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探究

2022-02-06张楠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品牌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人员资产

文/张楠(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会计制度体系下多种制度并行,体系复杂度高,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按照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部分单位在合并重组后,因使用的制度不同导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模式不完全相同,后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难度增加。而新政府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制度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差异过大问题,明显提高了固定资产折旧规范性。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后,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与资产实物采购、折旧、报废同步,账面价值与资产价值高度吻合,进一步夯实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基础。

一、固定资产折旧概念及方法概述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时间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其在使用期间原物质形态基本不变。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发生损耗导致其价值减损,固定资产折旧指的是在资产使用寿命期限内,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即按照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工作量法,按照固定资产能够工作的平均时间数计算资产折旧额;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固定的资产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准确计算应提折旧额;年数总和折旧法,将固定资产原值减掉预计净残值之后的净额,乘以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资产折旧额[1]。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

(一)对单位资产价值的影响

事业单位在新制度指导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导致固定资产和净资产数量减少,期末固定资产数值减少,进而影响固定资产增值和保值。

(二)对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承担财务收支管理、会计政策学习讲解、财务政令传达执行等重要责任,在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其工作水平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在新会计制度执行落实以来,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完成当前工作任务,还需掌握资产计提折旧新规定,规范计提折旧行为。新制度影响下,对财务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必须优化财务知识结构、提高责任意识,贯彻落实新制度内容。

(三)对绩效考核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通常会将资产增值保值率作为经营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其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提高,举债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成绩不理想。同时事业单位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落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案,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增值额将出现大幅度的降低,也对绩效考核指标造成负面影响[2]。

(四)对管理部门工作的影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象主要是实物资产,对其进行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分别从预算、采购、领用、报废等环节展开管理。新会计制度中提出的固定资产折旧,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等相互协作和沟通,汇总固定资产信息,准确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合力解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过程中的问题。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中存在的问题

(一)处理方法不合理

新会计制度中并未针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给出具体规定和说明,目前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类型不同,适用的折旧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事业单位所选择的资产折旧处理方法不合理,则增加资产管理难度,资产核算无法准确反映单位的资产情况。资产折旧方法更多是由财务人员经过主观判断决定,以某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是平均年限法,单位财务人员认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批量处理固定资产,而且对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力要求较低。但是年限平均折旧法是固定资产理想消耗状态下的方法,即在各个会计期间固定资产消耗均匀发生,实际上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呈边际递减,并且考虑到设备保养和维修费用,在资产全周期内,固定资产的消耗势必无法均衡[3]。

因此该单位应该保证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多元化,结合实际选择处理方法,而其折旧方法选择单一且不合理,与会计核算收支原则相悖,未能准确显示资产损耗量。

(二)管理人员能力不匹配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非财务专业,其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实际意义了解不足,单位的财务人员身兼多项财务工作职责,无暇分身至固定资产折旧工作,每月基于资产登记数据完成账务核对工作,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实际情况掌握不清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少足够高的专业素养,难以保障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确率,同时其对固定资产折旧工作的重视不足,缺乏主动计提折旧意识。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质量与预期存在差距,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和折旧数据不一致,难以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资产使用期间存在损耗过度、借用手续不全等问题,增加资产流失风险。通过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发现,单位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尤其表现在关键岗位轮换以及不相容岗位分离措施无效方面。具体如下:第一,关键岗位长期不轮换,如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并非是专业财务人员,是从其他科室调换到办公室负责资产管理,其认为资产管理、对账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但是自己不了解财务工作,在资产对账时只将数据汇报给资产会计,对账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而且因为其不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单位资产出现调拨时,财务会计索要折旧提取表未果。该员工长期从事资产管理产生懈怠心理,工作资格和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导致单位的资产管理和折旧质量较差。第二,不相容岗位分离措施无效。单位财务人员编制数量有限,单位内一人身兼多职现象普遍,固定资产管理和折旧需要有一定的财务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以不同财务烦扰财务人员,如单位年底数据核算量大,资产管理科室因内部专业人手不够,请财务部门的资产会计协助资产核算处理,导致资产会计的本职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四)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复杂度较高,其管理活动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信息技术手段是当前事业单位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但是系统功能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提升速度缓慢。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自动提示功能缺失,单位系统未能每月自动提示未完成的资产必做凭证,如某单位在对固定资产信息升级优化后,自动提示功能消失,升级之前每月有新增资产,系统会提出有必做凭证未完成,但是升级之后该功能缺失,且该单位未能及时发现错误。

(五)监督管理机制缺位,固定资产核查不到位

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数量大、类型丰富,资产管理工作量大,大多数单位都存在资产监管薄弱的现象,监督管理机制缺位,导致单位资产流失风险加剧。

固定资产核查不到位,在年末资产盘点的时候,资产会计凭经验办事,在对比资产原值无误后,认为折旧和资产净值额一致,与资产管理人员沟通后直接确认签字。财务负责人未能再次进行复核,如财务科长在收到签字确认的资产年末数据后未能入账再次复核,而是直接将数据填写到决算中,监督缺位。

四、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优化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案

事业单位应贯彻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深度学习理解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把握新制度对相关管理工作的影响,并且按照新制度要求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案。

首先,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类型进行划分,新会计制度指出,单位可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除过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单独入账的土地、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4]。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划分内部资产类型,满足资产折旧统一操作要求,方便后续的计提折旧处理工作。其次,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固定资产因获取方式、进项税抵扣不同,折旧基数也不相同,事业单位应结合现有资产和新入账的资产重新核算折旧基数。再次,根据资产类型划分情况灵活选择折旧方法,新会计制度提出事业单位一般选择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种类多,不同资产的用途不同,单位在选择资产折旧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固定资产属性、可见损耗、无形损耗、时代因素、科技因素等的影响。最后,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中的折旧年限表规定,再结合固定资产情况,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并且确定之后不允许随意更改,同时在报表附录中披露相关信息。

(二)做好制度保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严密的制度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处理顺利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应当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持续规范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和折旧程序。一方面,事业单位可在现有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上进行内容优化,将部分已经脱离实际的制度内容剔除,并基于新会计制度要求补充和修订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折旧工作,明确认识资产折旧对单位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从单位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应持续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优化资产管理环境。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养力度

专业的管理人员是决定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需加强力度培养高质量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同时设置竞争上岗机制,鼓励适配人才积极参与岗位竞争。

资产管理员是单位资产业务经办人和管理人,其必须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能够熟知新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规定,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可独立完成资产折旧核算相关工作[5]。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参加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提高资产管理员的业务能力。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划分岗位权责

事业单位应当发挥内部控制体系中监督要素的作用,严格监管固定资产预算、采购、领用、使用、折旧等环节,单位领导可组织建立资产管理监督小组,具体成员有审计人员和检查人员,定期抽查单位内部资产情况。同时也可引入外部监督,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单位以内外监督结合的方式规范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保障固定资产折旧工作质量提高。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坚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设计会计和相关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构建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岗位关系。不相容职位划分主要内容有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监察等,不允许由同一部门或是个人全程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同时,按照实际情况划分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权责,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同时引入责任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固定资产系统功能

按照财政要求,事业单位应统一使用资产管理软件,与财政预算接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电算化已经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人工记账、核算、报账以及会计信息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工作,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和折旧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优化,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升级契机增加,事业单位可在预算内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升级固定资产管系统,将固定资产所有数据信息纳入系统内,实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自动化、智能化,减轻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6]。同时,事业单位也应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建立系统内逻辑勾连关系,进而实现固定资产折旧批量处理,各职能部门都可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六)规范会计核算,做好固定资产核查盘点工作

事业单位也应规范会计核算,并做好固定资产核查盘点工作,首先是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单位需保证资产折旧方法的一致性,单位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调整时,应当针对方法调整造成的折旧差额设置折旧基金,重新展开核算。

在新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净残值比例,单位在资产计提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为因素,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结合税法中的限制性要求,准确估算固定资产净残值。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也应完善内外监督核查机制,对固定资产折旧工作进行监管控制,核查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数据是否准确,如资产会计应避免过度依赖经验,核查盘点资产过程中,需要准确比较资产原值、折旧额以及资产净值额,审核无误之后与资产管理员确认签字。除此之外,为切实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清查,进一步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减少资产流失现象。

在资产清查工作中,单位可采用局部和全面清查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对资产数量、损耗情况、报废原因等进行清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政府部门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下,事业单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准确反映政府部门资产价值。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影响较大,新制度弥补了原制度中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缺陷,同时也针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事业单位重视固定资产清查核算工作,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在新会计制度指导下,事业单位应持续梳理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资产折旧处理的规范性,及时解决资产折旧工作中的问题,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规范性和整体质量。在运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准确落实新会计制度,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减少资产浪费现象,为事业单位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财务人员资产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浅谈财务人员如何参与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