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定位与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研究
2022-02-06黄少安
黄少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山东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年的新旧动能转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不过,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大省,最近一些年,山东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南方一些经济强省的差距有拉大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浅层次、可短期内解决的,也有文化和体制等深层次、短期难以根本性扭转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东对自己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定位不明确或摇摆不定,从而区域发展战略及其重点也多变。重新认识山东的经济定位与区域发展重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山东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合理定位
(一)实体经济立省、国家经济稳定器
山东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必须靠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农业和海洋经济三大实体经济立省。山东制造业总体实力在全国排在前列,虽然顶尖技术的不多,但是一流技术的比例很大,在化工原料、拖拉机制造和高端装备中的发动机制造等领域全国实力第一;家用电器制造也是全国实力最强省份之一,多数制造业领域的实力都在全国前五。弱项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够,芯片、通信基站、手机、计算机和大数据等领域实力不够。山东农业,无论数量和质量,无疑是全国第一;海洋产业总量全国第二,海洋基础科学和技术力量也是名列前茅。山东的优势或强势产业都是实体经济领域,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关系14亿人的吃穿住行。无论人类如何进化、世界风云如何变化、产业结构如何演化、有无货币金融,都离不开这些产业。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底盘之一,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稳定器之一。山东的实体经济稳不稳、好不好,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中国举足轻重。
近年来山东经济发展相对于南方一些先进省份落后了,分析原因时,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很有代表性,即归因于产业结构偏重、偏实,因此主张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尤其主张大力发展金融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而且还认为这是“产业结构升级”。这种分析和判断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发展第三产业没有错。山东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既是特点也是优势,是由山东的自然禀赋、长期的基础积累所决定的,是基本合理的。包括自然禀赋在内的生产要素结构决定产业结构、要素质量决定产业质量。产业结构只有合理与否(与要素结构是否匹配)、没有高低升级之说,产业升级取决于要素升级。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取决于生产性(即实体经济)服务的需求规模和质量以及居民消费规模和质量。这些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如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偏离这些规律和优势,对山东而言就是扬短避长,有可能金融等第三产业没能获得优势,实体经济优势可能减弱、甚至失去;对于国家而言,不符合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国家总体战略。
对于这一定位,既要达成共识,又要果断作为,现在和未来,山东最需要、最可能做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升级(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即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业态、观念、管理和体制,改造提升工业、海洋产业和农业。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自然发展出新的更先进的产业,例如,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升级了传统产业,又发展出新兴的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业;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制造业,就既发展了人工智能产业、又提高了制造业。当然,也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新型战略性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等。实现传统和新型产业的“双轨升级”。现在常提的所谓“数字化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改造”就是既包含了产业结构变化(增加新兴产业就改变了结构)、也包含了既有产业的升级。
第二是助推生产要素升级,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关键是技术和人才,需要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互补”(不是“替代”)发生作用。为了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把产业政策作用的重点从产业、企业和产品转移到生产要素(黄少安,2019)[1]。没有要素升级不可能有产业升级,例如山东工业的现状基本上是相应技术和人才水平的现状。理论界讨论所谓的“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和“是否需要产业政策”,实际上是“伪问题”。自从有了政府以后,政府总是在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都能找到案例事实。成败的具体原因可能有同有异,但是,总体考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政策作用点定位在生产要素的产业政策,成功率高,发挥作用大。而把产业政策作用重点定位在具体产业、企业、产品,通过税收、价格和产业基金等手段支持或抑制的产业政策,也许所定的目标是好的或对的,成功率低、实现率低,甚至起负作用,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扶植和支持政策的优惠很容易被骗取,该支持的得不到支持,不该支持的反而获得多种补贴和优惠;而抑制的政策却很容易误伤无辜,实际上制造了不公平竞争。产业政策可以有、也需要有,但是,作用重点应该是生产要素,政府政策管源头,为所有市场主体改善要素结构条件,结果的优胜劣汰由市场去决定。
(二)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山东半岛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经济板块之一,就地理位置(尤其是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纬度的海岸线上)、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市场潜力等各个方面看,是我国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最好的省,具备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硬件条件。山东半岛应该定位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第几增长极并不重要,但一定是比肩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的经济增长极。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在也起到了这种作用,但是跟长三角和珠三角增长极相比,还不在一个量级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在沿海地区,都是主要靠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充分作用而形成的。现在中央正在努力打造的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或增长极的京津冀地区,也是沿海地区。从中国地理版图、经济版图和经济实力看,处于南北之间的山东半岛是最可能、最应该成为比肩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极。
对于这一定位,山东既要理性认识,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是打造青岛和济南两个超大城市以及双核城市群,形成增长极。有的专家认为,山东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北靠京津冀中心,成为京津冀的副中心地区,甚至建议山东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山东当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北京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实际上全国许多地方都在这样做,北京众多科研人员及其成果在广州、深圳等众多地区发挥作用。山东历来都积极支持首都发展,但是,这些都不是区域经济战略意义上的。因此,上述的建议不符合国家对山东经济的定位,更不符合山东的实际和京津中心城市带动力的实际。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必要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国家的京津冀区域战略中并没有包括山东,自然有国家的考虑。山东经济发展条件那么好,又有了足够的实力,理所应当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山东GDP几乎等于京津冀三省市总量,而且,京津冀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谁是中心谁是副中心?谁带动谁?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关键是活力不够。山东经济区与京津冀(也包括长三角),是各自极化、外圈连接、分工合作的关系。
第二,不可能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京津冀地区是典型的北方经济风格——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带动力比较小,更多的是吸取各种资源。从现实来开,北京城区周围的县域经济和各个方面的状况,与北京如此大而繁荣的城市极不相称,周围的河北省也是发展不理想。虹吸效应明显大于带动和辐射效应,对河北的带动尚且不足,更不要对带动山东寄予厚望。
第三,科技转换能力受到制约。京津冀尤其是北京,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市场活力和应有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与庞大的科技队伍和国家巨大投入比较,投入产出比和成果转化率是比较低的。山东的大城市,尤其是青岛,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是比较大的,不是典型的北方城市风格。
(三)平衡南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平衡码
近年来,中国南北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差距拉大、南方总体上快于优于北方。统计数据上2015年左右开始明显,实质性差距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应对措施上就已经有了。山东作为北方最大经济省域、北方经济领头羊,在过去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势头,如果没有山东的支撑,南北差距会更大。在未来,南北经济差距是继续扩大还是缩小、能否遏制住扩大趋势,山东经济至关重要,只要山东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南北经济失衡状况就会改善、至少趋势被遏制。对于国家来说,山东经济是平衡南北经济最大的砝码或平衡器。对于这一定位,山东可以有意识,但是不需要专门作为,自己做好了,这一作用自然就发挥得好。
二、山东区域经济战略的重点
(一)形成重点发展“两圈一线”的共识并且长期实施
山东经济在空间意义上的重点是“两圈一线”,即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城市群(就像广州深圳、苏州南京、杭州宁波一样)以及济青线上的淄博、潍坊等大中小城市。
济南和青岛作为两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就是两个大的经济增长极(即产业企业集聚地和创新中心),他们实际上已经是,但是需要有意识地培育和提升。考虑到济青线的距离短、交通方便、经济联系密切,两大增长极不断极化和扩散,两个城市圈的外围实际上会重叠,淄博和潍坊分别加入了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周围其他地区自然会被带动起来。这是山东天然优势和既有基础,非常优越。其他地区不是不重视、不发展,关键是如何才能真正重视起来、发展起来。有增长极才有创新者、带动者和帮扶者。其他地区靠带动而不是靠启动,不是发动机而是拖斗或挂车,不是增长极而是扩散区或支配区。
(二)厘清济青双核城市的发展思路
第一,超大城市发展意识和思路。所谓“超大”,重点不是城市占地面积超大,而是超大的资金、人才、信息等吸引和聚集能力,超大的产业企业集聚能力,超大的创新能力,超大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走集约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山东的城市,包括济南和青岛,单位城市面积的GDP、人口容量、创新成果、财政收入等,在全国都不在先进行列。以单位面积的GDP为例,2021年,最高的青岛每平方公里的GDP是1亿元人民币左右,排全国第14,与排在第13的郑州差不多;而最高的深圳是10亿左右,厦门、无锡、佛山、苏州、南京、武汉等都在青岛前面,都在1.5亿以上。与世界先进城市比差得更远。
第三,双核之间必须统筹、合作发展。青岛和济南两个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一个海滨城市、一个内陆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相互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需要各自准确定位、扬长避短、适度错位、统筹合作、共同发展。为避免大的不协调或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的冲突,两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完全有必要、也能够做到,在全省一盘棋、甚至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在组织相关专家讨论论证的基础上,由省委省政府统一制定。
第四,建设高档城区。作为大都市,在以市民为本、普遍宜居的前提下,必须得有高端城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大量资金、高级产业、高级消费者前来创业和生活。现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尤其是济南市,基本上没有高档城区,所谓的“高档”小区,横向比较算不上高档,城市层次和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济南市应该充分利用南北之间、气候温和、有山有水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品位。
第五,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需要长期稳定和持续。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确定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后,长期稳定和持续实施,不能总是大跨度改变或举棋不定。例如省会济南,既要考虑地理人文因素,又要考虑现代城市发展方向和人们的期望;既要考虑历史,又要考虑未来。济南应该和可能以何种城市风貌展现在全国和世界面前,论证清楚、确定下来后,持续实施。
(三)把产业重点与区域重点相结合、融合发展
山东以实体产业占优。除农业几乎在全省均有分布外,制造业、重化工业和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两圈一线”,所以重点产业的存在空间与区域战略重点基本一致,这也是“两圈一线”成为重点区域的基础条件,因为有重点优势产业的集聚才成为“增长极”。黄三角地区作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其高效生态产业主要是海洋产业,另外就是石油及其化工、装备制造。黄三角地区与蓝色经济区基本上重叠,已经包含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之中。所以,“两圈一线”重点区域已经基本包含了山东的重点优势产业,不用担心区域重点确定与产业重点布局的冲突。
三、关于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回顾和反思过去山东区域发展战略
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战略(1)从历次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和一些重要文件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山东还没有(全国其他大部分省份也没有)自己独特的地区发展战略的明确表述,但是实践中主要是抓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可以总结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战略”。自此就基本确定了山东农业大省和强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山东有了明确的地区发展战略表述——“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尽管比较关注沿海、沿湖、沿河地区的开发发展,已经提出开发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但是更关注区域发展差异和强调平衡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南方谈话”后)至21世纪初,地区发展战略表述为“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确实强调“以青岛为龙头”“海上山东”和“开发黄三角”,但是,总体基调仍是平衡发展。
21世纪头10年的地区发展战略在不同时点、不同会议上有多种表述,例如“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一个龙头(青岛),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促进东西联动发展”“一群一圈一带”;“双30”工程即重点支持30个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强省“五大板块”; “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原来是东中西部思路,一体两翼是北中南思路)。[2]
2010至2015年“十二五”期间,第一次强调“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和“重点区域带动”,明确提出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
2016至2020年“十三五”期间,规划的表述为,继续“十二五”的“两区一圈一带”的区域战略,第一次提出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合作、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黄河经济带建设。看起来思路开阔,其实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的发展不一定按规划思路进行,例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统筹发展等。
纵观山东经济在空间或区域维度上的发展战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始终把青岛作为发展重点。第二,有重点,但是更强调平衡发展,在平衡发展思路的“平衡”下,在实践中重点变得不那么突出。第三,区域发展战略一直在变,一段时期是东中西部思路、一段时期又是北中南思路。一段时期中的不同时点还有不同表述。发展的重点也一直在变,只有青岛一直被列为重点,其他的重点一直变(包括搭配不同的重点)。第四,重点发展省会城市提出较晚。21世纪初才提出来把省会作为区域发展重点,而且是与其他几个重点并列的。第五,看起来有点有面,但是重点太多又多变,重点很难突出,面也难以顾及。
注重平衡发展本身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还是邓小平同志的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思路符合实际。这就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问题,必须选准重点。否则,就会出现共同不富裕。山东就是共同不落后、共同发展比较好、共同不太富裕。县域都还行,最差的地方比许多省的差地方好很多(菏泽、临沂等),大城市济南、青岛也不差,但是不拔尖。这造就了山东经济总量大、人均GDP比较高,百姓生活水平一般,中心城市不突出、创新能力一般、吸引力一般的现状。
(二)科学理解中央领导、国家对山东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战略指导和布局
至今为止,国家(中央领导)直接针对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或战略性指导意见有三个。一是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二是2011年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两个国家层面上的、全部针对山东的区域战略重点,是中央领导战略指导下由国家确定的。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山东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0月,胡锦涛同志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同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两次强调指出,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自己也比较早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三角”[2]。说明山东以沿海地区为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是符合实际、符合比较优势、符合中央对山东一贯定位的。三是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函〔2018〕1号)。这也是在中央领导的战略指导下国家针对山东的战略,是符合山东全省所有产业、产能和经济结构实际的,虽然不是指山东内部某个地区,不过从全国看,也是对山东的一个区域性战略指导意见,是全国唯一的。
此外,包含山东或与山东相关的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还有两个:一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由国务院于2019年8月2日印发实施。全国各地不少,山东是最近一次批复的,对山东的开放、改革和发展很重要。另一个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山东需要科学理解和合理作为。
可见,山东是始终不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的,并不像有些观点认为的“缺乏国家级的战略和政策”,关键是科学理解和一以贯之落实好,不能总想着换新的战略、给新的政策、赶政治时髦。一个符合实际、长期实施的战略,即使开始不太完善,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会远远好于不断变换的、新的战略。
(三)科学理解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多次考察黄河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山东而言,这一战略非常重要,需要科学理解、准确定位和合理作为。
首先,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主调是“生态保护”。在此前提下流域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质量不是速度和规模。因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很重要。总书记明确阐述了主要目标任务: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其次,山东必须理清楚几个因素。第一,山东是黄河上中下游多个省份之一,是最下游,地理位置最优越。第二,黄河基本不通航。第三,上中下游省份之间除水资源分配以外,经济联系不密切。第四,论黄河文化,无论上中下游,都无比灿烂,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的时间不长,与兰州、太原、洛阳、郑州、开封等的黄河文化比较,济南、青岛等没有相对优势,青岛为核心的城市圈的文化与黄河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第五,论实力,经济上山东最强,济南、青岛比其他城市都强,可是没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河南及其郑州经济发展很快。科技方面,至少西安强于青岛和济南。资源方面各有优势,总体山东最优。第六,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是沙土河岸和“悬河”,除开上游的兰州外,中下游没有跨河建城的。
山东在理解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山东的理解和正在实施以及将要实施的作为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主调?是否符合黄河山东段的实际?第二,山东的定位是否准确?山东是黄河入海口,地理上的“龙头”,能否带动“龙身” 和“龙尾”?对沿黄其他省份,应该保持开放、合作态度,着眼长远、顺其自然。第三,山东的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发展战略早就在实施,很符合国家战略意图和山东实际,把黄河三角洲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无缝对接、融入其中,集中精力做好两件大事,就是对国家黄河战略的最大贡献,也能促进山东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持续保护、高效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二是坚持做好目前省里启动的山东9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该项目特别符合国家战略意图,也是山东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四)科学认识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的关系
如前文阐述,山东与京津冀、长三角之间是各自极化、外圈连接、分工合作的关系;与珠三角的关系是除地缘以外的全方位合作、借鉴关系;从山东与东北和长三角关系看,东北经济板块资源丰富、工业、农业基础甚好、地理位置优越而且重要,近年来经济发展不理想有多种原因,国家需要从战略上振兴东北经济,山东与东北有着地缘和其他方面的密切关系,山东在联通东北与全国其他地区起着枢纽或关键作用。如果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通过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已经谋划多年,即将实施),东北经济板块与山东经济板块和长三角区域将连为一体,相互促进。至于山东经济板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关系,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关键取决于山东自身发展实力和开放程度。
(五)认清和抓住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机遇
2020年,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而且系统说明了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主要战略举措。所谓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它是我国“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山东如何定位、有何机遇?
第一,在新格局中,山东作为实体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工业部门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这主要是因为山东资源齐全、实体经济实力强大、消费群体大,自我循环能力强。
第二,不能误解为山东作为北方经济(一般认为北方经济比较封闭、对外依赖低)大省,可以不注重对外开放、可以封闭发展。此外,山东经济的对外依赖度相对较高,2020年疫情以来,山东的国际贸易,尤其制造业产品出口是高速增长的,虽然现在和今后外贸会有困难,不一定总是高速增长,但是不否认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理解为新格局下可以不重视开放,或者把畅通国内循环理解为可以寄予自我循环更多的希望。
第三,山东畅通国内循环和省内循环,还有许多空间和许多事情要做,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补链”,即补齐产业和技术空档,特别是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二是“强链”,即加强有些产业链条或环节或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创新能力、不断研发核心技术;三是“长链”,即延长一些产业的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四是“去链”,即去掉经济体系中具有寄生性和负外部性的产业、企业和机构,特别是铲除金融体系和所谓文化产业等“经济垃圾”;五是“护链”,即对于关系国计民生、还比较弱小的产业和企业实施一定的保护,特别是金融体系;六是“联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互联互通十分重要,特别是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强化基础性公共信息数据开放和服务。
(六) 把“开放”放在现阶段、新发展格局中最重要的位置
改革与开放内在联系,改革开放是为了发展。现阶段的山东,开放比改革更重要,因为只有加大开放力度才能促进改革深化和拓展,从而达到新的发展境界。发展到现在,不靠进一步扩大开放,有些需要改革的方面会有盲区,即使看到了也不想改或改不动,从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缺乏动力。扩大开放包括观念开放、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开放、省内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开放、省内不同级政府之间开放、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市场开放、对世界的开放。关键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开放、统一的国际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包括用市场机制识人、选人、用人和留人,在强化政府对市场培育和监管的同时,减少甚至杜绝政府对市场功能的干预和替代。只有这样,各种要素和信息才能畅通循环,山东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各种优质生产要素和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才能聚集人气和财气。只有国内外人才、人口和其他各种要素大量汇集到山东,才能真正实现高度开放。
结合山东实际和国家战略,山东需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从平衡南北经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极的高度,向国家建议或要求扩大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范围,把重点放在青岛,至少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再扩大100平方公里,甚至把整个西海岸新区全部纳入试验区。现在山东的自贸试验区面积太小,而且碎片化,作用有限、难成大气候。第二,既力促和希望建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又做好自贸区不成的应对准备,同时利用已经签署的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过去几十年,山东对外经济与日韩相关度高,日韩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愿意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但是中日韩关系背后有美国,美国并不希望中日韩经济真的一体化。过去的事实是中日韩只要走近,美国就施压干扰,而日韩不敢得罪美国,即使真的签署了自贸协议,也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山东既要认真研究如何促成中日韩自贸区和促成以后怎么办,更要研究成不了怎么办;既要积极促进、甚至地方先行,也不能和不必对此抱有太大期待,必须有别的对外战略和措施。至于RCEP,虽然因为复杂的国际关系,对中国未必有理想的效果,但是既然签了,还是会有一定积极作用,山东还是要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