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荣之言后为愆

2022-02-05李伟明

杂文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品行形式主义通报

李伟明

朋友H君,交友广泛,平素喜欢给人脸上贴金。每每评价他人,往往好话说尽,让人觉得他认识的人,个个都是超凡的人才,脱俗的品行,端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遗憾的是,有好几回,过了一段时间之后,H君再次说起他曾经给予高度评价的某某人,却是一脸的义愤填膺,满口的咬牙切齿,直将对方说成天下最无赖最不堪的人,不仅人品差,能力水平更是一無是处,让人听了瞠目结舌。

由于这种情景在H君身上反复出现,我终于忍无可忍,直言问他:“说某人有多好是你,说某人有多坏也是你。同样是这个人,相隔时间并不久,前后的评价天壤之别,难道你嘴里的好与坏,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标准?老是出现这种颠覆性结论,叫别人该相信你哪一句?”对此,H君沉默片刻,解释并反思道:“这个人其实本来就没那么好,没想到后来暴露出了那么多的坏。怪就怪自己当初不该把他说得那么好,以至弄得今天有点下不了台。看来以后说什么事情都不可信口开河。”

评价一个人,高兴就捧上天,不高兴就贬下地,最终尴尬的是自己。这种事情,对个人而言是这般,对一个组织来说也一样。

比如,有一个时期,有关部门树典型,常常习惯将一个先进人物塑造得高大全,一点毛病也没有,组织文字时,巴不得把天下所有的好话都往他身上堆。后来,很不巧的是,不少典型出事了,执纪执法部门查出来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原来这个“典型”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注意:并非是“典型”变了,而是他本来就没那么好。这种结果,自然让当初推介他的人们感到难堪。我有一些朋友,早年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多少年后聊起来,他们还对此颇感惭愧。

更尴尬的当然莫过于某些腐败分子上台时与落马后的言语对比。某些官员上任时,豪言壮语一大通,说得铿锵有力,让人不容置疑。上级对他的评价也相当高,能力强,品行正,十分适合担任某职,云云。几年后突然落马,人们再看有关通报,才知道此人不仅毫无理想信念,而且无才无德,纯粹贪官庸官一个。好事者将前后两次的相关报道找出来一晒,直教观者嗟叹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尴尬现象?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某些当事人忽视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为了一时需要而说了过头话。

向他人介绍一个人,为了让被介绍的人高兴,或者为了让听介绍的人重视起来,便将本不存在的光环随便加于此人身上,未料想,这些溢美之词竟然隐藏了不少风险。面向社会推出典型人物,总以为越完美越受人认可,越容易“立”起来,于是竭力美化粉饰,哪知道这种事情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至于新官上任,他自己当然希望展现一个高大形象,上级也认为将他说得越光彩,其威信越高,有利于他开展工作。却不知,这些并无依据的评语,是那么经不起检验,经不起推敲。

古人云:“华荣之言后为愆。”(《文子·符言》)过头话说多了,总有一天会让自己下不了台,造成不良后果。现实一再教育我们,说话还是要说实话,不管是说别人,还是谈自己,都应“实”字当头,以免因一时之快,埋下日后的不爽。

实话实说并不亏。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必要勉强。也许当时人家觉得你这个人不懂得“来事”,但从长远计,睿智的人都会知道,最可靠的还是言行如一、言语质朴而为人实诚者。

生活中随便说说的话倒也罢了,日后若是出现“剧情反转”的尴尬事,顶多就是让自己脸红一下,或者让自己给人留下“说话不靠谱”的印象,未必有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工作中也是这种态度,就不一定这么简单了。有些干部,喜欢大话张口就来,尤其是在撰写工作报告时,落笔无顾忌,随意夸海口,根本做不到的事也拍胸膛乱表态。却不知,这些事,白纸黑字记录着,如果说得太离谱,最后可能是要追究责任的。光说不练而被追责,这样的事近年来并不少见。看看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常见涉及表态多落实差、调门高行动少的案例。这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之一。所以,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不管是口头汇报还是文字总结,说了的就应该努力做到,做不到的就别乱说,否则,事后因为“形式主义”而被问责,一点也不冤。

猜你喜欢

品行形式主义通报
优良品行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