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榕属古树分布及历史文化研究*

2022-02-05魏丹代色平

广东园林 2022年6期
关键词:榕树古树广东省

魏丹 代色平

广东省植被丰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古树资源[1],彰显了独特的区域生态文化。其中,桑科榕属Ficus保存了大量古树,具有重要的区域代表性[2],是研究广东省古树生态文化的关键类群。榕属古树的存量与分布除了受自然地理与历史遗留的约束,更深受历史文化要素的影响[3]。本文对广东省的榕属古树的树种组成、树龄组成、分布特征、种植历史、生态文化等开展研究,旨在为榕属古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地概况

广东省地处华南,属沿海省份,光、热、水资源丰富,夏季常受台风影响。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多冲积平原、台地;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都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1.2 研究对象

榕属乔木在广东省范围内广泛分布。该属植物不耐寒,耐水湿,喜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和阳光水分充足的自然环境,树体枝叶繁茂,生长快速且抗性强,较少病虫害,具有气生根,可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

1.3 数据来源

在“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榕属古树作为原始数据(2019年9月17日的系统数据);广东省各地级市面积数据源于《2017年广东省情手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应用ArcGIS10.4和Microsoft Excel 2016。

2 榕属古树溯源与分布

2.1 广东省榕属植物溯源

我国关于榕属植物分布和种植的最早史料记载都在广东。东汉杨孚明确记录榕属植物分布,其致仕后退居家乡(今广州海珠区)所作的《南裔异物志》[4](76—88年),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榕树栖栖,长与少殊;高出林表,广荫原丘。”可见榕属植物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已是广东地区的常见植物。晋代嵇含明确记录榕属植物种植,其任广州刺史时所作的《南方草木状》(304年),是中国现存最早植物志。“榕树,南海、桂林多植之”[5],反映出距今1 700多年前的南海郡(在今广东范围内[6])已广泛栽植榕属植物。

2.2 树龄组成与市域分布

系统数据显示:广东省共有榕属古树23 405株,约占全省古树总量(80 337株)[7]的29.1%。根据古树树龄的等级划分要求,将榕属古树划分为3个等级[8],广东省榕属三级古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90.2%(表1)。各级古树在地级市的数量分布明显不均,仅惠州、东莞的各级古树所占比例比较均衡。

表1 广东省古榕树分级数量

2.3 树种组成与区域分布

榕属古树共有21种,其中榕树、雅榕、垂叶榕、高山榕、黄葛树数量位列前五,约占总数的98.2%。其中,榕树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1.8%(表2)。

表2 广东省榕属古树主要种类比例

榕属一级古树中榕树占47.5%,雅榕占44.4%。榕属一级古树有25.1%分布在韶关,其中雅榕占96.3%,当地二级古树中榕树和雅榕数量相近,三级古树中榕树数量明显超过雅榕。粤北地区的河源、清远、梅州亦有相似的树龄和树种分布特点。可见粤北地区早期主要种植雅榕,后期主要种植榕树;而粤东、粤西、珠三角地区榕属古树主要为榕树。

2.4 分布密度

榕属古树的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在21个地级市中,珠三角核心区、粤西和粤东两翼的榕属古树密度较大,粤北地区的密度较小,榕属古树密度总体呈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图1~2)。

图1 广东省各地级市榕属古树分布密度

将21个地级市的榕属古树密度分成4个梯度,其中,密度较大的3个梯度包括12个城市,除佛山外,其他均为滨海城市。这些纬度低、积温高、水网密布的沿海平原较粤北丘陵更适宜榕属植物的生长。这些城市多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植榕史,城市之间虽受客家、潮汕、广府、雷州等不同文化影响,但各种文化均有保护榕属古树的习俗。由图2可知,东莞、中山、汕头、佛山作为榕属古树密度最大的区域,均为经济发达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城市更新速度适中,重视“榕树文化”,为榕属古树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图2 广东省各地级市榕属古树分布密度梯度

2.5 种植点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榕属古树97%为散生,主要以点状分布在村落、寺庙宗祠、学校、公园景区等区域(表3)。村落是榕属古树最主要的分布场所,占71.3%;寺庙宗祠次之,占13.2%。可见,村落和寺庙宗祠有种植并保护榕属植物的习俗。

表3 广东省榕属古树分布点状况 单位:株

3 榕属古树组成与分布的文化要素分析

古树的组成与分布除了能呈现地区气候特点,也与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密切相联[9~11]。

3.1 乡村民俗文化

调查数据显示,88.2%的榕属古树分布在乡村,可见乡村是种植保护榕属植物和孕育其生态文化的主要区域。

3.1.1 汉语谐音文化

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12]。榕属植物的“榕”和“容”同音,有包“容”万物之赞誉;又与“荣”同音,有“荣耀、繁荣、荣华富贵”的寓意。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一书提到:“榕荫极广,以其能容,故名曰榕”。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13]言:“榕,容也。自容亦能容乎人也。”此外,“榕”在潮汕方言中的发音同“成”,被赋予了“有所成就”等含义,又象征宗族同根共生、一脉相承的强大凝聚力,因此古榕成为备受推崇的“成树”。清代从汕头的樟林古港乘“红头船”到暹罗(今泰国)之前,会跪拜祭奉榕属古树,祈求平安和有所成就[2]。

3.1.2 定居种植习俗

古代的人口流动是榕属植物种植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14],促进了榕属植物数量的增加。来到广东的移民在定居建村时有植树习俗,寓意“落地生根”。榕属植物作为地带性优势树种,成为了首选。慢慢“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古榕成为村落的象征[2]。韶关南雄市是一级榕属古树的集中分布地,以珠玑镇为核心区,共36株雅榕。南雄是唐宋时期中原氏族南迁的驻足地和发祥地,这些古榕多是南迁家族随迁栽植。

3.1.3 风水树文化

《广东新语》有此描述:“榕易高大,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榕属植物的寿命绵长,可独木成林,被视为拥有生生不息的灵力。人们将对树木和土地的崇拜和敬畏延伸到榕属植物身上,常将其种在村中或村口作为“风水树”“伯公树”守护村庄[15],并认为树龄愈高,神性愈强。为了乞求神灵的庇佑,人们常将土地神的龛位供奉其下,祈求福寿安康、子孙绵延、家族兴旺。中山市部分村落保留着人与古榕“上契”的习俗,祈求百病不侵、长命百岁。东莞市麻涌镇麻四村于清代嘉庆年间先后在村内不同方位栽种榕树,祈求护荫地脉,有3株古树保留至今。

3.2 儒释道文化

作为彰显儒释道文化的重要场所,寺庙宗祠一直被人们视为神圣之地[16],榕属植物作为其中的常见树种,历经朝代更迭,与场地一起得到较好的保留。

3.2.1 儒道文化

儒道哲学将体验感悟赋予榕属植物,使之成为“无用之用” “德义兼备”的代表植物。最早阐述榕属植物“不材”的是《南方草木状》:“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后出现两篇赋,歌颂了榕属植物的“无用”之德,分别是北宋名相李纲《榕木赋》和南宋哲学家薛季宣的《大榕赋》。晚明大学士、抗清志士黄道周写下书法名篇《榕颂》(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借物喻人,勉励人们学习榕属植物的坚定、谦逊、中正、独立。这些诗赋为后世书写了一个榕属植物与儒道精神相结合的基本模式[17],也促使榕属植物成为儒道文化场所的常见树种。如罗浮山冲虚观、汕头市老妈宫(又称天后宫)均在建庙时种植了榕树;东莞市虎门镇旧怀德小学、潮州市海山镇蓬莱村小学、揭阳市聚贤中学都保存了榕树一级古树。

3.2.2 佛教文化

相比人为赋予儒道精神,榕属植物与佛教的结合则更为直接。菩提树F.religiosa位列佛教“五树六花”之首,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成正果时位于菩提树下,被视为“神圣树”。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的智药三藏带菩提树至广东,亲植于光孝寺[13];禅宗六祖慧能(638—713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谒语进一步奠定了菩提树在我国佛教中的地位。2022年广东寺庙中有明确种植时间且树龄最高的菩提树保存在韶关大鉴寺,共2株,树龄均为329岁。

因广东积温不足,榕树、黄葛树等榕属植物常作为菩提树的替代树种。广州的六榕寺因苏东坡见到6株古榕遂得名,现虽旧榕不在,但后人不断补充种植,目前保存了3株榕树和1株菩提树三级古树。现惠州罗浮山华首寺内保存了寺庙中数量最多的榕属古树群,包括榕树、青果榕F.variegata、菩提树、对叶榕F.hispida共13株三级古树。人们常在寺庙的古榕上悬挂红色布条或布袋来许愿祈福。

3.3 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主要指古代的政府官员和文人。他们修身进德,清廉自守,为社会大众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对榕树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3.3.1 文学意向的发展

明代散文家吴宽在《榕江记》中记载:“榕既偏生一隅,中原之人初不之识,故《诗》三百多草木之名而篇皆不载”。榕属植物真正进入文学史,大概始于唐朝,这与岭南所处偏远有关[18]。晚唐以后,中原的士大夫频繁旅居、调任或谪贬岭南,将岭南的奇花异草、风土人情融入诗文,榕属植物也随之融入中原文化,并受到推崇。晚唐岭南官员许浑路过清远峡山寺作“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南宋文人杨万里在履职途中路过清远作“榕树阴中一苇横,鹧鸪声里数峰青”;明朝广东行省参政汪广洋作“榕树阴阴集莫鸦,竹深人静似仙家。”伴随着士大夫的颂扬,岭南榕属植物的文学意象不断丰富,文化地位根深蒂固,其成为了强烈的地方符号。

3.3.2 植榕传统

据《周礼》记载,“国郊及野之道路旁必植树”“列树以表道”,兼“以荫行旅”[19]。岭南最重要的行道树就是榕属植物。官方通过植榕,抵挡岭南酷热,为百姓降暑减病,营造出“道边千尺榕,午荫清且美”的舒适环境。榕属植物种植逐渐具有了“福荫百姓”的涵义,是官员廉政爱民的象征。宋代广州著名知州程师孟提倡植榕作“苍烟巷陌青榕木”。宋代文人杨冠卿客游广州途中记录梦境中古榕福荫南国的理想景观:“古榕夹道周,老干参天碧。垂根相勾联,敷荫接南国。”明末抗清官员郭之奇将揭阳市“八景”的第一景命名为“金城榕色”,并咏诗记录:“乔木森森望郁苍,相传岭国古榕乡。”目前该区域仍保存8株明朝种植的榕树一级古树。

关于广东的植榕传统以及曾经保存大量古树,描述最为详细的是《广东新语》[13],其记录了一代代士大夫带领民众在广州、韶州、高州、新兴、新州、高要等地植榕的故事。“龙门有连理树…盖两榕也,宋时物也。”“有仓振者知新州,夹道植榕”,“而佥事刘洵者,修高、仓故事,自高要南岸至新兴,令里胥分地植榕,遣官以时验勤怠,至今榕树存者大十围。”士大夫们认为“远者种德,近者种树,吾无德且种树。此皆仁人之泽也。”植树是德惠百姓的重要方式。

元、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曾大量种植榕属植物。如今未见大型古树群保存,但在古驿道(也称官道)上仍有零星古榕分布。如韶关梅关古道、潮州闽粤古驿道饶平-潮州府段、云浮新兴的天露山北麓古驿道都有古榕保存。而榕属植物种植亦作为市政园林绿化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广东省榕属古树共21 种,合计23 405 株,其中三级古树占90.2%;榕树占81.8%。2)粤北榕属一级古树数量较多,推测粤北为岭南植榕文化的发源地。3)榕属古树分布密度总体呈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其中珠三角核心区、粤西和粤东两翼的古树分布密度较大,粤北地区分布密度整体较小。4)乡村榕属古树数量远多于城市;村落、寺庙宗祠、公园景区和学校等文化场所是榕属古树的主要分布点。5)榕属古树是自然和人工双向选择的结果,其组成与分布特征除了受到榕属生物学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亦受广东本土乡村民俗文化、儒释道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等文化要素影响。6)适生的地理气候环境、民间的保护习俗、充足的管护经费、科学的城市更新模式,对榕属古树的保存和保护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4.2 讨论

榕属古树作为地域文明发展、政治兴衰及城市建设的记录者以及历史文脉和景观特色的展示者,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多种保护文化相辅相成,通过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给古榕穿上了无形的文化铠甲,在明确的保护主体管护下,大量古榕保存至今。古榕既具有“包容万物”“繁荣平安”“有所成就”“不材而材”“自强不息”“福荫百姓”等象征意义,又寄托着背井离乡之人在异地思念家乡、缅怀先祖的乡愁;既被岭南人视为村落的象征,神明的化身,也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的最好诠释。如何在不断完善古树保护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多形式发掘、利用和宣传榕树生态文化,完善榕属古树资源的保护方式和利用形式,并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仍是一个亟待探究的话题。

致谢:感谢广东省林业局、东莞市林业局、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对论文数据和文化资料收集提供的帮助!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榕树古树广东省
榕树街121号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榕树的美髯
榕树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古树绿荫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