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潜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2-02-06张力
张 力
(南京市雨花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江苏 南京 210000)
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与建筑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在项目管理工作当中,质量与安全是两项重点内容,其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必须要加强这两项的监督力度,充分研究工程建设进程当中所存在的各项风险。在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还是建筑的安全性与功能性都有了全新的定位,需要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高层建筑愈来愈多,建筑施工程序愈来愈复杂,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施工潜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使资源与资金都会出现损耗,加大工程建设成本。所以,必须要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挖掘潜在问题,做好问题的高效防控与处理。
1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重要意义
质量安全在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一直都在重点强调,但是问题与事故依旧频繁出现,主要是因为建设工程通常规模较大,施工工序较多,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增加管理力度,来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性,同时也能提高建设工程的综合品质。但是,在制定管理计划,安排管理工作时,需要提前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探究,保证所制定的监督体系的可性性与针对性,而且要把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放在建设工程中的首要位置。同时,国内一直都有相关的政策准则,建设企业应该明晰所有的法律法规,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将此内容需要一并放入工程战略目标中,分析和探究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2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潜在问题
(1)管理意识的缺失。很多单位在制定工程管理计划时,会将施工进度作为重点管理内容,为了追求施工进度,缩短施工的周期,就会忽略对施工中很多环节监督。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控意识的缺失,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健康推进。为了尽快进场工作,对设计方案缺少更为详细和精准的研究,因为前期的设计人员可能会出现对施工现场不够了解,而导致在施工中与设计方案出现差异性,降低施工效率,也有可能会出现施工决策和施工方案的不科学和不适用性导致返工,增加成本,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品质。工程品质的管控不仅仅是对施工现场的管控,还有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购进及进场检测、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测、设计方案的分析、施工预案等。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管控意识的缺失,最重要的原由还是因为想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在资金投入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导致施工材料和设备品质不达标,给后续的施工带来隐患。
(2)施工管控方式滞后性较强。在施工进程中,有部分施工单位在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时,都是在问题已经发生后再去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解决对策,这种事后管控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除此之外,施工企业欠缺施工安全防控预案,为了抢工期,通过不当方式开展施工,增大施工安全风险,对施工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
(3)监督过程不全面。在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当中,只有确保监督过程的全面性,才能最大化发现其中的潜在风险,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对隐藏风险的忽视,如对安全设施没有进行重点监督,忽视了安全设施的完善,出现安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新进场施工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安全员未按照安全防护要求进行施工前检查、安全警示未张贴、安全防护设备陈旧等问题,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除此之外,一些施工企业没有对安全管控制定科学的计划,组织结构设计不科学,施工方案未按照项目情况制定,也未进行严格的审查,甚至会出现一边施工一边调整的现象,达不到管控效果。
(4)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依照国内工程建设的标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各个工序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然而,设立监管部门就会提高施工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施工单位为了可以增加收益,并没有按照所规定的形式设立监管部门。除此之外,有些施工单位就算设置了监管部门,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也有待考察,在管理时很多都是走走形式。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施工单位对于监管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不愿意在监管中投入过多的资金,很多职业技能较强的人员,因为待遇问题不会加入其中,使施工企业现场监管部门中缺少专业的质检、安全人员,导致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
3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实施策略
(1)创建科学的监督体制。创建科学的监督体制是对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最为直接的管控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监督体制的制定需要保证其可靠性与针对性,要对存在问题进行本质研究,深入挖掘潜在风险,大型项目可以通过BIM技术建立三维施工场景模型,更加直观形象地对方案当中的质量问题、安全隐患进行数字化分析,并对管理范围与管理内容进行精准定位,然后总结所有的信息,保证监督体制创建的科学性,充分突显制度的有效性。另外,还需要搭建责任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与自身应有的职责,防止出现责任模糊,管理重叠等问题的出现。
(2)重视技术交底工作。交底工作的合理进行,首先需要对设计环节进行优化,做好充分的调研,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严格依照标准指标进行设计工作。其次,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精细化,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在反正审查中,落实设计计划,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并且要重视技术交底工作,在监督与审查中,完成技术交底。
(3)创新监督管理方式。所有制度与管理的设置都应该在保证质量安全品质符合相应标准的基础上,合理管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实现战略目标。从当前的建设情况来看,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普及,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一定是建筑工程日后开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智能化,能够更加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建设中的数据,并且将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汇总和记录,与此同时,当监控到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时候,会及时预警,并且回传系统,发出解决指令。信息化管理的达成和应用,能够带动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快速完成变革与转型。基于此,建筑工程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思维,摒弃陈旧的管理形式,跟上时代的脚步。
(4)安全技术监督要点。首先,需要对每个施工程序进行精细化安全管控。例如,在施工用电方面,为了能够确保用电安全,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安排专业的用电操控人员,并制定电气设备安全检测工作,对用电安全隐患进行合理的管控,能够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其次,需要重视施工消防安全管控。结合建筑工程主要特点,消防设施的配备要按照面积比例进行合理配置,杜绝消防通道被其他杂物阻挡而影响出行,并且要将相关标志进行张贴,密封好消防设备,做好保存工作。最后,需要加强高空作业的安全管控。在建筑工程中,高空作业非常频繁,必须要让施工人员在作业前做好培训教育,上岗前佩戴好安全防护用具,并且在施工装备和用具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施工安全性。
(5)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应当摆在优先的位置上,只有全员拥有质量与安全意识,才能实现全面管控,否则全面质量安全管控工作效力就会降低。可以通过成体系的培训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一方面,要对建筑工程理论性的施工原理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能够将施工知识原理在工作正式开展时得到有效的运用,进而提升工作效力,并且培养施工人员的学习意识,明晰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与新材料,了解新设备的性能与优点。另一方面,要规范施工行为,在施工作业时,严格依照制度指标与流程进行操作,用绩效体制绑定个人利益,来提高员工工作自主性、严谨性,这是全面实现安全质量管控的关键步骤。
(6)关注建材的质量检测。建材质量对于总体建筑质量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如果建筑工程规模较大,运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而质量检测工作必须要得到充分的关注,不能为了节约施工时间或者是节省施工步骤,而忽视建材的质量检测。首先在建材检测审核当中,要依照不同工程的不同建设指标选择最佳的检测方式,如果建设地区处于地震带,更加需要保障建筑的稳固性,在检测时要注重其材料的强度与抗震性,使建材检测结果更加精准与客观。同时,还需要优化检测设备与操作规范。建筑材料质量检验,设备的稳定运行非常关键。由于涌现了许多新型材料,所以,首先需要保证设备的先进性,能够对所有的材料类型进行全面检测。其次需要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够遵从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检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有详尽具体的检测方案与制度,根据材料不同的性能与材质,进行分类检测,并运用针对性的检测手法,降低材料品质实际情况与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让材料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落实。
(7)加强部门协同性。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控需要所有参与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才能促进质量检测工作的有序性,实现信息共享以及高效的沟通,在主动协同下,完成施工任务。在各部门的配合中,能够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督的管控成果以及管控实效性,如果存在问题,也能够通过协同与配合尽快进行处理,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对所发生的问题置之不理,使管理工作变成了形式主义。所以,要制定可靠的优化策略,增强部门之间的互通性与衔接性,实现施工信息的及时共享,让整个监督工作更加顺畅。
4 结束语
总体而言,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实现项目目标,就需要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并充分探究工程建设当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匹配的处理策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对问题进行调整与解决,并抓住质量安全监督要点,创建科学的监督体制,在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对监督方式进行革新,达到现代建筑工程管理要求,明确安全技术监督重点,从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建材质量的检测等方面,提高监督水平,最终能够对建筑工程建设当中的各项潜在问题进行高效处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建筑质量能够达到具体要求,进而助力建筑工程的稳定推进,也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