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研究
2022-02-06刘国斌
刘国斌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一、引言
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和建设成为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补充。特别是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强调“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有利于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体系中,进而为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政策支持。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建设,中国不仅仅要对内畅通经济大循环,对外也要服务好国际经济循环。因此,中国亟需深化冰上丝绸之路布局,依托冰上丝绸之路,深化中国向北开放之格局,为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以及应对当前大国博弈和全球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挑战提供新的突破口,更好地加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因此,布局冰上丝绸之路势在必行,这也是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
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冰上丝绸之路开发布局、建设布局作用、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其中:叶罗欣·瓦西里·列昂尼多维奇(2018)、扎伊科夫·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2018)等探讨了冰上丝绸之路开发布局问题;萨尔达娜·博亚科娃(2018)、维拉·斯莫尔奇科娃(2018)、Jack Durkee(2019)、Jane Nakano,William Li(2019)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的作用;Sherri Goodman,Marisol Maddox(2019)、Salvatore Babones(2019)等学者阐述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的风险。
国内学者偏向于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的作用意义、挑战、推进方式等方面。熊琛然等[1](2018)、李铁[2](2018)、于砚[3](2018)、郝大江和初天天[4](2021)等学者分析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的作用,普遍认为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能重塑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王志民和陈远航[5](2018)、赵隆[6](2018)、刘国斌[7](2019)、徐文韬[8](2020)、马晓雪和刘阳[9](2021)等学者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谢晓光和程新波[10](2019)、李振福和彭琰[11](2019)、关晓光和李振福[12](2021)等学者则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的推进方式。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理论分析尚有不足,而且随着冰上丝绸之路的持续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势必成为国际战略的重点,这对于中国谋划新一轮经济增长、加快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打通中国同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通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研究冰上丝绸之路布局也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内容。因此,本文对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以及布局方向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更好地布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必须要考虑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搭建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的合作平台,积极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参与北极区域经济圈以及重塑中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二、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促进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贸易分工合理化
区域分工理论视角下,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学者从区域成本差异角度探讨了区域分工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揭示了地区间条件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原因,成本差异是两国贸易的动机;李嘉图则从比较优势的视角修正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赫克希尔和俄林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揭示了生产要素禀赋的价格差异是形成区域贸易和分工的主要原因。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推动所产生的。国家间的差异越大其产业之间的贸易关联度越高;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度则相对越高。
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对于构建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加快区域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加强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经济联系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实质就是要在项目合作、产业合作、产能合作等方面寻求合作交流,从而助推各自区域经济发展,这需要新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进而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格局。新的区域分工则需要沿路国家(地区)培育和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利用好各自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机遇,加快区域要素的自由平等流动,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应该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以及新产业革命的带动下,实现新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增长,构建以围绕沿路国家(地区)特色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格局,实现沿路国家(地区)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以及区域要素互补。因而,区域分工理论促进冰上丝绸之路国家贸易分工合理化。
(二)区域产业布局理论推进沿路国家(地区)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是阐释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配置组合现象的经济学理论。区域产业布局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企业组织、产业经济部门等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区域流动和再配置过程,重点包含区域产业布局层次、产业布局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等,各个产业自身条件、资源禀赋、技术要求等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各自特点,各个地区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
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包含了产业的合理布局,从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视角来看,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有利于沿路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随着北极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愈加频繁,北极资源开发合作交流项目也逐渐增多,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应利用好冰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更好地布局北极,发展与极地技术、极地科研、北极资源开发、海洋渔业等相关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布局,进而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增长点。
(三)区域空间一体化理论促进沿路国家(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区域空间一体化理论是对区域分工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高级化的理论表现。冰上丝绸之路布局需要在产业合作、产能合作等领域精雕细琢,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的贸易合作,进而加快沿路国家(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区域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深化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在空间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快区域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合作发展。
只有加快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才能促进更多的节点城市发展以及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加快新的经济走廊、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次级核心的形成,促进沿路国家(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深化冰上丝绸之路布局起到积极作用。而冰上丝绸之路布局落在实处就是要加强节点城市产业合作、企业合作等,不断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沿路国家(地区)“点、线、面”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新的区域空间形态、区域市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交通网络、区域信息以及区域制度,这对于实现冰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沿路国家(地区)经贸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区域空间一体化理论促进沿路国家(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冰上丝绸之路合理布局。
三、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重点项目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重点项目合作不断深化,为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了基础支持。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为推进中俄能源产业合作与布局提供了基础支撑,2019年6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与俄罗斯油气控股公司签署了帕亚哈(Payaha)油气田项目合作协议,涉及资金50亿美元,工期四年。
中国同冰岛等北欧国家在北极科考、经济合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如2016年中国北欧研究中心的成立;2018年10月,中国与芬兰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等,为中国布局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支持。2021年,中国与丹麦就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领域展开项目合作,在深圳举办了中丹经贸合作交流会,推进了双方重点领域项目合作。
中美之间也在能源、渔业、旅游等产业领域展开积极合作,这些重点项目的合作交流无不表明中国在同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在科技、能源、渔业、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愈加深化,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
(二)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经贸合作潜力不断提升
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潜力不断提升,为加快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进出口贸易额情况看,2020年中国与丹麦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4.76 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与挪威的进出口贸易额在2020年达到109.02 亿美元,较之2019年增加48.1%;与瑞典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78.86 亿美元,同比增加1.16%;与俄罗斯进出口贸易额在2021年突破了1400 亿美元;与加拿大进出口贸易额在2020年为641.58 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小幅下滑1.4%。由此可见,中国同部分北极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呈增长态势,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经贸合作潜力不断提升,有利于为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现实基础支持。
(三)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达成了合作共识
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达成了合作共识,为深化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早在2015年,中国与俄罗斯就达成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共识,双方逐步深化在北极地区的合作,联合开发北极航道。2021年,中俄隆重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 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正式宣布条约延期,彰显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2018年中国政府出台《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中方希望与各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愿景以及建设布局的重点内容。2017年丹麦和中国双方领导人签署《中丹联合工作方案(2017-2020)》,涉及58 个领域80 多个政府部门,加快了双方产业合作和布局。2021年,丹麦和中国同意更新《中丹联合工作方案》以加快绿色转型,进一步加快了两国之间在商业、气候、水务等领域的合作。2017年习总书记与芬兰总统共同发表《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声明,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共识。中芬元首启动“2019 中芬冬季运动年”,加快了双方人文纽带建设,2021年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成都同芬兰外长哈维斯托会晤,提出中方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芬方发展战略对接,启动《中芬联合工作方案》中期评估,拓宽合作领域。从这不难看出,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达成了合作共识,为加快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提供了支撑条件。
四、冰上丝绸之路布局方向
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方向主要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推进能源产业布局、推进工业制造业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进科研布局。基于此,更好地推进中国与沿路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高质量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是中国布局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方向。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实现农业深度合作,进而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及贸易分工格局,有利于通过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实现农业要素资源的优劣势互补,加深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的农业产业合作。具体来看,中国应该与冰岛展开海洋渔业合作,在冰岛开办渔业企业;与丹麦应该就养殖业、有机农产品领域展开布局合作;与俄罗斯应该就蔬菜种植以及园艺特产业展开合作布局;与挪威就农业科技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布局;与芬兰就农业食品安全领域展开合作布局。此外,与加拿大、美国等北极国家(地区)在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布局不断深化。
(二)推进能源产业布局
北极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中国应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契机,与北极国家(地区)在能源产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积极布局能源产业。尤其是要加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挖掘及项目建设,加快能源资源的有序配置,满足中国及沿路国家(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快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能源产业合理布局。尤其是中国正在通过“煤改气”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但转变能源结构需要弥补巨大的天然气供应缺口。所以,中国需要布局冰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共同开发和利用北极天然气能源资源,打通能源运输通道,不断勘探和开发新能源,进一步实现能源产业合作,优化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布局。
(三)推进工业制造业产业布局
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工业制造业产业布局,中国能够与沿路国家(地区)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形成优劣势互补,进而形成区域分工新格局并高质量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布局。具体来看,中国与俄罗斯应该加强极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与瑞典在生物医疗制造、精密机电等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和布局;与冰岛在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等工业制造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布局;与芬兰在信息通讯、冰雪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化布局;与挪威在海洋工业、船舶制造等制造业领域加深合作;与丹麦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等产业领域展开合作。通过中国在北极国家(地区)工业制造业的合理布局,与北极国家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形成新的贸易分工格局,进一步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一方面,推进北极航线沿线国家(地区)支点港口和节点城市建设,积极促进交通网络中新节点和新线路的开发和形成,加快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建设高标准港口群,实现支点港口城市的互联互通,强化其辐射带动效应,推进整个冰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通道。另一方面,加强补给站建设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持续深化中俄共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俄罗斯帕亚哈油气田项目、中俄合作扎鲁比诺港项目、阿尔汉格尔斯克市的深水港口改造项目、中国与芬兰“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项目、中国与冰岛北极科学考察等重点项目,加快中国与沿路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同时,重点加强沿路补给站建设,满足海运航行的补给需求,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五)推进科研布局
一方面,要考虑建设新的科考站,以科研考察带动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合作。通过科考站建设,对沿路环境变化情况实时监测,为通航、科研等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北极科考人才培养。在北极国家定期举办北极事务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北极科研人才交流,鼓励高校实现跨地区跨国家联合合作,针对北极地区展开学习合作小组或者科研课题组,加强科研人才培养,推进科研布局。此外,加大极地科学技术发展,为北极科研考察以及极地航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做好极地环境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深化极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中国同沿路国家(地区)的技术合作。
五、冰上丝绸之路布局的实现方式
(一)加深农业产业合作
加深农业产业合作是实现中国冰上丝绸之路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利用各自农业产业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各自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契机,实现农业要素资源的互补和流动,通过农业要素资源的高质量配置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分工布局,从而为中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积极助力。另一方面,推进跨境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搭建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之间的农业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北极地区渔业产业等产业部门经济发展,实现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农业产业的互补合作,进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加快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强能源产业合作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和产量,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契机,深化能源产业领域合作,同时在共同开发北极资源能源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能够促进中国与沿路国家(地区)更好地实现能源产业合作。另一方面,围绕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沿路国家(地区)提供更加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能源产品,满足沿路国家(地区)的能源需求,进而实现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能源产业合作。此外,深化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能源项目合作,积极在境外办厂,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寻求更大的国际市场以及原材料市场。基于此,实现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布局,高质量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加强工业制造业合作
加强工业制造业合作是实现冰上丝绸之路工业制造业布局的可行方式。一方面,加强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的政策对接,签署工业制造业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在重点工业制造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并形成合理分工,加快中国与冰上丝绸之路国家(地区)工业制造业市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极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在北极开发合作中,极地装备的使用在北方海航道开辟以及能源勘探和开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应该加强在极地装备产业领域的合作和布局,合作生产能够适宜北极环境的装备,更好地用于北极开发和治理。此外,还应加强生物制药、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布局。
(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一方面,引导亚投行等更多金融组织机构更多地参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对北极项目投资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同时与沿路国家(地区)签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协议,加快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利用当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沿路国家(地区)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通中国与沿路国家(地区)互联互通贸易大通道,借助PPP模式更好地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于此,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合理布局。
(五)加强科技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是实现冰上丝绸之路科研布局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中国与北极国家(地区)应该围绕产业合作、航道开发、生态保护等建立联合课题研究组,对北极航道环境生态、产业合作等展开系统数据监测,为科研分析提供数据信息资源支持,进而有助于中国与沿路国家(地区)就北极地区科研项目展开合作,进一步服务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另一方面,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智库,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中国布局冰上丝绸之路提供各国信息资源,进而促进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