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反贫困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宁德模式”的具体实践

2022-02-05谢仁山刘志航杨建州

科技和产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宁德市科技农业

谢仁山, 刘志航, 杨建州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福州 350028)

农村减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命题之一。改革开放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一系列“强农、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探索实现农村减贫、农户致富的实现路径,即便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对于农村反返贫任务仍十分艰巨。从 1986 年提出扶贫开发战略,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再到两个十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科技部制定的《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均突出强调了科技对于减缓贫困的意义,指出科技作为先进生产要素的代表,在促进农民增收、减缓贫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988—1990年,习近平在任职宁德市任地委书记期间就围绕“摆脱贫困”的战略思考和工作实践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工作来抓。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宁德市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中将宁德扶贫开发经验做法集中概括为“宁德模式”,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其以“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理念与精神,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盛赞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鉴于此,本文尝试梳理农业科技投入对减缓贫困的作用机制,通过宁德科技脱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加以说明农业科技在盘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便更好了解今后在农村反返贫工作中农业科技投入如何规划和引导。

1 科技扶贫的理论依据

从技术进步视角看,Solow[2]重新界定并阐述劳动投入与产出比,把科技因素作为外生的变量之一引入哈罗德·多马的模型当中得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源缺乏时,技术进步的持续增长仍能增加对资本的需求,创造出长期经济增长的结论。在知识生产与知识溢出的模型当中,Romer[3]却把科学技术作为内生的变量,提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在于技术的进步,认为创新活动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把科技知识转化为商品。Locas[4]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当作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把技术进步归功于人力资本积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根本性因素,这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社会经济增长是由人力资本积累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农业经济发展视角上看,速水佑次郎和拉坦[5]从技术变革对农业的基础作用出发,在诱导革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综合特性的农业诱导发展模式,试图依据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不断变化来解释农业工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形成了农业技术进步诱致创新理论。该理论表明在市场导向型的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波动农户会被影响和诱导,着力于寻找技术进步从而减轻相对稀缺资源所带来的制约,农业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终将依赖于科技的使用。邓翔等[6]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新模型并引入人力资本投入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内生性作用,认为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持续高质量增长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为本文后续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在对贫困地区帮扶过程中,经历了由福利性“输血式”向自发性“造血式”转变。根据以往“输血式”经验来看,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能力,对贫困人口而言,只是被动地通过接受帮助和捐赠解决温饱,但大部分处于生存水平线附近,容易造成脱贫人口的返贫率居高不下现象[7]。“造血式”帮扶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开发尚未利用的农村资源,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有能力扩大再生产,达到长期稳定脱贫成果的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创新是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破解贫困地区水资源难题、恢复生态环境以及缓解农村低收入人口之间巨大矛盾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是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是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出路[8]。福建省的扶贫实践表明,扶贫工作要从民生兜底的“输血”为主向更加注重产业效益的“造血”转型,实现脱贫成效稳健、更可持续、产业兴旺是基础,其中科技助力是关键[9]。可见科技扶贫机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足问题,引导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帮扶、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的内源式脱贫。

2 宁德市科技反贫困的具体实践

2.1 “志智”双扶

宁德在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学习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指出的“脱贫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贫困”,着重摆脱意识与思维上的贫穷。扶志和助智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送文化,也要送志气、送信心。例如宁德市屏南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培养本土精英,给予政策支持,借助互联网科技,倾力打造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走文旅扶贫新路子,致力于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在观念上真正脱贫。双溪安泰艺术城一方面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本地贫苦民众和残疾人员,提供了学习艺术的线上线下公益双平台,使其学习的时间更为弹性,学习方法也更为简单,另一方面向他们传授了运用自媒介技术进行个人画作销售的经营方式,并帮助其创建了个人艺术空间。通过公益文创产业,为贫困户、弱势群体增加经济收入、提高文明涵养水平和增加生存信心开拓了新途径,达到经济增收和精神致富的双赢[10]。

2.2 生态科技双核联动

宁德市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科技脱贫的双核互动战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扶贫,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11]。着眼好闽东优势自然资源,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在其所管辖的9个县级市中,均有以地理标志商标为代表的都市名片,如宁德大黄鱼、古田银耳、柘荣太子参、福鼎白茶等。宁德的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已基本涵盖了该市水产、茶树、食用菌等重要特色农产品领域,惠及的总人口已接近300万,约占该市人口89%。地方标志农产品生产已成为宁德市农村主要的增收来源,地标性产业扶贫效果也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积极作为,不但制定了用地、税费等惠民政策,并且对新批准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实施一次颁奖。宁德市立足本地优势生态资源,实施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为精准扶贫工作做到了“四大最”,即资源投资最小、农产品产量最多、社会效益最突出、农户最受益。同时以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为支点,着力发展农民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休闲农村观光旅游服务项目,积极探索“生态+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业新模式。

2.3 科技人才“致富链”

人才是国家发展经济、翻番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扶贫要精准,就要借助科技和人才的力量。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政府开展了“人才脱贫攻坚计划”。一方面通过“宁智回归”工程项目,建设了宁智回归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设置了驻外人员工作站用以汇聚优秀人才,力争打造一条资源有待开发小山村与人才济济大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新渠道,引导新型生态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等的创业创新人员返乡创业,帮扶困难群体提高收入。同时,通过“乡土人才扶贫带富计划”,进一步发挥了乡村人才资源功能,着力在选拔、培育和利用乡村人力资源上下功夫,最大限度盘活了乡村人才资源。在农业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乡村人力资源项目的引领下,宁德市9个县(市、区)都做到了一县一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效地带动了广大乡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做到了扶植一名乡村人才、发展壮大一家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2.4 科技赋能产业创新

步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由高增长速度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科技创新将会是全面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12]。要加速实用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产业科技化与科技产业化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赋能产业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宁德市各个贫困县均已建立了一个以上产业园(集中区),已累计引导农民工转移就业30余万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已达到3万余人。其中,宁德市屏南县锂电清洁能源小镇把握了全球能源重组契机,针对锂电清洁能源这一高新技术领域,坚持大规模投资带动发展,并明确以锂电洁净能源工业为基础,科学定位打造以高起点、高标准为起点的锂电洁净能源小城镇[13]。

3 启示与优化路径

3.1 启示

宁德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聚集全市科技系统资源,始终牢记夯基础、助产业、育人才的理念。宁德市农业科技反贫困充分体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无论是从“有形”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换应用来激活产业经济生命力,还是从“无形”农业科技知识的指导教育来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均对宁德市贫困县的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帮扶作用。将符合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推广给农户,帮助农户突破自身素质较低、信息渠道较少等市场障碍,以此提高农户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其内生发展动力的目的,使科技成果化为脱贫蜜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优化路径

3.2.1 强化农业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中国农业农村部紧追其后印发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无疑体现了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必要性。应紧紧把握“十四五”新时代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水平,把农业科技投入作为主要抓手,汇聚各类生产要素转变成发展生产力注入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去,形成以农业科技要素为内核的“台风眼式”要素协同局面,放大农业科技的功能效应和经济效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2.2 以现代化的思维和精神正确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性

在如今新发展理念下,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完胜后,要高度重视发挥农业科技主力军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其实现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能否渗透到农业农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在农业科技进步内在推力和市场需求外在拉力的双重拉扯下,强化农业科技“赋能”三农发展动力,从根源上激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源”,实现农业农村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3.2.3 推进科技扶贫产业项目与反返贫动态帮扶机制有机结合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位要求,是在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发展转变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而在今后的反返贫工作中,应注重以科技引领乡村产业建设,围绕脱贫地区各类资源要素特征,通过对科技扶贫产业项目进行动态评价,对已失去经济发展活力或同质性较高的科技扶贫产业项目进行更替改造,推动农村三产有机融合,扩宽脱贫人口再就业渠道,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活血细胞”,保证各类科技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战胜利后的帮扶工作中仍能持续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切断脱贫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3.2.4 拓宽农业科技反贫困领域,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村生态资源开发的全过程结合,促使农业科技生态化,把农业科技应用到生态领域,挖掘低收入地区潜在生态经济资源,激发绿色发展内驱动力,形成诸如碳汇经济、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型绿色发展方式,这样既能持续推进乡村生态修复治理,又能加速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2.5 坚持志智双扶,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坚持“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的理念,努力把科技教育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既强调科技教育的普及,又讲究科技教育的实效。一方面在通过文化教育普及化激发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的同时,也可以加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传授给低收入人群走出困境的方法和技能,提升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在两股力量作用下奋力推动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时代职业农民转变,以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实现农民收入内源式增长。

猜你喜欢

宁德市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同享好时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市老促会深入老区基点村——西胜调研侧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老区情深人未老——记宁德市蕉城区老促会会长叶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