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2022-02-06郑月花李真真
□莫 夫 郑月花 李真真 冯 婧
工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新工业的出现对岗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我国提出“新工科”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新的方向。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协同发展,要求院校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着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规范,促进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达成人才培育的根本要求。
一、新工科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育人的特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新产业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增速发展,各大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大院校逐步加大工科建设,改变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以往应用型人才输送,转换为以产业需求为引导,培育应用开发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但具备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有着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保障学生德技并修,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这种变化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思政课程应承担育人的职责,通过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促进思政课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开创出新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以广东各民办院校为例,2017年省教育厅开展工科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工科发展的模式,在工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深度挖掘工科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发展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树立较强的民族价值观和爱国思想,为民办本科院校达成“三全育人”的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为课程思政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保障“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促进民办院校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一)生源结构复杂,工科思维弱化思政教育带动力。2016年我国召开全国思政教育会议,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育始终,并提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方案和育人目标,为民办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方向,也为思政育人改革提供参考。然而,受到传统发展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民办院校工科专业以培育应用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设置以科学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的发展特征,造成课程思政无法发挥育人的作用,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障碍。工科生在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下展开理论学习,经过长久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习惯性的理科思维,在面对问题时利用简便的方式来探寻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但是面对思政理论这类人文内容时,会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缺少情感上的互动和感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思政的全面认知。另外,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发展实践较短,生源结构较为复杂,自身的政治素养还未实现可持续性的提升,在思政学习中面对学科交叉内容,难以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造成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思政教育趋向边缘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紧密。工科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国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各大产业增加对工科人才素养要求下,对学生责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培育成为院校的重要任务。然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应试教育理念下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思政课程趋于边缘化,在育人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不高,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另外,工科专业课程有着较强的工科特征,各类课程的价值维度不同,在新的育人要求下,课程思政贯穿于各类课程与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知识链接新的问题。民办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育人经验不足,也使得课程内容的融合过于生硬,学生难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思政知识和理念,成为院校落实新的工作模式的主要的阻断力。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一)积极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自顶向下建立健全的全员育人课程思政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打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可以有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应坚持把立德树人当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从多途径,采取多措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教育全过程,积极搭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来进一步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将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本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与指引,以党委书记为工作小组核心,统筹安排民办本科高校各部门工作任务。整合校内教务、学生工作、教师、督导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各方资源,协同多部门共同落实“课程思政”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还应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为参考依据,积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明确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之间的课程特点、课程地位,从教学方式资源、课程建设资源、优秀教师资源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观念资源等多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打通和共享。进一步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更多视角、观念、方法与知识方面的借鉴和帮助。
(二)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的建设,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薪资待遇福利,积极落实“老带新”帮扶机制,来不断增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创造力、执行力与积极性,引导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积极树立新工科教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建立民办本科高校特色新功课发展模式。同时,还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来建设一支有技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怀的教师队伍支撑,始终遵循客观事实和规律建设教师队伍。抓好管理干部、骨干党员、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代表等少数先进人士,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一点带面,更加有效地促进民办高校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落实所有课程。二是应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建设,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定期评选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设立表彰,增强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教师能够用心教学、用爱授课,言传身教,做好领路人。然后再通过大力建设金课,不断提高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内容,来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通过建设金课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为了对整个专业、学校起到示范作用,在建设金课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应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让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示范教学,带领教师走进先进课堂,开拓教室思路,引导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自己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开发融媒体思政育人作用。在新媒体形态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探索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资源共享性以及信息覆盖面广泛性等优势,在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来不断拓展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有序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善于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抖音公众号、微博官方号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思政内容的传播与推广,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塑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工科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二是应利用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方式,定期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茶文化精神等,来提高工科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从而更加认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配合学校落实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四)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增进课程思政教师育德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提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因为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只有教师树立良好道德模范形象,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向道德模范方向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落实工科生课程思政建设,还应当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进课程思政教师育德意识与思想政治素养,来解决当前民办本科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应积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摒弃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实用主义与重工具理性的僵化思维,引导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将党的理论、时政热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辩证认知能力。二是应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政治敏感度。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座谈会、专题讲座、宣讲会议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专业课教师群体学习时政、相互交流,掌握当下发展形势。并加强“学习过强”APP等平台的灵活运用,来增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引导教师进一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树立起高度的政治意识,从而更全面地完成对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培训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存在的矛盾和危机,要求我们应主动思考在科技发展中所需要保持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达成工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的融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不断提升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积极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形成具有特色课程思政,全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弱化工科生思维惯性带来的学习障碍,为我国科技产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