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三重特殊性”视域下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22-02-06吴文洁
□吴文洁
一、“三重特殊性”的概念
(一)第一重特殊性:疫情特殊时间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由于其传染性强、潜伏期长、感染者症状不明显等特性,让它成为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的防控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国家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是属于人口密集度高、封闭性强、管理难度大的地方,加之与普通中等学校对比,高校人员的流动性更强,因此,它必然成为疫情防控不可忽视的一块阵地。
对于高风险地区,疫情对学生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当属停止线下上课。线下停课不仅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教学模式上的转变;而且停课期间学生长期居家的状态,也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未知的隐患。对于中、低风险地区,开学返校,除了传染性风险外,封闭式管理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学生干部管理的问题,也将给辅导员带来一次社会性的大考。
(二)第二重特殊性:大学生年龄群体。人们习惯用年龄群体来划分当下的人群,如“80后”、“90后”、“00后”,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每个阶段的年龄群体都拥有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
“00后”指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中国公民,在疫情时期“00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90后”是伴随着网络、移动通讯等现代传媒成长起来的一代,那么“00后”作为与新世纪相伴而生的新一代,他们自从出生起便体验者网路创造的虚拟世界。“00后”比其他年龄段更早地接触网络,在成长中,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难免高于其他年龄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难度增加。“00后”成长于中国移动网络时代,互联网让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化、易得化、廉价化、碎片化,但却弱化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做一个,对着键盘敲击文字输出情感而回避面对面沟通的“键盘侠”。毕竟面对面的沟通,需要人提起精、气、神,维持良好的状态,并通过说话语音语调、肢体语言、面部语言等行为特征,进一步揣摩对方沟通的意愿,相比较于网络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更耗神、成本也更高,因此在沟通方式上,“00后”选择网络沟通大于面对面沟通。这也加大了辅导员与“00后”面对面沟通的难度。
2.辨别是非能力减弱。“00后”在畅游于网络中,获取信息方式的易得化和廉价化,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五花八门的信息。网络信息既存在,就有积极、真实、正能量的一面,也有消极、虚假、负能量的一面,若无法进行有效的甄别与提取,一是会无意识地吸入负能量,降低正能量进入自身的可能性,容易被负能量控制,滋生消极情绪;二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短视频,长时间把注意力消耗在短、频、快的事物上,会让人缺乏耐心越发地急躁,破坏深度专注力;三是“00后”思想和心理上未成熟,处理事情得经验少,一旦遇上重大公共危机,受到来源不正、碎片化信息影响,加上缺少面对面的沟通,容易被散布的谣言所迷惑恐慌,从而做出一些过激、非理性的事情。如何对正负面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筛选才是“00后”遇到的难题。
(三)第三重特殊性:辅导员年龄段。按年龄群体划分辅导员大部分为“80后”至“90后”,生活遭遇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共有两次,第一次非典时期,还是学生身份的他们,在组织安排上于被动听指挥的状态,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未有深入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第二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他们的身份由学生转变为教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主动出来承担相应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管理工作。一是首次承担公共危机事件的组织工作,无经验可借鉴、无规律可寻找,如何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统筹组织好学生工作,充分发挥育人的导向作用,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考验和磨练;二是特殊公共危机事情下,学生的状态的骤变,如半封闭式的管理、长期居家养成自由散漫的状态、教学模式上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等这些变化,迫使学生的状态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这差别带来的工作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准确掌握学生的情绪状态,矫正负面情绪,事关防疫工作的成败,不可松懈。
二、“三重特殊性”各自碰撞带来的挑战
(一)第一重与第二重特殊性的碰撞。
1.互动场域的转化。互动场域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认知、人际交往等赖以生存的地方,并根据疫情的控制程度而发生变化。疫情严重的时候,需要居家隔离,学生的互动场域由高校转为家庭社区;疫情局面稳定的时候,互动场域又由家庭社区转为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需要稳定的场所作为依托的,而两种场域的频繁切换,若缺少足够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深度的专注力,就容易在转换中产生懈怠情绪,影响工作学习。
2.“00后”心理的转化。“00后”初入大学,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奋勇争先,原本这个年龄段是他们思想最为自由、性格最为奔放、又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年龄段。这个最好为展示个性的年纪,他们必须压制住自己个性的迸发来配合全国的防疫工作,但由于对周边状况无法预知预判,心理上的失衡感夹杂着无力感,会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恼,如半封闭式管理外出问题、居家隔离无法返校问题、就业问题、学习场域不停地切换中适应性问题等,周围一切都处在失控的、被动的状态,这种无力感引发的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无疑增加了思政工作的难度。
(二)第二重与第三重特殊性的碰撞。
1.代沟冲突。接近十多岁的差距,是横在“90后”与“00后”之间的一条鸿沟。由于生活年代、成长环境、心智上的差异,让她们对待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对“00后”来说,他们更愿意将认同感给予同龄人,因此他们更愿意去接收同龄人给予的信息。而对于跟他们年龄有一定距离的人,尤其是“看管他们”的辅导员,他们则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多了一份敬畏、却少了一丝信任。具体的表现是:在遇到事情时,他们更愿意去找同龄人聊天倾诉,而回避与他们有代沟的人群。表面上的客客气气,实则心理上充满了防御与戒备,无形之中架起了沟通的距离,埋下了矛盾的潜伏点。尤其在第一种特殊性(疫情期间)情况下,这种潜伏点,随时可能被引爆。
2.管理冲突。学校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视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特殊时间外出这一块,对于学生的管理比往常更为严格。大部分高校启动的是半封闭式管理,奉行非特殊不外出的原则。学生长待校园,不外出,引发的心理危机、逆反情绪、群体效应等,侧面给辅导员增添了工作压力。“00后”追求个性、自由、善于展现自我,从小到大,未经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行程也一直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待到疫情突然席卷而来,给他们带来的最大的不适莫属于封闭式管理。他们初入大学,没有父母的约束、电视剧有关大学场景的诠释、周围亲友的描述、脑海中的憧憬与高中教师的种种说法,都让他们心驰神往,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校园自由的环境,最起码,在出行上应该是个自由的地方。当他踏入大学,很快就能嗅到与他们脑海中“自由”相悖的气息——“半封闭式”管理。初入学的陌生与懵懂,被入学教育、学生组织、特色社团、专业课程包围着充实着,暂时忘却了“自由”。但当热度褪去,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需求时,就会发现现实情况跟他们想象的有出入。这种冲突在周末与节假日的外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相比较高中而言,每日都能自由外出,反而到了大学,却连周末申请外出都需要层层审批。短期的“滞留”校园他们或许可以顺从,长期的“困”给他们精神世界的门上了锁,俨然成了隔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障碍。
三、“三重特殊性”处于交集阶段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效率。有效的心理干预要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上,使用简单快捷的心理治疗法,预判心理失衡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态,做到提前介入稳住情绪,缓解应激反应带来的不适应感,帮助学生降低心理风险,重塑生活热情。
1.要重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在学生中的穿针引线作用。心理委员日常中要简要地观察记录学生心理波动情况,若在轻微的可由心理委员进行引导,其余在可控范围内的交给辅导员进行疏导,不可控范围内由辅导员和心理专业教师进行分析预判,二者共同给出解决方案。
2.调节情绪。突如其来疫情和学校新的防疫管理规定,学生的震惊、担忧、抱怨、手足无措占了主要部分,可以用喜乐见闻的形式给他们普及防疫小知识,如线上防疫答题竞猜、防疫小课堂等,让他们对疫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舒缓因为未知而带来的不安情绪。
3.引导学生慢慢地适应当下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志愿者工作、解读学生手册中有关防疫管理规定的条例、在新媒体中输出抗疫正能量的事迹,让他们在参与疫情有关的活动中学习锻炼,从而更好地遵守学校防疫管理规定。
(二)提升学生服务质量。特殊时间,学生的人身安全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理应成为防疫的重点场所,室内消毒和杀菌、生活物资的供应和发放、饮食的安全保障等配备齐全,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所,让它在灾难面前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成为学生的庇护所。“有序开展各项学生生活服务工作,切实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日常需要,能够有效降低疫情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辅助学生学习和生活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维持良好生活服务,也有利于学校在疫情应对期间教学、科研等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长期呆在密闭的环境中,会滋生出许多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碰上严格的管理,容易激发出人潜藏的叛逆个性。当一群人处在密闭的环境中,一件简单的小事,经过煽动,就容易演变成为舆论的战场。针对学生情绪波动大、信息渠道多、逆反心强等特点,配套的学生管理就不可套用旧的模式。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疫情管理规定的情况下,给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不给日常生活添“堵”,并严格落实隔离区的管理制度,在隔离与生活区做好有效的衔接工作。
(三)做实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疫情防控与育人深度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凝聚起大学生抗击疫情的强大青春力量,特别要在思想引导与价值澄清上下功夫。”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激活学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理性思维,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起到调节作用;能引导学生将负能量转化为用勇于面对生活的正能量,起到激励鼓舞作用;能为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群体动态,起到监督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政治工作在疫情中的重要性。
1.需要抓好学生干部,稳住中间普通学生,盯住特殊问题学生。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中的新生力量,让他们来收集分析班级舆情,能更有效地把握每位学生思想动态。在做思想工作中,尤其是针对日常中行为异常、思想偏激的学生更要严防死守,争取在冒出苗头时就及时止损。
2.需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同龄人之间沟通障碍少的特点,在学生共同的网络交际圈如朋友圈、抖音、微博、QQ空间等平台成立网络志愿者,由他们负责转发真实准确的消息,以便在学生周围迅速铺展开,潜移默化的引导。辅导员可就热点事件主动引导探讨输出观点,拦截不实消息的同时实现网络育人。
四、结语
现阶段国内疫情防控整体形势积极向好,但有的地方疫情尚未完全解除,仍潜藏着不断变化的风险,因此在把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对出现的新情况亦不可松懈。奋战在一线接触学生的辅导员们更应该把问题想得多一点、把风险想得重一点、把自查工作坐得扎实一点,才有助于做好周密的应急预案,加强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共同配合学校守护好每位学生,守卫好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