心得,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零碎问题规整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研究体系,这为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六、结束语
总体来看,《实证论文写作八讲》不仅是西川教授长年进行“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系统凝练,也是在从事该领域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基础上的最新探索。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材,亦可成为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参考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激发青年学子运用好现代经济管理的前沿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产出更多高质量论文,也希望此书能够为中国高校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层次学术创新型研究人才,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新的力量。
最后,我还想要说的是,如果年轻人要想在学术道路上做出更高的成就,就要具备学术思维,更要有钻研精神以及科研情怀。作为年轻学子,学术论文写作是培养自己缜密的学术思维、学术逻辑和学术规范的过程,只有通过“真读”“真练”“真感受”,才能逐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想走的更远,还必须坚守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需要好的灵感和精心的设计,更需要反复思考、修改、打磨,要能耐得住寂寞,并咬牙坚持下来,我坚信这个过程会充满惊险,但收获一定很大。另外,我们还要对自己创作出来的论文有信念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得人生之乐,所形成或提出来的学术观点或政策建议引起关注或重视,亦会彰显论文写作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