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把握的自负

2022-02-05吴敏文

杂文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垣梁先生讲坛

吴敏文

“谦虚使人进步”,但“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为什么?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在度内是一種定性,过了度就是另一种定性。过度的谦虚为什么不好?因为过了度,就既违背事实,也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变成了言不由衷和虚假。对一个人而言,建立在有真本事基础上的自信,甚至有一点自负,是一种风骨和魅力。

有时,它是一种担当。《梁漱溟问答录》是全国政协原秘书汪东林先生对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其中提到,1916年夏天,司法总长张耀曾下野,作为总长秘书的梁漱溟先生去职南游,经苏州、杭州而至湖南。时值在衡山的北洋军阀旧部王汝贤等,率部溃走长沙,一路大肆劫掠、军纪败坏。梁先生与溃兵同路,一路所见,触目惊心。有感于内乱战祸之烈和对民生福祉的为祸,梁先生撰写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呼吁社会各界的有心人出来组织国民息兵会,共同制止内战,安定地方和民生。

1941年,日军攻进香港,梁先生恰好也在香港。此时,香港大乱,天上飞机轰炸,地上日寇肆虐,许多人选择乘船逃离香港。梁先生和一群文人朋友,一起乘船离开。由于担心炸弹会不会从头上落下来,船会不会撞上水雷,很多人因焦虑而彻夜难眠。只有梁先生像没事人似的,在船上呼呼大睡。当同行的人好奇地问他为何不害怕时,梁先生霸气地说:“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纵观梁先生的一生,都是这样自信、自负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这体现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1988年6月,梁先生去世,冯友兰先生亲撰挽联以表对一代大儒梁漱溟的钦敬之情: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这是对梁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也确实是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时,它是一种传承。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上课的第一句话经常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一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是谦虚,后一句话是自信,似乎有些矛盾,实则合情合理:没有一点学问,怎么可能在堂堂的清华担任导师?

1929年,梁启超身体状况渐趋恶化,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梁先生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梁先生不治而逝。1982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萧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国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梁启超先生“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自信,来自“学者死于讲坛”的献身学术的精神和穷其一生的努力。梁先生不仅自己做到了,还将其传承给了自己的学生。

有时,它是一种自律。在启功先生的《口述历史》中,先生对自己的导师和前辈学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钦敬不已。陈垣先生做学问很严谨,强调治史学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时不得有半点马虎:一定要使用第一手材料,搜集材料一定要“竭泽而渔”。“竭泽而渔”不是指写文章时把所有材料都用进去,而是要熟悉全部相关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陈垣先生家中有三部佛教的《大藏经》和一部道教的《道藏经》,他开玩笑说:“唐三藏不稀奇,我有四藏。”

为了查证重要历史事件的精确年月,陈垣先生花200银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从日本获得一部《三正综览》的副本,在此基础上,自己又逐月逐年地编排演算。对于其中的清朝部分,陈垣先生按照文献馆中清朝的皇历逐年逐月逐日校对,将这部《三正综览》做成了万无一失的珍本。看到别的著作有与自己的查证不同的地方,陈垣先生说:“这个我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以我的说法为确。人不能什么都自负,但这件事我可以自负,我也有把握自负。”确哉斯言!自信就应该是“有把握的自负”,这里的“负”,是“负责”的“负”!

猜你喜欢

陈垣梁先生讲坛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漱溟演讲收费
“杨荫浏讲坛”系列活动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
尊师风范
梁思成:谢谢捧场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