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导向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为例
2022-02-06李婵娟陈玲玲
□李婵娟 陈玲玲
一、引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颁发,意见指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促进中医药行业良好发展的措施[1]。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就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型医药人才作为此项事业的推动者、执行者与传承者,而创新型医药人才的培养就落实到国家各类医药院校的育人事业中。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中医药开放发展的新型人才任重而道远,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经过14年的发展,从最初的“2.5+0.5”的培养形式转变为“2+1”,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摸索重修订,通过变革过去封闭、呆板、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培养方案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故保山中医专中药学专业在学校“医教融合、夯实基础、校院(企)合作、铸实技能、全程实践、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指导下,结合专业特色,创新构建了“宽基础、强技能、求实用、秉传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其中的“强技能、求实用”指向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在医药市场环境中,人才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人才质量要求和标准存在不匹配、不对等的情况。需求端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入职后能够迅速承担起相关工作,而供给端输出的毕业学生往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于基础,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了市场上“就业难、用工荒”的就业矛盾[2]。所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岗位衔接,切实做到以适应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综合技能为主线,构建中药学专业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保山中医专中药学专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在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与引领下,构建了一套“分设岗位群,岗位精准定位知识与技能,兴趣导向选择岗位”的培养体系,创建“五大实践平台”,形成一种集学生兴趣,以岗位为导向,递进式纵横一体的新型实践性教学。
中药学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注重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宽基础、强技能、求实用、秉传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参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五大岗位群人才”的培养,构建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纵向与横向教学一体,相辅相成,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第一课堂:实验实训、综合实验设计、课题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见习、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
在以上三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课堂中,第一课堂属于纵向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属于横向实践教学的范畴。
二、纵向实践教学改革
(一)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将校内的实训过程“理实一体化”,尽量使校内的实训过程与校外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完善了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大纲、实验实训指导、实验实训报告、实验实训考核办法,使实践教学标准化。
(二)改革创新实训内容。在实训教学中,实训内容大多来自教材中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实验仪器与材料已由教师准备到位,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都已设定好,只需学生依葫芦画瓢,缺乏自主思考与自我创新的环节。由于学生自我思考较少,实验参与感与完成实验的成就感就十分淡薄,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为了完成教师交待的任务,大多应付了事,课后也不会主动总结与分析实验数据及结果,实验报告难免要抄袭。
所以,中药学专业坚持“抓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在验证性、单元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每门课程的大纲,完成课程设置的实验,掌握基本的技术与技能;之后将研究方向相近的课程揉合在一起,设置综合实验。比如:将中药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学、中药调剂学相近课程捏合在一起,设计从最初的中药认识鉴别到规范炮制以及临床应用的整套流程操作实训项目,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功与岗位需求的实操技能;中药化学技术、中药药理与应用、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剂学等课程揉和一起,设计从中药提取分离到活性筛选以及制剂成型的整个药品研发生产的流程操作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每门课程浓缩为一个单元情景操作,有效衔接各门课程,高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以“四个岗位群”兴趣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本校中药学专业以“大中药”为教育理念,培养中药制药、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分析检验、中药营销四个岗位群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每个岗位群下的教师申报与专业岗位相近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加入教师课题组,课题组教师负责专业指导、进度检查、结题考评等工作。项目中引入学生参与,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科学实验、数据收集与信息处理、科研总结、撰写论文等,并且为学生量化指标,最终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结果。学生参与整个课题的实施,不仅主动搜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且了解了开展科研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教师处理问题、解决实验瓶颈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科研工作的意义与前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则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研究潜能和学习态度及写作能力,师生增进了了解,为进一步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同时,每个岗位方向下的课题是该岗位实操的浓缩情景,学生进入情境中,教师将实践教学与课题结合、与行业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教学融于实践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在考核方面,结合行业标准,根据本专业学生特点,建立考核有重点,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在贴合岗位,开展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改革与探究中,中药教研室的教师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赵兴蕊在2018年申报的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五种重楼的生药学研究》、丁国瑜2018年申报的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保山市民间药材竹节参种植资源保护与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等,贴合中药栽培与鉴定岗位方向,融入了栽培鉴定方向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培训;马光宇2017年申报的省教育厅项目《白花木瓜含片加工工艺的研究》、李婵娟于2019年申报的校级课题《“痛风散”镇痛抗炎活性研究》、陈玲玲2020年申报的省教育厅项目《民族药锅铲叶的化学物质活性研究》、李青霞2020年申报的省教育厅项目《民族药锅铲叶醇提物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等,贴合中药制药岗位方向;2020年,赵兴蕊申报的市科技局课题《民族药锅铲叶的质量标准建立》、省教育厅课题《感冒疏风丸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等,贴合中药分析检验岗位方向;杨麒2018年申报的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滇西傈僳族医药营销策略研究》等,贴合中药营销岗位方向。以上项目的开展,皆引入学生参与,将科研与教学统一结合起来,对应岗位方向,有针对性着重培养行业所需的实践技能,为岗位输送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三、横向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在纵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下,进一步调整丰富横向实践教学,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促进实践教学创新。
(一)打造以“五个实践平台”为主的见习平台。中药学专业以岗位为导向,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建立了贴近岗位要求的五大实践平台,分别是:以中药形态识别及真伪鉴别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高黎贡山国家自然公园、保山端阳花市;以中药制药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药品生产企业;药用植物种植和炮制加工实践教学平台—“百草社”;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分析实践教学平台—各个药厂、保山食品药品检验所;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平台—端阳花市,连锁药店。这样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力保证培养出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报名参加商品购销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美容师等资格考试的培训,促使学生掌握多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
(三)自主社会实践。自主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比,它的优势表现为:实践动机依行为主体的内心而产生,实践行为由行为主体的意志而生发、巩固、坚守,并最终获得实践结果[4]。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中药学专业的自主社会实践为自愿实施,没有学习要求与范围,也没有激励机制与考核标准等。针对以上情况,中药学专业逐步对学生自主社会实践进行了调整与补充。一是在日常学习教育中,要深入自主社会实践的长远意义以及对学生自身积极作用的思想;二是让一些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及辅导员吸纳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逐步形成一支有责任心、层次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汇报考核、评比奖励制度。建立考核标准,旨在促使学生明确目标,规范实践行为,最终获得双赢的实践结果。同时,评比奖励制度的实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制度的适当应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高标准完成自主社会实践。
四、结语
基于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当前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5]。中药学专业从纵向到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面向行业岗位需求,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潮流中,中药学专业顺应潮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与时代不脱节、与行业不脱钩,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