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乡村建设的历程、特点与经验探析

2022-02-06代一涵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农村

◎代一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总结党的乡村建设特点和经验,探析百年中国乡村党建逻辑与脉络,可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帮助。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对于乡村建设的探索从未停歇,并且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主题,党领导的中国乡村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1921年至1949年——探索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与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并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调整到农村,为乡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工人、农民、士兵三者统一,以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中共二大进一步强调:“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927年初毛泽东在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批驳党内外关于农民运动的种种谬论,阐明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指出贫农是“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力量,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掌握农村一切权力,分配土地等斗争。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展了多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势如破竹,发展迅速,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人身的解放,思想的进步,以及觉悟的提高,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建立乡村的组织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了党支部、农民协会、农会等基层党组织,为开展农民运动,传播革命思想,动员农民参与革命奠定了基础。1921年,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成立;1923年,第一个农村支部成立;1927年毛泽东在广大根据地成立了韶山党支部……这些基层组织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大大提高了乡村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时期,党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土地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和广大乡村地区实行“三三制”政权建设,促进地主与农民共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五四指示》发出后,开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有差别地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第四,启发农民思想觉悟的提升。为了激发农民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巩固革命力量。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文化知识,启迪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注重农村文学艺术的繁荣,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举办冬学识字班,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不断开展扫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迷信思想,提高了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启发了农民思想觉悟的提升。

(二)1949年至1978年——发展与建设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国家成立之初,新生政权亟待巩固,当时中国的土地制度依旧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实行土改工作。1952年底,大部分农村人口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摧毁,农民变为了土地的主人。然而,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其生活并不富裕,许多问题又接踵而至:脆弱的小农经济难以应对和承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风险;私有制下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贫困的农户很难自己购买物资和牲畜;个体经营经济分散,对于国家集中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等。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合作组在农民之间应运而生,为提高农民积极性发挥了作用。而后随之又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并逐步过渡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逐渐形成了“政社合一”的乡村建设模式,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提供具体途径。此后20 多年来,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制度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于集中同样会对农村社会发展带来弊端,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1978年至2012年——改革与演变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地纷纷开始改革,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农民的配合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这种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也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生产潜力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公社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乡政府逐步建立。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五个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包产到户制度的推行,纠正了长期以来的集中管理弊端,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提高。

(四)2012年11月至今——现代化推进阶段

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建设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征程,为推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三农问题始终处于高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要继续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特点

回望百年乡村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化解了不同的乡村治理难题,取得了乡村建设的不断胜利。总结和学习党在百年乡村治理历程中积累的特点,对于“三农”工作的长效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建设目标上,始终与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

鸦片战争后,山河动荡,民生凋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农民是受压迫和欺凌最严重的群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缓解农民受压迫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不断采取得民心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土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很重要的经验是我们开展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农民土地所有制兴起。而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在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不断使农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2.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农民在基层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从苏维埃选举运动到陕甘宁选举法,从村民委员会到村民自治,中国共产党始终赋予人民权利,保持农民在基层的主体地位,使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发展。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摆脱贫困作为发展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扶贫开发一直在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致力于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同时,大规模进行扶贫开发,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 万人。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和国家始终关注贫困地区“老乡”的脱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到2020年成功完成脱贫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党对扶贫问题依旧没有松懈,并设立了五年的过渡期,对易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予以帮助与扶持。

(二)乡村建设主体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发展更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多元化背景下,依旧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乡村的方向引领与政策规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由初步建立到实现全面发展,党支部逐渐增多,支部设置逐渐完善,基层党组织普及化程度提高,党带领人民在广大农村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互助组,后又创建了初级社和高级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党不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解决乡村问题,推动乡村建设长远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重要领导。

(三)乡村建设模式上,始终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矛盾变化对我国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推动乡村建设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配合大革命的开展带领农民搞农民运动,建立基层党组织,而后不断根据发展更新相关政策,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经过土改后建立起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一化三改的路线。新时代以来,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提出适合的三农政策,农村脱贫攻坚取得成功,乡村振兴衔接有效。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乡村建设模式是在具体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而形成和完善的,历史也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抓住主要矛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的乡村建设模式是正确且行之有效的。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探析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新冠疫情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国亟需解决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任务。应对新任务,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要以百年乡村建设为经验推进乡村振兴长远发展,以乡村党建引领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党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自成立以来始终指导着中国的各项发展事业,并带领中国取得各个阶段的显著成就,处于新发展阶段中国,依旧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要继续将脱贫攻坚战所采取的有力的举措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各级党委要定期研究并脚踏实地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二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统筹协调的带头作用,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度。

(二)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国虽已实现脱贫,但一些贫困村落发展能力不强,存在返贫的风险,是脱贫攻坚的边缘户,甚至稍有不慎就会返贫。中国共产党进行乡村建设的百年来,所做的改革与所采取的举措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反复实践与磨合,才得以最终实行。同样,脱贫攻坚也需要继续巩固与完善。一要继续注重乡村的文化建设。脱贫过程中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乡村振兴也要继续沿着这条路行走,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二是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保障。对返贫的农户要及时进行建档立卡,持续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并对易地搬迁进行后续帮扶,确保顺利衔接乡村振兴。三是要继续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确保已脱贫的“老乡”得到长期的生活保障,提高农民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三)继续深化改革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动改革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改革也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断发展、创新所采取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也需从改革中吸取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始终走在改革、探索的道路上。“十四五”时期,中央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支撑。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农业的压舱石作用,确保农民有粮食可产,中国人民有粮食可吃,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维护好农民利益,进而增加农业活力;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始终走在改革的路上,乡村振兴也要从改革出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