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策探究
2022-02-06赫丽杰郝春来张全庆王复栋
赫丽杰,郝春来,卢 杨,张全庆,杨 健,王复栋
(营口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营口 1150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应用型院校达到就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共同参与。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1)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同时行业企业根据需求将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在能力方面的需求。其次,为更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以让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实践导师,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下开展项目、案例教学等,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时间。
(2)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及职业岗位调研,聘请行业企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施培养过程重新设计,在评价培养质量方面重新构建。建立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机制,充分体现职业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坚持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由“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
(3)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探索以职业为导向,逆向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构建毕业生能力框架,打通教学和职场的界限,把理论教学和职业需要相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践学习,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就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指导力度不够。尽管国家层面具有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但仍需要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完善,学校和行业企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没能真正深入推进,缺乏相应的沟通与对接渠道,急需政府在制度、机制上的指导。
(2)学校师资力量、教材等方面与企业行业实际生产严重脱节。目前,大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经验方面不够,造成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同时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没有及时更新,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材配套缺乏。
(3)院校认识不够与投入不足。很多高校认为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毕业实习和实际工作锻炼就可以完成。另外,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也面临实习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不足等问题。
(4)企业自身动力不足。企业注重短期的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益。企业参与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未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普遍缺乏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在动力。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创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措施
3.1 对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更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要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特别是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入对接,开展企业用人需求与职业岗位需求调研,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采用“3+0.5+0.5+寒假+暑假”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半年在企业行业顶岗实习,半年在校内或企业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同时利用寒假、暑假到企业进行实习等。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
(1)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办学体制机制。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学院合作共建实习创业基地。全程指导,跟踪培养,推进实习、创业、就业一体化,并在创业成果孵化、转化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上,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及时将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新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在教学资源上,积极推进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对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加强培养,由目前的学生“课堂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真正使“教、学、做、评”在教学中体现。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引进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资源,开展课前、课中及课后练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按照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思路,凝练岗位所需能力,构建毕业生所需能力框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平台。借助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开设企业班、校外实践平台和多元教学团队等方式,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次,实施渐进式教学,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增加企业课程及选修课程门数,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开展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跨校修读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开设绿色通道,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
(4)深化考试改革,注重过程评价。完善课程学习考核办法是强化学生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应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加大平时作业、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等在学业成绩中所占比例。通过讨论、随堂测验、论文、辩论、实践、作业、项目设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加大“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行业企业开展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在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方面真正得到锻炼,教师应在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参与,并鼓励在职称评聘方面优先选择工程等专业技术职务。积极加强省内“访问工程师”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教师企业践行提供实践平台,为教师访问学习提供平台。同时要不断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激励机制,教师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重、考核内容及形式等,都应有不同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更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提供激励机制,给予“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完整的认定、评价与考核体系。
(6)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完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合作企业支持,加强校内生产化实习基地建设。整合企业资源,在研发、生产、培训等方面和高校开展合作,建立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把实习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实施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工程,通过学科特点规划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与标准结合教学实际适当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在真实生产服务环境与标准的实践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7)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凝练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及服务地方能力。完善科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科研,进行企业调研,组建与地方企业紧密对接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科研项目要对接企业新材料、新工艺流程和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研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将材料学院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加强教师科研实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服务社会水平。通过实施技术转移模式,技术合作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模式,自建经济实体模式,自建大学科技园模式等,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学生科研参与的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8)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应由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相关的多方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行业企业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且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管理、监控及反馈功能。学校应重视和发挥数据平台作用,及时采集和更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利用数据分析教学工作的成绩与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以整改促提高。
(9)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校企合作指导力度。学校、企业行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需要相应的沟通与对接渠道,政府要在制度、机制上给予指导。扶持学校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新型二级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实习创业基地。全程指导,跟踪培养,推进实习、创业、就业一体化。
4 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充分的发挥三方各自优势,推进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