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侵权花样翻新危害不浅
2022-02-05王琦
王琦(河南省漯河市):整治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有消费者吐槽,吃顿饭竟要扫3 次码:点餐、买单、开发票各一次。一位知名律师表示,餐厅要求必须扫码点餐,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当前,手机扫码点餐渐成趋势。然而,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故意不提供菜单和人工点餐,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扫码点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利用扫码点餐小程序,让消费者提供手机号、姓名、地理位置等与消费无关的信息,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中消协指出,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前不久,上海市场监管局对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处以警告和罚款5 万元的行政处罚。不过,这类整治还停留在“隔墙扔砖”层面,只有少数“倒霉蛋”受到处罚。因此,还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实施商业欺凌的经营者。
李英锋(河北省滦南县):扫快递二维码广告或成为“扫雷”。有消费者在快递上发现一则二维码广告:19 元充值100 元话费,便按广告指引支付了19 元,结果没能充值话费,而是显示其开通了某App 会员。其实这并非新鲜事,快递上的二维码广告实惠、诱人,却往往是诱饵、陷阱,轻则成为商家吸引流量、推介软件产品的“小喇叭”,重则泄露隐私信息,被误导消费,被薅了羊毛。对此,舆论呼吁整治,但不靠谱的快递二维码广告依然像野草一样生长蔓延。快递二维码广告违背了合法、真实、准确的营销法则,欺骗了消费者,逾越了法律和商业道德底线。对此,邮政、市场监管部门应全面整治、依法处置。快递公司应承担把关责任,拒绝与不良商家进行广告合作,发现违法广告及时报告监管部门。消费者面对快递二维码广告的诱人“福利”应多一分理性,不随意扫码,遭遇二维码陷阱后,则应向有关部门投诉,积极维权。
李英锋(河北省滦南县):戳穿“一元购”的侵权套路。近日,有多款App 打出“1 元购”广告,号称支付一元钱就能得到手机等各种商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但很多人入局后却大呼上当。“一元购”看似一个馅饼,实际上却是一个陷阱。比如:商家宣传时打模糊牌,片面强调“一元购”,不告知消费者获得相关商品的具体条件;对有意参加活动的消费者,再给出购买会员或拉人购买会员的前置条件,或者把会员开通费用宣传为商品价格,误导消费者购买会员;等等。可见,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始终居于弱势地位,很容易落得水中捞月的结局。而商家的营销行为则很容易触碰虚假宣传、谎称有奖、不明示中奖概率以及霸王条款等法律红线。因此,有必要用监管手段戳穿“一元购”的侵权套路。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以及消协应加强对“一元购”侵权问题的关注,积极处置消费者投诉举报,督促倒逼App 运营商家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营销规则和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淳艺(河南省漯河市):电商会员“省多少”不能是笔糊涂账。时下,卖会员成为很多电商平台一种重要的盈利模式。不少电商平台对外宣称“会员年平均可省千元”。不过,消费者的感受大相径庭,有的认为一年能省几千,有的则感觉交了“智商税”。顾客间存在消费差异,感受不同很正常。但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同一种会员,不同平台显示的省钱数往往也不一致。说白了,会员“省多少”不过是电商平台手中的“橡皮泥”——自己说了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会员“省多少”成为一笔糊涂账,不仅有违消费伦理,而且涉嫌违法。电商平台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会员省钱金额变得公开透明。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依法严惩电商平台的虚假宣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