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背景下的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研究
2022-02-06钟晓莉
□钟晓莉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养老理念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图书馆作为开放性和公益性兼备的文化机构,在保障和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具有特定优势,是促进文化养老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为漫长的老年生活提供免费、公开和满意的教育培训、娱乐休闲等文化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开放的空间和多元的活动,也提供给老年人适当的社交场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
一、文化养老背景下图书馆开展老年读者服务的政策依据和内在优势
(一)文化养老背景下图书馆开展老年读者服务的政策依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设立基层服务点为老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提供适合老年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培育积极老龄观,“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资源服务”。2017年,《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倡导,“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开设老年阅览区域,提供大字阅读设备、触屏读报系统。”
(二)图书馆进行老年服务的内在优势。图书馆的内在优势在于同时拥有多种类型资源的集合,包括: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资源,具有服务创新意识与业务能力的馆员(服务)资源。
1.丰富的文献资源。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深化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协作日益密切,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能力。老年读者偏爱养生保健类、政治文史类等图书,倾向于消遣性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调节情绪,获得积极的身体放松和精神享受,有益身心健康;同时图书馆收藏了众多大字版图书和大字阅读设备,提供清晰的大字模式,用大字体、耳朵听代替看,贴合老年人需求,让老年读者在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中得到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2.多元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图书馆已成为城市第三空间,由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场所和公众阅读场所转向文化教育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读者信息中心,从藏书、借阅服务转向自修学习、阅读推广活动、讲座培训等文化服务,开展读者与图书、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空间的互动,塑造多元的城市文化空间生态。
3.创新的服务资源。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馆员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对各种文字资料的社会利用率。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其作用和意义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有所变化,但读者服务永远都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读者服务是馆员职业精神的出发点,满足读者需求是馆员的工作目标。贯穿始终的服务理念,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老年服务夯实了基础。
二、老年读者的特点
(一)老年读者的阅读兴趣。老年读者大部分空闲时间较多,到图书馆进行阅读的老年读者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目的明确,查找专业资料,学习相关学科新知识;第二种是退休后学习某种兴趣爱好,主要是琴棋书画、政史知识、戏曲音乐、花草种植等;第三种随意性较强,仅仅是为了到图书馆消磨时光,阅读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健康养生、时事热点和休闲娱乐等。总体来说,老年读者在选择文献时,并不会根据文献信息的索取号在书库里寻找,而是依据个人喜好和当前需求进行选择,也就是说依照兴趣爱好查找图书信息的指向性较强。
(二)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图书馆通过读者调查发现,在纸质图书报刊和数字资源中,读者更乐于查阅传统的纸质文献,特别是老年读者借阅率占比更高。老年读者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较难改变,更喜欢坐在阅览桌前拿着纸质书阅读。随着手机、网络和大字阅读设备的普及,有相当一部分老年读者善于接受新事物,开始尝试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用大字体、耳朵听、语音输入等方式,解决了老年人视力下降带来的困扰,使老年读者得到了更好的体验。老年读者由于受年龄、健康状况、学习能力、反应速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使用现代化智能设备时存在一定难度,不能进行数字阅读和智慧阅读。如何根据老年读者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增加老年人获取数字资源、网络互动和休闲娱乐的机会,值得深入探讨。
(三)老年读者的阅读时间。老年读者时间充裕相对自由。老年人基本上都有较规律的生活作息,到馆时间和阅读时间相对固定有规律;同时由于老年读者年龄较大,阅读速度慢,喜欢长时间待在图书馆阅览。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需要提供免费的附加服务:比如舒适的阅读空间、热水、老花镜、纸巾和随时随地的咨询服务等,让老年读者阅在馆中,乐在馆中。
三、文化养老背景下图书馆开展老年读者服务的路径
(一)完善硬件设施,提供舒适环境。老年读者喜欢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习惯在固定的时间阅读,图书馆可以设立老年阅读专区,老年阅读专区在设计和功能上,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侧重图书馆空间的功能适用性,更加关注老年读者的学习阅读及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由于年龄因素视力下降,在老年阅读区服务台和阅览桌配备放大镜、老花镜、远近扩视仪等,指示文字可适当放大;考虑到老年人阅读特点,馆员可征询老年读者意见,结合馆情排放老年阅读专区的图书报刊,供老年读者自由取阅,采购图书时注重采购大字版和适合老年读者阅读的图书,新到报刊资料及时整理上架等;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阅读区的书架不宜太高,相关区域需配置防滑垫、无障碍通道和方便洗手间等无障碍设施;配备专职馆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为老年读者提供专业咨询。置身其中,老年读者可以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提高老年人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均等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对于如何运用网络和先进的设备利用馆藏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等多方面都存在障碍,如果缺乏相关指导培训,老年读者将会面临“不会用”的遗憾。图书馆适时开展老年信息素养教育,既能帮助老年读者使用馆藏资源,使老年读者获得均等、便捷的文化服务;还能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电脑和智能设备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需制定相关计划保障培训的有效开展。适当增加同一主题且属于培养基础技能的活动数量,培训内容可随技术、设备和用户需求适当改变,间隔一定时间重复开展,有利于老年读者反复接受培训,加深记忆;丰富活动形式,增加实用便捷性活动的数量,让老年读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从馆内、网上获取信息;增加实践课培训时,根据老年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选择相关教学内容;增加培训教师和相关馆员数量,帮助老年读者在培训时多操作多练习,减轻老年人认知负担;建立老年读者信息素养培训微信群,设专人管理,在群里开展咨询服务,增进交流,随时随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提供健康信息服务,保障人民健康。图书馆在保障人民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服务,保障人民健康。图书馆众多的文献资源中有很多与健康相关的资料,老年读者通过查询阅读,了解健康养生、疾病预防等知识,促进自身健康。此外阅读书籍也属于“阅读疗法”,帮助老年人调节心理、情感,获得乐观心态。
健康信息服务是跨学科的读者服务,内容涉及医学和心理知识,涵盖获取、甄别和传播技能,需要与教育系统、医疗系统进行有效互动。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可和区域内医药专业高校图书馆建立有效联系,深入实施老年读者健康素养教育合作,围绕老年健康、大数据打造开放资源共享的健康服务共同体。公共图书馆在与医药院校图书馆、养老机构等的通力合作中,强化人们对健康素养的认识,依托文献资源、人才等专业优势,促使老年群体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丰富晚年生活。
1.开展专题讲座与朗诵比赛。举办关于读书与阅读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老年读者诵读能力,指点朗诵技巧,推进人际交流,削弱老年人寂寥感;开展朗诵比赛,提供老年人参赛平台。
2.开展交流体验活动。开展读者交流活动,组织老革命军人和老共产党员与少儿读者共读红色经典、老年读者讲故事等;组织老手工艺人、手工艺爱好者、少儿读者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端午节做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元宵节做灯谜、剪纸等,既让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技艺得到了弘扬和传承,老年人情感得到了宣泄和满足,又让孩子们获取了新知识、新技能。
3.建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身体状况良好、年龄较小有爱心的老年读者建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并进行培训,在图书馆做些力所能及且乐于从事的工作,为老年读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让老年读者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四、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应积极践行文化养老、生态养老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益职能服务社会,利用好技术、人才优势,满足老年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