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2-02-06郭生春张丽芳李鹏云
□郭生春 张丽芳 李鹏云
康复治疗学在新时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融合多门学科理论知识,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伴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该行业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同时对该专业本身的内涵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的医学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速崛起,推动着康复医学专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传统的医学专业提出了新的改进需求,传统医学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交叉融合[1],为此,高等医学康复教育旨在能够培养一批掌握各种学科知识来灵活解决新的医学前沿案例的高层次医学康复创新人才和临床知识视野拓展等多种教育挑战。为了在新形势中接续发展,高等医学康复本科教育需要进一步树立“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理念,以主动姿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努力前行[2]。本文就新医科背景下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如何改革传统教学,灵活安排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共同作用的新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能尽快尽早地接触临床实践学习活动,给予同学们大量亲自动手参与医学项目的机会,如何减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河套学院2016、2017、2018级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119人(其中实习生39人)。临床带教教师74人,为学院位于综合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的在临床一线进行工作的专业级康复治疗专家,且他们同时负责着康复治疗学本科阶段的教学任课。
(二)研究方法。对河套学院119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和74名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带着实践教学阶段内的许多教学问题对专家进行了目的性的专业咨询和详细访谈。
(三)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共计分发学生调查问卷119份,教师调查问卷74份,所有问卷全部回收。将最初的资料信息按人的角色、项目类别分为双份并在Excel中分别录入信息,信息核实后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所用软件为SPSS(13.0),结果出来后认真检阅。该过程包括计平均值、构成比、和χ2值等数学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临床实践的早期接触。根据资料可以得知,调查对象的83.7%保有赞同观念,他们觉得让学生早期尝试接触临床实践对于专业的学习很有必要。学生和他们的带教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对象,在是否需要早期接触临床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矛盾体现了他们之间不同的认知,这些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信息有相当大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调查学生的59.7%希望,可以在大学的第1学年就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反的是带教教师占比的54.3%却认为大学的第2学年再让学生接触临床实践是比较合适的。根据结果得知此专业的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尽早地接触临床实践、学习的同时有更多动手参与实践进行锻炼的医学机会。
(二)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间的安排。82.3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自己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阶段也有或多或少的不合适。同样对于进入临床实习的时间阶段,带教教师和学生再一次持有不同的意见,此观念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的意义。73.18%的同学认为学习完康复医学概论之后可以安排进入临床实习,54.58%的学生建议完成物理治疗学课程后进入实习阶段;对于教师来说,其中76.24%认为在每科临床护理课后分别进行临床实习,而52.24%的教师认为每章临床康复课学习后就要进入临床实习。
(三)实践教学环节。调查显示,有83.17%的学生不满意当前康复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的分别占比。教学改进包括实验室、课间阶段见习、集中见习等学习模式,针对不同模式的教学,同学与教师有些不同的想法,其中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价值。临床见习学习环节,80.16%的学生希望可以提高此比例,87.34%的学生认为课间见习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70.15%认同实验室学习的效果,有一半的学生觉得集中见习时间要缩短。
(四)临床带教环节。教师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教师评价,一半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有意见。76.16%的占比认为让学校理论课教师和医院科室人才交叉任课,可提高教学效果。
(五)毕业实习环节。64.10%的学生对毕业实习流程有意见。一半的学生和教师觉得课后见习效果好,可以适当延迟毕业实习的时间将毕业实习总体压缩。另外一半的学生以及教师持相反的态度,认为毕业实习比较重要。
三、讨论
(一)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当前,国家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走向是建议低年级学生在早期就接触临床实践[3]的趋势,这是改革的趋势之一。实践教学阶段融合理论、实践、思维以及能力;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实践应用性,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要学有所用,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病人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基础医学实践[4]。让学生获得医学感性认知的不是教师,而是具体的医学环境,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责任,真正领悟医学的不易,让学生对康复专业的价值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
学生建议他们能够在第1学年就接触临床,进行锻炼。学生刚入学,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深,他们希望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学习深入发展;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且专业人员忙于工作的现实,在第二学年让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较好。在此种情形下,要和各医院合作教学,抓住社会资源,让教师和医院人员合作,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大学在第一学年多数为基本知识的学习,专业性较弱,要适当改进课程安排,利用闲暇时间开设医学讲座,帮助同学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有83.17%的学生不赞同学院康复治疗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觉得专业课笔记适当保留或减少;增加实验室、课间和课后三种学习环节,学期末的集中见习学习环节可以降低或直接取消;改进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做出一定的成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见习内容也要继续调整,以实践教学为宗旨、病例学习要重视,见得多才学的多。89.65%的学生认为见习的带教方式不妥,教学中引导启发式和互动学习很少见,都是教师在讲述。临床实习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支撑,间隔太久造成理论知识遗忘不足以支撑实践学习。可以边学边实践,在课程后及时实践教学,及时安排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实践水平,安排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和穿插进行的教学安排。
(三)临床实习问题。82.35%的学生对进入临床实习的时间有意见。那么究竟何时进入临床实习,带教教师与学生组持有不同的建议,这种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认为在康复医学概论学习之后便可以进行临床阶段实习,而带教教师的建议是学习完临床康复专业课后再进行临床实习。早期临床实习,能及时将理论用于实践,使自身得到锻炼;由于医院临床占用率大,毕业生也会用到,而且如果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不够,所以带教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不太合适。
占比50.32%,达到一半的学生认为毕业见习可以减少至32~34周。毕业生从临床实习一直到实习阶段结束这几个月,实习期间不具备所谓缓冲时长和准备空间来解决毕业阶段设计自身利益的相关重要事件,比如毕业清考,研究生升学,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毕业生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为不易,毕业事件的各种干扰使得部分学生有通过牺牲临床实践的学习实践而为毕业积极准备的想法趋势。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实习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5]。
四、结语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针对本科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置不太满意;认为学习早期的临床实践接触大有裨益,合理调度学生第一学年就适时适当临床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参与实习项目的机会;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总之,医教融合、强化实践、校企协同,教学过程要融入行业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统筹前后期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位于新时期医学背景下,主动追随并把握住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水平,构筑科学合理的本科高等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积极推进新的医科建设,着力培养新一代有创新灵魂的优秀医学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