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整合运用研究
2022-02-06邓绮婷
□邓绮婷
作为一种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体系,赏识教育从个体生命的发展规律、成长需求等角度入手,以人文关怀为教育手段,对学习者进行引导教育。由于学业水平不佳、心理素质较差等因素,在受教育活动中高职学生长期扮演着“边缘人”的角色。对高职学生应用赏识教育理念,让学生看见自身的优势与特长,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主动接受教学活动。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作为具有独立思维意识的个体,存在着不同层级、不同强度的各种需求,按照其内在表现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大种类。一旦个体达成了低层次的需求,则会向高层次的需求进行挑战,而在低层次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并不会形成自我意识[1]。作为一种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两大需求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从受教育群体的心理活动意识入手,在承认个体的价值存在的同时,对个体的活动能力、专业技能、特长优势进行强调,使得个体得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从而形成有干劲、有长劲的生活态度。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赏识教育能够满足除生理需求之外的所有需求:一方面,其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对社交需求的一种满足,另一方面,教育者能够对受教育者表达关心和认可,满足受教育者的内在发展需求和自我认知需求。从小的层面来看,赏识教育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水火不容的关系,以更为直白的方式教育学生;从大的层面来看,赏识教育是对个体价值的承认与重申,其能够发挥出“重塑人生”的出色教育功能。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僵硬,管理关系紧张。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上位者”的管理思想,在高职学生管理活动中,其依靠教师的威严、相关制度来落实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强调管理活动的强制力、约束性,忽视了高职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这种僵硬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自身的价值,产生了“因为我无能,所以教师才会横加限制”的消极思想。随着管理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我意识被教师的管理条例所限制,其并不能主动针对教学内容作出回应。德国的卡尔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天才教育法”,将幼年期的孩子视为“天才”,利用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引导,他的儿子小卡尔维特后来成为一个奇迹般的天才:13岁发表数学论文,随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天才教育法”中,卡尔维特对于儿子的引导、鼓励随处可见。但回到我国的高职学生管理活动中,教师的管理却依旧欠妥:对于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教师习惯了“权威式”的管理模式,并不愿意在管理工作中按下性子,强权、制度成了管理学生的唯一手段,高职学生并不愿意配合教师的管理要求。
(二)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收效甚微。赏识教育以“给出认可”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赏识教育理念下,批评、教育、指导等活动都是跟在“赏识”之后的,在赏识教育中,“你很优秀,但你在某某方面存在不足”“你真是个努力的孩子,但你还需要努力”等语言极为常见。这种“先夸奖,再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但在赏识教育进入高职院校之后,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其投入足够的重视,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依旧以传统的管教、惩罚为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进入成年人行列的他们已经形成了出色的自我意识,对于尊严、认可和赏识等概念表现出了较强的情感认知需求。但教师的教育管理方法与其所需求的内容相悖,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管理[2]。从教学行为上来看,教师的管理确实遵循着“为学生好”的基本原则,但在教学指导活动中,这种“为学生好”被通过生硬的管理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并不能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管理。加之部分教师在行为上、语言上不拘小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教师产生意见。赏识教育的不受重视,无法落实,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三、高职学生管理活动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可行策略
(一)改变师生关系,互动中落实赏识教育。师生关系不和谐是导致赏识教育理念无法得到应用的重要原因。在教学指导活动中,如果师生双方不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即使教师对学生给出了肯定性的教育评价,学生也会将相关评价定义为“虚伪”,从而破坏教师的良苦用心。人本主义理念认为,受教育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情感、兴趣和动机来认识世界,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表现,才能在源头上解决教育指导难题。由此,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可尝试将赏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当中,为赏识教育的落实创造条件。
在尝试利用赏识教育理念管理并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尝试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能够使赏识教育活动表现出更大的育人价值。故此,教师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为赏识教育的应用创造环境。一是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了解学生,主动解决专业中的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就业等活动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帮助与关怀,主动接受教师的赏识。二是适当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微信群聊、线下谈话等方式与学生共同寻找话题,可以谈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可以讨论当前的社会新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3]。赏识教育虽然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不能以“一本正经”的方式开展赏识教育,避免赏识活动的矫揉造作。将赏识融入到谈话、互动等活动当中,实现赏识教育的最大价值。
(二)加强管理力度,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虽然以对学生的赏识与肯定为主要的教学指导手段,但其并不是一种盲目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的教育方式,其实事求是的评价特点并没有改变,在尝试应用赏识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赏识而一味地忽略客观事实,更不能对学生给予过度的评价与肯定,避免学生产生自负、自大、自我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保障赏识教育发挥出正面的教育指导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必须强调赏识教育理念的发力点,合理选择开展赏识教育的计划、方法,让学生在接受肯定性评价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学生的相关行为。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落实赏识教育工作,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学习、实习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鼓励,在源头上解决学生的教育难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人关注是导致其无法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原因,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管理者,教师必须确保自己对学生给予了足够的评价,以此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错误、失误合理应用赏识教育理念,这一环节的赏识教育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先扬后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先承认学生的优点,向学生给出积极评价,在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之后,指出学生的不足,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让学生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对于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活动来说,赏识教育实现了批评、认可的有机融合。在应用赏识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落实赏识教育的可行手段,在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把握尺度,发挥出赏识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时刻服务学生,让学生接纳赏识教育。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高职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对于学生来说,赏识教育只是一种推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不断成长的手段。由此,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意识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整体表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赏识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调动学生成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可针对教学要求建立对应的学生个人发展中心,在有关教学指导体系中对学生落实赏识教育,针对学生的从业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给予学生语言上、行动上的鼓励,依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指导与服务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4]。在赏识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定期向学生下发总结性评价,以赏识为主题,批评教育为补充,帮助学生正视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可借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赏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结合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习活动等板块的教学工作落实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从业素质、专业素养的综合开发,依靠竞争机制对学生给出正面评价,对于有待进步的学生,依靠赏识教育给出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明确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成长热情。让赏识被学生所接受,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任务。
四、结语
赏识教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指导理念,其满足了高职学生的情感认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高职学生教育及管理活动中,教师必须对赏识教育的功能、内涵进行分析,明确把握赏识教育的一般特点,分析赏识教育所发挥出来的教育功能,积极育人,全面进步,让学生在接受赞美的同时认识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