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2-06秦旭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型微电子专业

□秦旭磊

在产业信息化战略背景下,我国逐渐增加了对微电子行业人才的需求,并且需求方向从数量转为质量。但是随着我国教育逐渐出现大众化趋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励,虽然满足了各行业对人才需求,但是也让就业问题越发显著。其本源问题并非学生能力低、适应性差,而是在学生的应用实践水平较低,实践技能和知识理论的结合度不高。而此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要求之间缺乏对接性。所以高校必须吸收传统模式优秀之处的基础上,融合实践教育理念,打造更具有针对性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和研究实力的人才,因此分析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以为其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秀指导。

(一)实践能力不足。传统高校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理论传授为主,公共课和基础课占整体课程比例非常高,而实践技能课程较少,无法让学生手脑结合。虽然在理论课程中也会涉及部分实验课程,但是其实验课程内容主要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和企业实际用人和能力需求相差甚远。以半导体企业为例,以半导体制造为主的企业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学生具有半导体生产线实践能力,但是此种实践能力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操作比较困难。由此可知,部分学生在开展课程时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缺乏硬件条件。而部分学校虽然具有此种条件,但是却有限制标准,一般情况下只有研究生才能参与和实验,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再次参加实践培训。所以在保证知识理论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是如今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问题[1]。

(二)再学习能力不足。在知识经济的引导下,企业必须看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促进企业竞争的优势。因此企业既需要学生具有实践能力,也需要拥有再学习能力。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内掌握的实践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必须深入企业生产线和技术线,学习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技术和工艺。但是部分学生对在学习认识程度不高,同时对其投入时间也比较少[2]。

(三)课程拓展性不高。科学技术和理念日新月异,尤其是具有时代特性和发展动态性的微电子行业,其技术和理念更是与时俱进。但是大部分高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比较保守,课程内容守旧、更新创造速度较慢,同时受资金、管理层思想限制,无法让此专业和社会发展保持同速。所以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和学习实践课程时也会受到限制,学习范围和就业面狭窄,无法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如今培养科研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了,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需求牵引工作,增强教学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科研实践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和务实耐心的素质;要掌握综合性知识理论和高水平、质量的实践能力;拥有较强探索、研究意识,可以探究新领域,发展新技术。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一是实现产学合作,搭建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一方面高校在了解政府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后,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其输送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校外实验基地和平台,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二是高校要制定差异化培养模式,教学既坚持全面性原则,将教学内容覆盖全体学生,又要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学生优势发展。科研实践型人才不是被限制在固定框架中的人才,而是应该让学生根据兴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发展方向,成为多元性实践人才[3]。

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开展特色教学,优化教学体系。在开展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活动时,高校应该坚持创新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实际就业状况并且积极获取反馈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其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然后对现有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反思和改善。在了解本专业教学体系、模式在学生就业领域的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动态性发展,让专业体系和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就业需求。例如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都会出现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是实践技能低下等问题,特别是科研思维和能力更是属于短板。因此在打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时,一是要开展特色教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此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就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对接和增强此专业对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服务性,创新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就业更具有针对性和优势,例如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加强设计和制造能力等[4]。二是优化教学体系,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分配教学课程,删繁就简,减少部分可用性不高并且纯理论知识的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引入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实践水平。由上文可知,学校通过安排课程比例、调整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创造新知识,从而完成专业教学目标。一是高校应该在掌握专业特色、教学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创造科研环境、投入更多科研建设资金,让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中。同时在学生积累一定知识理论和经验能力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入到更加高效、高质的研究体系中。教师给予学生方向,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开发、创造新领域[5]。二是高校可以采用双向导师制度,不仅是教师挑选学生,学生也通过评测、提议让导师持续发展和进步。这样既可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创造专业、先进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三)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电子信息产业要求的人才,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还要兼顾创新、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可以从事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策划、研究、生产和使用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如今如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理论教学限制,培养学生成为科研实践型人才[6]。

因而必须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传统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基础知识型和专业理论型教师为主,既缺少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微电子设计与制造领域的教师,也缺少具有对接性和经验性的教师[7]。

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打造具有微电子知识体系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整合资源,要将具有不同特性、能力的教师分别配置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设计教师队伍和制造教师队伍,让其队伍更具优势。二是要开展团队教学,通过制定听课制度,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且优化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三是要定期举办教师探讨会或者培训及活动,要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变动和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培养出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和思维;另一方面要实现校企对接,高校和企业对接之后,可以让高校教师到企业中短期学习,切身处地的了解新技术和工艺。也可以让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工作人员到高校中担任短期教师,帮助学生规避实践错误,提供实践经验。同时采用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模式还能为学校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通过企业资金支持购买更加先进的设备[8]。

四、结语

微电子产业如今已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保证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如果想要保障此产业稳定发展必须要抓住人才优势,为此产业输送更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是微电子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重要建设工作,不仅要合理分配内部资源,打造高水准、专业性的教师团队,还要有效掌握外部资源,增强专业的服务性和校企对接性,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猜你喜欢

实践型微电子专业
合肥云之微电子有限公司
先进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题引言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微电子封装器件热失效分析与优化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物流实践型人才二次输出模式研究
“生活实践型”任务教学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
具有物联网特色的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