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考*

2022-02-05申潞玲李晋陵侯向娟关春林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杂粮集群山西

申潞玲,李晋陵,侯向娟※,关春林

(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太原 030000;2.山西农业大学组织人事部,太原 030000)

山西是“杂粮之乡”,被誉为“杂粮王国”。山西盛产杂粮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地处黄土高原且境内丘陵沟壑遍布,干旱少雨和高原特有的冷凉气候,物竞天择孕育了众多适应性强的杂粮品种。据统计,截止2020 年底,山西现存杂粮种质资源样本2 万多份,种植面积在100 万hm2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带动相关从业人员约 400万人[1]。

近年来,山西杂粮产业发展,得益于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原有资源优势和品种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美誉度,杂粮产业发展势头因此逐步向好,这为山西优化粮食供应结构、助力扶贫脱贫、提升从业人员收入等做出了巨大贡献[2]。但山西杂粮产业发展也有很大局限性,如以小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种植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并且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均衡,杂粮精加工较少,产业链很短,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推进杂粮产业振兴,走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对于山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1 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山西杂粮产业适合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是因为吻合产业集群要求的产品产地集中、产业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特点,这些关联企业具有因产品或原材料在生产地域的集中性、能降低交易费用、扩大规模经济、发挥知识技能快速流动等集聚效应[3,4]。山西杂粮产业集群是新型的农业产业组织方式,它对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脱贫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推动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壮大杂粮特色产业,打造以精深加工产品为拳头,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旅游、服务等一体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杂粮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破解产业链条较短、农业效益低下等关键问题,促进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5]。

1.2 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

山西开展杂粮产业集群建设,把杂粮企业建在农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能把更多的杂粮产业收益留在农村,施惠于农民,能够有效提升山西杂粮产区农业收益,促进农民增收[6]。同时,把杂粮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

1.3 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山西培育杂粮产业集群,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政策一起共同形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点、线、面”结合、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7],这有利于山西调整农业结构、构建更符合山西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将山西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从而推动山西产业转型发展。

2 杂粮产业集群具有品质优势和发展机遇

2.1 具有形成杂粮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山西杂粮的优品质、多品种、多功能为山西构建杂粮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山西杂粮旱作种植多采取与大宗粮食作物轮作倒茬、粮豆轮作方式,大多数品种抗旱、抗病、抗逆性强,是山西有机旱作的典型模式,同时有利于土壤培肥,恢复地力,能够减轻病虫害防控压力,减少地下水汲取,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8]。

2.2 政府为杂粮产业集群建立提供了政策优势

为促进山西杂粮产业发展,2012 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山西省杂粮产业振兴工程,2018 年印发了《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 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明确将围绕太行山、吕梁山等六大农业区域,发挥杂粮等比较优势,全力培育打造杂粮等六大产业集群。支持长治建设太行有机小米特优区,扎实推进静乐杂粮、岚县马铃薯等产业园创建。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0 年3 月,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小麦、小米、荞麦等主粮和杂粮资源优势为依托,重点打造糕点食品产业集群。

2.3 杂粮产品特性与未来产业的发展相契合

杂粮加工产业前景广阔,尤其是杂粮功能食品的研发,研发杂粮功能主食的适口性和方便性提升技术,有助于杂粮全营养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化[9]。据研究,杂粮富含食药两用的维生素,具有绝好的食补功能,如众所周知的低糖类食品燕麦片,其中内含的蛋白质、矿物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均居谷物之首;再如荞麦,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的黄酮类物质——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也有独特的功效[10]。

2.4 杂粮产业集群构建的文化根植性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文化悠久,如面食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大槐树始祖文化、晋商文化等,这些文化底蕴契合杂粮产业集群构建所需的文化根植性特点。山西杂粮产业集群有很强的文化根植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如晋西北的莜面、大同的黄糕,应县的苦荞凉粉等,都是享誉“三晋”的传统美食。

3 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诸多短板

3.1 山西杂粮种植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山西杂粮种植大多分布在山西各地的偏远山区和丘陵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二者重叠度很高。杂粮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杂粮收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贫困地区人群的收益,并且这些地区土地较为贫瘠,杂粮产量很低。杂粮虽然营养价值高、品质优良,但产量和价格双低的话,就会导致农民种植收益微薄,精细化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这会造成杂粮因为生产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品质下降或产量减少,进一步加剧杂粮种植户的收益降低[11,12]。因此农户缺乏杂粮种植积极性,杂粮产量和质量缺乏稳定性,这是杂粮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最大短板。

3.2 无产业优势制约杂粮产业集群的构建

尽管山西杂粮品质优良,但限于宣传不到位,除了个别品牌外,大多山西杂粮在市场上并没有太大竞争优势,这导致山西杂粮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顺其自然,没有成为让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由于在食用上较为复杂,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优势没有成为产业优势。

3.3 产业技术水平滞后于加工消费需求

从国际农业品牌的竞争来看,实际上是“尖端”与“特色”的竞争,“尖端”体现于产业技术水平,“特色”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山西不缺文化,短板在“尖端”的科技创新。山西杂粮产业的技术水平滞后体现在科技创新机制不通畅,技术储备不足,杂粮科技项目少,品种选育落后于生产需求,专用品种或特性不能满足加工、消费的需要。

3.4 产品开发滞后影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

山西杂粮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多样化、方便化、功能化、营养配方等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较短,这与山西杂粮产业的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环节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由于繁育一个品种需要时间长,推广一个品种不仅时间长,而且风险较大,因此品种更新慢,加之原有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商品质量下降等,影响了杂粮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13]。

3.5 需地方政府强力推进的系统工程

产业集群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现在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已出台了有关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但政策落地却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需要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进。具体到山西杂粮产业集群,无论是从事杂粮生产的农民个体还是加工企业,自身都不具备召集和整合能力,这需要政府部门牵头,采用企业联合为主体,集聚生产、加工、经销等一系列的人员,推行统一标准,打造统一品牌。

4 杂粮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建设是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能显著提升系统优势和集体效率,并且能有效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和附加值。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分为主要决定因素和附加决定因素,主要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支撑要素和企业自身要素,政府和机遇为附加要素[14]。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杂粮初级产品优质化、加工产品品牌化、杂粮产品精细化、产品市场瞄准化和消费人群细分化、众多企业的链条化等方面发力。

4.1 杂粮主食厨房和保健功能产品的研发

山西在过去几十年的粮食生产发展中,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抓大宗粮食生产,“重大轻小”,对杂粮的重要性和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小杂粮没有成为大产业。目前消费者对食物多样性、营养性、保健性和安全性的需求意识日趋增强,绿色、安全的杂粮消费市场日渐增大,但以山西小米为代表的杂粮仍然没有走向全国,此种状况与山西杂粮发展战略不清关系极大。杂粮产业相较于大宗粮食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的战略规划要有别于大宗粮食产业的道路,应采取高起点的绿色、营养、保健、特色功能产品发展战略。提升杂粮的地位,深度挖掘杂粮保健功能价值,将原粮深加工向主食厨房和保健品领域进军,在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传统食品的风味的同时,借助主粮大船开发混合米、混合面、营养餐、方便餐;利用杂粮中的植物化学物,研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杂粮保健功能的产品,实现裂变式生产扩展与增长。

4.2 集政府、企业、社会的资金力量振兴杂粮产业

集政府、企业、社会的资金力量,打造山西杂粮加工上市龙头企业,加强三个对接引领和带动山西杂粮产业全面振兴。企业家是市场的创新主体和产业化主要驱动力量,山西杂粮产业集群式发展,总体上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要培育杂粮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将杂粮精深加工产品加入到未来产业的发展行列中,是打造杂粮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龙头的培育可采取“引龙”“育兽”“养雏燕”3 种方式,以建设杂粮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企业的联合和整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杂粮产业分工细化的杂粮产业集群,各企业集群术业专攻,抓好产业主导方向的拓展和延伸。引入科技创新,使企业集群在设备、资本、产品等方面展现“硬核力”,同时也要重视企业集群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软竞争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依托“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成立产业创新联盟,让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紧密联结,做好大数据预警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新格局[15]。加强科企对接,通过设立研究实验基地,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研究从产品加工性能和要求出发,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行攻关,包括种子、栽培、机械作业、加工、仓储、品牌运作等等。加强品种培育与加工对接,通过加强杂粮品种选育,满足加工专用品种的需要,建立科学家下沉到企业一线机制,推进杂粮品种选育与产品精深加工需求对接。加强产品与市场对接,通过开发杂粮大市场,按照不同的消费人群、不同的消费习惯和不同的消费地域生产销售适销对路的杂粮产品,从杂粮包装规格、杂粮产品形态、杂粮颜色、杂粮发挥的功效等方面细分市场。设立杂粮地方标准,绿色认证补贴,品牌荣誉补贴。

4.3 提升杂粮价值链

山西杂粮产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缺少品牌中的领军者、市场的开拓者。国内如王老吉凉茶、“千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均是一个品牌红遍全国、红遍全球成功案例。着力推广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追溯技术,保护优质产品的高附加值;培养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杂粮产业绿色品牌集群,如11 个地市打造11 个专属的地域公共品牌,11 个产业集群,集中资金在全省打造2个杂粮上市公司等措施,在细分市场上占领全国制高点。

4.4 实现杂粮优质优价

实施适度规模发展的质量优胜战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山西各地市政府在引导与宏观布局上要以全国市场着眼,控制与避免低成本、同质化、无序化竞争。杂粮在产地布局、加工园区建设、销售品牌、营销战略等方面要从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着眼,全省一盘棋,规模发展要遵循质量战略优先的战略原则,把小、杂、散变为强、优、特,真正将山西杂粮有机旱作品牌做大。依据不同杂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山西省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调整布局杂粮生产,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划定道地的、正宗的优势区。保证在地理上的集中,要按照作物生产规律,保护杂粮生产的区域性和特色化,使之成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话语权和竞争力的一个新兴产业,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16]。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走中、高端产品技术路线,控制原产地规模,保护好“金字招牌”。

4.5 多措并举激发杂粮产业科技创新动能

建立功能食品联合实验室,组建优势产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技术平台,激发杂粮产业科技创新新动能。山西杂粮产业化需以科技为先导,广招人才,稳定科研队伍,提高杂粮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建立杂粮研究中心、杂粮市场交易中心和杂粮企业联合会,瞄准和跟上功能食品研发技术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与世界著名综合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功能食品联合实验室,提高我省功能食品研发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尽快形成山西杂粮功能食品产业体系。

一是促进由大型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大学、质量安全检测单位等组成山西杂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解决制约杂粮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展品种、产品评价及杂粮开展技术合作,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标准。二是建立杂粮公共技术平台,利用“山西农谷”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发高地优势,创新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细化分工与合作衔接,鼓励杂粮企业成立研发研究(院)所,吸收国家级、省级科技人员下沉到企业一线,采取奖励与企业联合申报专利、课题、成果等,推举发明人、宣传发明人、宣传科学家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杂粮集群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细粮VS杂粮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