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苏州社区适老化改造对策研究
2022-02-06沈玮楠石恩新
□沈玮楠 石恩新
政府和社会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已经采取了各类相应措施。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养老问题上要坚持遵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这一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中不难看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是居住在家,尽管目前有大量的老年人与子女是分开居住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子女照料,但老人年在生活中仍偏向于在自己常年居住的区域进行活动。随后,《关于全面开放养老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已经标志着,我国未来主要的养老形式,已经成为以社区依托为主的重要模式。因而,这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利用,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适老化的改造方面。苏州各市区已广泛开展适老化改造项目,2018年姑苏区共投资120万元资金,为全区150户经济困难家庭进行适老化家庭环境改造。创造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基本环境,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苏州老龄化及社区情况分析
根据苏州市民政局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苏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83.0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02%,呈现老年人口增幅加快、高龄老人增多、老龄化趋势加重等特点,并伴随着“少子”老龄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等现象。因此,本文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两个苏州社区,主要从社区建设新旧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当下社区建设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差距。A小区是建造于1988年的小区,小区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附近、学校、商场、菜市场、便利店等,都在一公里范围内。B小区建成于2008年,社区内部景观设计较为丰富,周围交通方便,且有两个公园,两个广场。
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得知A小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B小区,且A小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较高。B小区相对年轻人较多。通过对老年人活动特征分析,A小区由于老龄化人口较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较为一般,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40%会选择在社区内进行活动,但这40%的老年人,活动频率较高,且每次活动时长约为1小时。B小区老年人占比较低,因此健康状况良好,92%的老年人每天都会到社区进行活动,且时间较为集中,每次时长约为1小时。通过对比分析,公共空间和设施对于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频率影响极大。
A小区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在适老化方面主要存在设施破旧、绿化较少、运动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小区内的照明以及标志欠缺较多,老年人活动受限。B小区是新建小区,因而在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艺术上,要胜于A小区,小区内配备有老年活动设施,并且公共空间设计上,更加动静分离。但是在访谈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年人对小区设施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个别地方铺设的地面不易渗水,且不防滑。
二、国外适老化社区的建设
由于西方的一些国家比我国较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于老年人在社区内的环境问题研究,比我国较早。因而,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将非常有助于我国社区适老化问题的研究及改造。
(一)日本。在世界上,日本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体系。在日本,更多老人与子女共同住在一起,因而在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基本是一种“两代居”的养老模式。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规划建设了各类综合性养老社区,这样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
(二)德国。在德国,尽管与日本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程度加重的情况,但德国老人基本属于独居养老,在行动不便等情况下,有专业人员进行照顾。在德国的养老设施建设中,主要分为了养老院及老年社区养老两部分,且这两种类型的养老设施建设,呈现互为辅助补充的情况,一般都是毗邻而建。
(三)美国。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美国养老社区一般以开发商为主导,因而社区建设都比较具有规模且配套齐全。美国目前存在的养老社区,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太阳城;二是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从命名上可知,太阳城主要针对的是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老年住宅以及活动设施。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针对的人群是身体状况各异、年龄阶段不同的精细化服务,比如提供介护、自理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等。
三、苏州社区适老化改造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阶段,通过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维护与提升,使得居住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对社区空间进行适老化更新改造的主要目标。而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可以将这一目标分解为初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针对居住区环境的维修和保养,让老旧小区整体空间能够正常继续使用。而高级目标则是沿着住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对小区环境进行改造升级,让社区活动空间的功能不断得到扩展和完善,保证住区的活力。从以上目标可知,初级目标主要解决的是当下老旧社区所存在的一些基础设施破损、不够科学合理现象,而高级目标则更能着眼于小区长远发展。
苏州社区适老化改造,应当是基于老年人生活需要的社区更新改造,因而应当对老年人的生活及习惯特征进行重点关注。因此,基于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科等基础理论的认识,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及意愿,是做好社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前提。因而在社区改造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安全性、易识别性、易达性、易交往性、无障碍性、多样化与个性并存的特点。
社区环境的安全性,指的不仅仅是设施及场地环境的安全,也包括场地所给人带来的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更多指的是静态活动的私密性以及在动态活动中的保护性。对于老年人而言,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趋于降低,因而对于外在事物辨认会产生较大问题,因此,在社区景观改造上,应当考虑易识别性的特征,颜色选取以亮色为住户,增强老年人对环境的辨识度。易达性指的是居住社区前往各场地的便捷性,因而对于老年人而言,易达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必要的功能空间,二是指自发休闲空间。而一般老人年活动场地设置在150~200米位置较为合适。在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会变得突然狭小,因而在社区空间设置上,应当非常注重交流空间的构建,这样非常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交流,经过研究,“U”型和“L”型,这样半封闭的空间最容易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对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而言,居住空间的无障碍性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且有保障的生活环境。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是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根据社区不同老人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年龄等特点,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满足不同的文化需要。尤其是在新建或高档小区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主要针对高级目标进行适老化改造。
根据对国际上养老社区的建设参考,站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对不同类型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能够对社区空间资源进行动态引导控制和合理配置。针对以A小区为代表的较为老旧的小区而言,应当针对小区内的设施环境进行改善,比如安装建设器材、有扶手靠背的座椅以及鲜明的标识等,老旧小区要施行人车分流,增加基础设施。老旧小区因为自身空间的限制,因而很难有较大空间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及交流的需求。因而,在对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同时,应当加强小区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不断增加小区居住人群对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从而能够更多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对于以B小区为代表的新建社区而言,尽管在公共空间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追求设计美感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在一些照明、铺砖及休息设施的设计中,明显不够合理,对老年人而言,缺乏安全性和舒适感。在新建小区环境中的老年人,其实大多都肩负着照顾孙辈的责任,因而,在社区内应当设立更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一些娱乐设施,并能在游乐设施旁边,配置长椅,便于来人就近照看。在新建小区中,可以为老人打造多时段的公共空间,以满足老年人不同时段活动需求。例如晨练、下午运动及晚间广场舞,增强空间使用率。在健身空间方面,首先要选好健身器材区的位置,如果建设区距离老年人住宅区较远,将会大大降低老年人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健身区应当设立在社区主干道且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健身区场地的铺装,也应当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进行铺设,在保证场地平整、防滑、耐磨的同时,挑选适合老年人的一些铺装材料。同时,可以配置一些较为丰富的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老人锻炼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增设棋牌、乒乓球案等设施,满足具有不同爱好的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四、结语
当前,我国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仍是居家养老,因而社区基础建设情况对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两种典型小区,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小区适老化改造进行了探究。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社区适老化改造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对空间及硬件设施的改造,更需要政策及社会的支持与关注。不同层面的社会关注,才能让社区适老化建设更加完善,保障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