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2-02-06何玉婷王苑乂
□何玉婷 王苑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关于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入新起点,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成了底线任务,中国的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抓住当前机遇,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入探讨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明确新时期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探索切实可行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一、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乡村人才发展瓶颈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必须把人才开发放在首位,畅通乡村“治”慧渠道,培养更多扎根乡村、献身乡村的乡土人才。乡村人才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实保障,但在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开发却存在系列困境,制约着乡村人才队伍效能的释放。
(一)乡村的发展环境无法吸引人才驻足。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乡村发展问题仍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从乡村发展的基础环境来看,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农村水电气覆盖面较低;互联网普及相对不足;电商物流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本养老、医疗、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欠缺,这些相对较差的“硬环境”成了乡村振兴的桎梏,难以吸引人才驻足。与此同时,政策扶持不足、乡风文明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思想观念落后,这样的“软环境”也同样无法吸引人才,限制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离开乡村、流向城市的乡村人才大多相对较年轻且素质较高,一旦走向城市不再回到乡村,将制约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落后的传统思想及严酷的现实影响着青年一代回乡致富。现行乡村发展中“离农”思想深入人心,传统思想的束缚与现行社会的压力使得乡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弃乡从城”。受该思想意识影响的年轻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极力避开“农民”这一职业身份。年轻一辈期望通过教育脱离乡村,中年一辈趋向于外出谋生而不是就地发展,“职业农民”成为乡村人才极力摆脱的一个代名词。究其原因,一方面职业农民虽有技术、经营上的优势,但受乡村环境的制约,难有成就感,在社会急剧发展的当下,“职业农民”曾经的光彩逐渐褪去,且正在被看成职业生涯的失败;另一方面,多数职业农民被视为社会存在感极低的阶层,似乎选择职业农民,就选择了让人瞧不起,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与残酷的现实极大地左右着出生在农村的青年一代,使其不愿留在农村,不愿从事农业活动。
(三)人才结构不优制约群体效能的发挥。一是专业结构失衡,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种养殖这类周期长、获益少、风险大的行业上,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懂得市场分析、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的新型人才较缺乏,同时科教文卫体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极为匮乏。二是年龄结构不优,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85后、90后的面孔极为稀少[1]。三是学历结构不优,80%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均为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且均未受过正规的相关农业教育。这样的人才结构缺乏活力和创新,导致与时代发展需求错位,从而影响乡村的振兴。
(四)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人才的活力。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缺乏实质性奖励。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农民不仅要面对精神层面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当其面临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时,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显得额外迫切。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后未见相应报酬。农村实用人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其对物质性的奖励和报酬以及评定职称后的相关待遇尤为看重,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利益,这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就非常有限。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才来说,其劳动成果并未得到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因而缺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斗志。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1年,乡村振兴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引、留、育、用”等多措并举,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激发人才活力。
(一)积极引才,广开渠道聚英才。一是平台引才。推动地方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农业科技孵化器”,为农业人才提供项目开发、研创、推进和评估等综合性服务,以“人才+项目+孵化器”的模式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同时,鼓励地方加强农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载体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搭建好各类平台,并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运行,自然就会吸引大批外来人才,既能让企业、人才到农村创业致富,同时也让乡村“活起来”。二是机制引才。建立有针对性的晋升激励、待遇激励、事业激励制度,并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一线。同时,实施灵活的乡村人才引进办法,放宽户籍限制,采取调入、聘用、借用的方法,结合兼职或者技术攻关与开发、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咨询等多重方式,把单纯的乡村人才引进变成适合地方发展的智力引进[2]。
(二)环境留才,创优环境确保人才留得住。一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人才发展“硬”环境。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统筹乡村路网的规划,完善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机制;稳步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乡村电网改造升级目标,保证用电安全、稳定、可靠;提升农村网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重视乡村教育、卫生医疗事业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人才留在农村[3]。二是制定与完善留住乡村人才的政策、机制,营造乡村人才发展“软”环境。想要留住人才,为乡村现代化发展储备内生动力,就必须创造出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释放潜能的良好环境,使一系列政策、待遇、机会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如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选拔出一批乡村发展先进个人,并按规定给予表彰和政策扶持,鼓励乡村人才互相学习、力争上游。同时,进一步落实返乡入乡人员居住和子女受教育问题,为乡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分类育才,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一是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现代农民培训项目,对其实施分类的全产业链培训,同时,依托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提升电商在农村的运行效率,为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提供平台保障;另一方面,突出抓好乡村生产发展带头人培育。对传统家庭独立生产经营者的培育不放松,完善从项目支持到对接市场等一系列服务;鼓励各个地方建立农民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其骨干的教育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社聘请专业的农业经理人进行发展指导[4]。二是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从思想政治素质、致富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考核,选拔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并重点抓好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培养,为村党组织及村干部队伍储备优质年轻人才。同时,也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村干部和农民参加学历教育。三是加大对农村延伸产业链发展人才及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能人”,培育乡村工匠,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开发乡村本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政策支持、物质奖励、服务保障等措施加强对科、教、文、卫、体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梯度用才,坚持管用结合。一是依据人才的能力和专长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对乡村人才进行能力评估,在掌握乡村人才现状基础上,将乡村人才分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做到“人岗相适”,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这样既弥补了乡村人才供求缺口,又给予了乡村人才大展身手的实践平台[5]。二是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成长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评价是基础,激励是关键。一方面,提高乡村人才的社会地位。树立正面榜样并积极推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提升乡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引荐优秀人才入党,以政治地位为突破口通过选举优秀人才为地方人大代表、地方政协委员等提升其社会地位;另一方面,降低职称评定的门槛。建立乡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乡村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对优秀者在职称晋升上放宽条件,使乡村本土人才有名有分,并落实相应的待遇,规定权利和义务,增强其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