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医精神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2022-02-06李中华

山东纺织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培育岗位

李中华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大医精神不光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具体要求,也为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树立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和积极的典范作用。以大医精神为依托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培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学生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不光拘泥于课本,更具备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大医精神及立足本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1 大医精神的主要内涵

自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就有大医精神的相关记载,演变至今,大医精神一般是指具有崇高医德、技术精湛的医学家的精神品质。而具备大医精神的人不仅仅是指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也泛指能够病患解决痛苦、体恤病人、关爱病人的普通医者[1]。

1.1 精湛高超的专业技能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对医学实践中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概括和说明,是在长期医疗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来源于医学医疗不断实践的结果。因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既是全科医生,也是专科医生。

1.2 精益求精的钻研品质

以大医精神锻造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强化医者守护生命的钻研精神,强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强化追求卓越的钻研品质。时代的进步推动着医学的发展,如果稍有松懈,那么不进则退。就像疫情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肆无忌惮,医者不分昼夜的与时间赛跑,苦心钻研,不断修改完善治疗方案,极力争取早日吹响“抗疫”胜利的号角。

1.3 体恤病患的仁爱之心

弘扬和传承热爱为核心的医学伦理是医学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治病救人、为医者仁心等伦理道德规范已成为医学从业者自觉继承、努力恪守、不断发扬光大的信念。好的医德源于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来自于传承。积极弘扬医者仁心的为民情怀,精心铸造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大力推崇谦和宽容的大医风范。

1.4 推己及人的同理之心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不得践踏道德标准,要学会感同身受,切实从病人、病人家属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制定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在救死扶伤之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词措辞[2],在沟通和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时,注意语言表达和语气,依据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抗压能力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传达救治过程。积极了解对方的心态和计划,以制定更优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痛苦。

2 大医精神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规划不明确,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应聘岗位挑三拣四,入职后对待工作抱怨连篇,踏实、吃苦、敬业精神减弱。因此,依托大医精神助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帮助提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1 学习大医精神,有助于夯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出的了不同层面的价值要求,其中“敬业”的解读,不光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还是个人作为和价值实现的需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特定的岗位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来实现个人价值。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完善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中,开展职业岗位的宣传,结合当下积极的引导,将大医精神贯穿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中,既符合时代背景,又能增加学生感同身受的认知感。虽然专业隔行如隔山,但精神素养之间的互相感染,互相学习和提升没有界限。

2.2 学习大医精神,有助于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完整体系

无论是护士团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甚至是导医服务人员,在救死扶伤前,职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恪尽职守,做好岗位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医务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切忌浅尝辄止,自我满足。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服装知识的牢固掌握,服装技能的创新提升,职业素养的培育都有助于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学习体系,是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学习要求。

因此,在校开展知识学习的同时,除了理论和实践的传统教学外,对职业岗位的正确宣传,以及职业精神的积极引导也迫在眉睫,有助于打消在学生概念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将来就业面仅限于设计和制版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完善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学习体系[3]。

2.3 学习大医精神,有助于夯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更多元化

精神层面的深刻学习和不断践行不是片面和局限的,学习大医精神有助于促进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医务人员的不怕吃苦,不图享乐,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值得学习。

以大医精神为依托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应以各种平台为依托,以真实案例为纽带,以素养提升为关键,切实贯彻“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紧跟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有助于培育专业性更强,职业素养更高,适应多元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以致用,积极适应各种岗位,在不断实践中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和未来规划。

3 大医精神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举措

大医精神渗透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每个环节,更重要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找准与大医精神的契合点,特别是在职业素养培育环节上下功夫,避免理论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框架和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试图让大家知行合一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事业素养,践行大医精神。

3.1 结合专业特点,将大医精神与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和医学专业,表面上好像是单独的两个专业类别,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医者的工作服,患者的病号服,甚至一些医用配套器材都与服装专业密不可分。尤其是特殊情况下,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品的高度需求,质量要求更是对服装行业的生产速度、生产环境以及生产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医精神之“体恤病人、关爱病人”,也时刻提醒着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从事服装设计、面料采购、服装工艺等岗位时,也要遵循大医精神,从用户角度出发,站在用户立场思考,尤其是特殊行业或特殊需求的受众体。无论何时,大医精神都可以历久弥新地分享给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帮助拓宽他们职业岗位的选择,促进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增强他们更专业、更明确自己将来从事的服装行业同样肩负着更加庄严的社会责任感。

3.2 开展实践活动,将大医精神与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始终

将大医精神贯穿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平时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将大医精神的道德观和职业观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学习中,做到教育和育人的有效结合。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志愿者进医院感受医者辛劳等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了解医务工作者、病人着装以及类似口罩等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开展医务服饰、病号服饰等系列的设计大赛,并鼓励完成成衣制作,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不光是对大医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是促进学生加强对特殊岗位的理解,该岗位对服装特殊需求的创新研究,从医院角度,以点及面地涉及其他特殊岗位[4],拓宽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的设计眼界和制作领域,有效的将设计、制版、材料等服装课程知识有效结合,融会贯通。

3.3 建设指导队伍,将大医精神与职业素养培育无缝衔接

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专业、专门、定向的教师指导队伍,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遇到的困难、瓶颈、迷茫等问题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互动解答。

对教师指导队伍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吸收优秀案例分享,对自身不足深刻剖析改正,提升指导队伍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自身规划特点进行分类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侧重点不同的课程,从大一到毕业,贯穿大医精神,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培育的学习体系。如果条件允许,改变传统的大班制培育模式,着力于小班制、小组制,甚至一对一的专项培育模式。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除了分阶段开展入职前的宣讲会,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在线投票,匿名投信等形式了解学生择业困惑、迷茫、不安等心理动态,做好心理疏导的准备工作;以案例分享、感同身受等形式重温大医精神,并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提供职业岗位多样性的宣传和引导。

4 结论和展望

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面前将大医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感动之余更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的特点,培育的现状,加强和提升大医精神的宣传和融入。

大医精神助推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于高职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德育课程、通识课程和文化课程的教育,将大医精神助力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构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符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培育岗位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