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与聚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赋能国家治理的实践理路
2022-02-05冯思淇
冯思淇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典型精神不断研究,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日益走向系统化。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提出之后,从整体性上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更是成为学术热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之后领导人民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对国家治理会产生强大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影响。因而本文试图研究这个问题。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体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既具有客观的历史演进规律,又有学理上的积极建构。学界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展开了研究。
1.1 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
学者们主要结合党的百年历史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演进、历史贡献与历史经验。一是在历史分期上,绝大多数学者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时段对党的精神谱系进行研究。但也有学者将党构筑精神谱系的历史进程分为初创期(1921—1949)、探索期(1949—1978)、全面推进期(1978年以来)三个阶段,进而总结了五条基本经验[2]。二是在历史贡献上,有的学者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袖人物对党的精神谱系的历史性贡献[3]。三是在历史演变上,有的学者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百年来的60种具体精神形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传承之“常”与适应性之“变”的特点[4]。
1.2 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特质
学者们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类别、核心要义、形成逻辑及鲜明特征。在精神谱系分类上,学者们提出了“三类说”和“五类说”。“三类说”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类型分为人物类、地域类和事件类[5]。“五类说”则将精神谱系分为英雄模范类、典型地域类、历史时刻类、科研攻关类和奋进实干类[6]。在精神谱系内涵上,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尊重科学[7]。有的学者则增加了道德品质一项,认为道德品质由始至今渗透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层肌体之中[6]。在精神谱系形成逻辑上,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其共同根源,与党的历史共生同行,是有层次、分类别和成体系的[8]。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建党精神的关系上,有学者指出,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的源头,精神谱系是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9],也有学者提出应从大历史观看待两者的关系,凸显其世界眼光和战略考量[10]。在精神谱系特征上,有学者提出“四个统一”,即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1]。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着生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性逻辑、革命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发展逻辑、多样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整合逻辑,体现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性特征[12]。
1.3 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价值
学者们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以及传承弘扬的路径方式。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文化定位进行的。绝大多数学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作为革命文化的核心,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有机联系,在实践中锻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与文化资源。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既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符号,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工具,主要是创造政治记忆来构建共同体、整合意识形态以规训成员和社会、提升动员效能以降低治理成本[13]。有的学者则从提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解释力、发扬革命精神的批判力、凸显革命精神的改造力和增强革命精神的传播力的角度,阐述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14]。
1.4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拓展
目前相关成果大量涌现,表明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逐渐细化,对其学术定位和文化定位日益清晰。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性研究有待系统化,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实践意蕴的研究有待深入,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结合上亟待深化。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和话语系统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15]39-40。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存在内在联系,为治国理政提供政治、社会与文化上的功能支撑。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如何赋能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研究其定向和聚力这两大功能,以此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国家治理的实践意蕴,力图揭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途径和价值。
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确保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
国家治理是一种政治活动,核心是国家政权的运行问题。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党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社会利益表达与整合的关键角色,嵌入国家与社会之中。由此,政权、政党和社会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三大要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明晰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凝聚社会共识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的实际运行及未来走向。
2.1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确保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是同一过程,或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伟大精神汇聚而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就蕴含着确认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人民民主专政)与定位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为人民谋幸福)两个方面的特质。
首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明示国家政权的红色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16]110红色政权一方面意味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而建立和巩固的,另一方面表明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苦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7]。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为人民求解放的鲜明政治立场,同时延安精神与张思德精神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政治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与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表明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建设、维护人民的利益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克难奋进的精神。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着坚强的精神支撑和坚定的政治指引。
其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规范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方向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8]421。这表明无产阶级政权职能的发挥,既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政权性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也需要利用政权及其各种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职能。从政权建设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传承,意在确保国家政权的红色属性;从国家职能来看,人民政权建立以后着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本质上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总汇,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传承也就规定了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基本职能,并把这种基本职能作为各级政权组织及其公职人员的一种政治道德和政治信念,从而凸显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
2.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明晰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
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集中体现在其执政党的政治本色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与当代世界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19]。从政党地位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从政党属性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党,两者并不排斥,革命性政党是革命和使命的统一,不因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0]70革命的本意,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21]576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肩负着除旧布新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22]。中国共产党在不负使命中保持政治本色,关键在于不忘初心和坚定理想信念,两者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国家治理中的文化价值功能。
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明确国家治理的价值立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国家治理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23]8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发于中国,凝练于解决本国实际问题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精神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先进政治文化在精神形态的凝练和科学表达”[24]。井冈山精神代表了着眼中国实际闯新路的开始,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问题的标志,铁人精神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立自强的志气和骨气,“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凸显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中国的尖端科技的信心。这些精神的共同特征在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这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国家治理的人民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始终恪守权为民所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井冈山精神中的“依靠群众求胜利”,焦裕禄精神中的“亲民爱民”,抗震救灾精神中的“以人为本”,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等精神品质,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昭示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5]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中国共产党人“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16]39。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等精神品质。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三牛”精神,其共同点就在围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劳模精神意味着造就世界一流的大国工匠,新时代北斗精神意味着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国重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流人才与科技支撑。因此,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引导国家治理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方向前进。
2.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凝聚国家治理的社会共识
凝聚社会共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既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想观念的交锋。能否将多元社会力量及思想观念整合进国家政治秩序中,是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理想信念、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的品质,呈现追求美好愿景、反映人民心声、增强文化认同、展示先进气派的特征,具有求得“最大公约数”、画出“同心圆”的社会功能。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绘就社会共识的目标愿景。社会共识首先体现在社会成员达成共同的目标愿景。目标愿景基于现实条件、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期待,成为鼓舞、动员人民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既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能自觉提出具体时期的目标愿景并为之不懈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不断涌现,反映出全国人民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标愿景鼓舞。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塞罕坝精神等,是受到中国共产党“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美好愿景的鼓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则是受到“中国梦”“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愿景的鼓舞。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激励和引导人民群众为追求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美好世界而奋斗前行。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精神汇聚社会共识的磅礴伟力。毛泽东指出:“只要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的。”[26]2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有以个人命名的伟大精神,更多的是以集体命名的伟大精神,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团结奋斗精神,以及致力于民族解放、民族伟大复兴和谋求人民幸福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这些伟大精神不仅有助于实现党内团结、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实现国际团结。如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赢得了各国人民的信任与尊重,加强了国际团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的这种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7],因而中国共产党能够汇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就能够凝聚社会共识。
再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激发社会共识的积极能量。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奋斗史,奋斗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7]。党的奋斗精神主要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奋斗、全党同心艰苦奋斗、英雄模范牺牲奋斗三个方面。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奋斗。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做表率,带领群众加油干。焦裕禄精神包含着“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红旗渠修建期间,林县县委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实行“五同”原则,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党员领导干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极大增强了党的社会号召力。二是全党同心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重视全党同志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集体奋斗。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决心和信心,而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则体现着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奋进精神,激发着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爱国敬业的精神。这些精神极大增强了社会的向心力。三是英雄模范牺牲奋斗。毛泽东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8]1005据中央组织部和民政部门统计,为建立新中国捐躯的烈士,全国有名可查的就有370多万人[29]。在脱贫攻坚战中,1 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30]。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追求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豪迈情怀和牺牲精神,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干事创业,为美好生活而持续奋斗,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拥有的凝聚和增进社会共识的功能,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精神文化支撑。
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嵌入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31]548在静态上,这一制度体系是由一整套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制度构成,全面规范政党活动、国家运转和社会生活;在动态上,这一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不断创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汇聚的伟大精神自然而然地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中,成为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制度成熟定型的精神支撑、彰显制度优势的精神标识。
3.1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
制度创新的动力源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对原有制度均衡的打破,是主体间的利益重构,体现了制度本身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张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的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特质与宝贵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按精神的内在要素可以分为理智动力、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32]157,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提供动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制度创新提供理智动力。制度创新的理智动力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认识和理性精神对制度创新产生的精神推动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轨迹,清晰地划出了重大制度创新的历史坐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代表了党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精神,而苏区精神和延安精神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的创制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标志。北大荒精神体现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垦区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是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典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拉开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制度创新的大幕,推动着中国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新扶贫制度与工作机制,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要求,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的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也进入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制度创新提供情感动力。制度创新的情感动力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丰富情感对制度创新产生的精神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饱含“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对民族的自豪、对政党的自信和对世界的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的情感意蕴”[33],建构了自身的情感形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含有丰富的爱国、爱民、爱党的情感因素,具有感动人心、净化心灵、催人奋进的催化作用,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与创新。其一,以爱国情激发制度创新。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出工作中的“三老四严”原则,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推动着科技制度的不断创新。其二,以爱民情激发制度创新。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落后状态,在工作中聚焦“三害”问题,时刻挂念百姓疾苦,提出干部“十不准”原则,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其三,以爱党情激发制度创新。“两个务必”作为西柏坡精神的内核,重申共产党人须自警、自省、自律和自励,体现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爱党忧党之情,为全党立下了重要的党内政治规矩,而红岩精神则推动着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总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饱含的爱党爱国、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感,建构出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感染和激励众多党员干部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规制度的创新,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欢迎的好制度。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制度创新提供意志动力。制度创新的意志动力指的是在制度或体制的变革中为达到一定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坚强意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排除一切干扰,付出巨大代价,将“革命炮火中的‘敢’劲、建设浪潮中的‘干’劲、改革天地间的‘创’劲、新时代征程上的‘拼’劲”[6],融为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不断锻造出伟大精神。正如毛泽东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26]29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气魄,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形成了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代代垦荒人扎根黑龙江,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开拓出中国特有的地域性屯田开荒体制,熔铸了北大荒精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研发,熔铸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奏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科技领域制度创新的中国之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企业家精神,创出了一条发展新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走向自觉化、系统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拼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30],熔铸了脱贫攻坚精神。此外,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熔铸了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制度创新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的“敢”劲、“干”劲、“创”劲和“拼”劲,为将改革进行到底提供着强大的意志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精神支撑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4]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意味着党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和科学,制度的定型意味着制度呈现出完备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性支撑起制度的成熟化。制度的成熟化强调对制度的设计、运行、绩效等方面的科学把握。判断制度体系是否成熟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的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效能优势的体现以及运行生态调适能力的增强[35]。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制度走向成熟提供精神支撑。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执政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在执政方式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执政党建设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管党治党的制度化,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在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改革发展,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社会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紧紧扭住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精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系统性支撑起制度的定型化。制度的定型化强调制度在特定时空中的稳定性,意味着国家制度体系由探索建立阶段进入完善发展阶段,目标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36]105。制度的定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系完备,即制度体系完备,不留制度空白点;二是治理有效,即制度效益高、调适能力强、自我修复快;三是政治认同,即凭借卓越的治理效能赢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与赞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涵盖面广、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系统,为制度的定型化提供精神支撑。其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精神,涵盖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各层级的制度核心理念,成为国家制度体系的精神文化基础。其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成功实践与先进典型的思想汇集,有利于提振“四个自信”,为制度创新提供价值导向、目标追求和工具选择。其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实践经验的精神升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社会支持力度,激励和引导人民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3.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彰显制度优势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20]119制度优势需要经过长时段积淀、实践检验以及在比较中显现。制度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实施成本的低廉性、制度整体的协调性、负面效应的最低性、配套制度的简易性、实施效果的可接受性以及运行的可操作性[37],最终体现为实际的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成功之道”的精神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效能的精神支撑。
首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着提高制度执行力的“精神密码”。从过程来看,高效而有力的制度执行力是彰显制度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中国,高效的制度执行力保证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蓬勃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着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含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各项目标的完成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都是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其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着制度创新的智慧。党的各级组织针对具体问题,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制定出合理管用的制度来落实党中央的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以制度的创新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其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着党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善于动员群众和教育群众,善于在困难面前身先士卒、攻坚克难,比如焦裕禄精神与孔繁森精神等就是写照,这为领导干部的职业素养和履职要求提供了范例。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传承与弘扬,包含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含义,从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要求和精神动力。
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从结果来看,卓越的治理效能是检验制度优势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精神支撑,同时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都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效能。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也会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来进行最终评价。而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一是在国家治理的关键时期往往会涌现一批标志性和引领性的伟大精神。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初期涌现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涌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以及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产生、传承与弘扬的核心目的都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既提供治理目标——党的初心,又提供治理动力——党的使命,还提供检验标准——不负人民。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就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把社会治理好,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
国家治理中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国家治理的丰厚文化资源,核心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三者共同锻造了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涌动着时代精神的创造激情,洋溢着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操,有利于激发时代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引领道德风尚,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文化根基和重要推动力量。
4.1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激发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国家治理成效的生动展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既有交叉也有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既与时代精神相呼应,激发时代精神,又为时代精神注入新内容,引领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创新性与时代精神相呼应。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着创新精神,体现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两个方面,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气魄,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呼应,是激发时代精神的内生动力。其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修正错误,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38]589自我革命是刀刃向内,革除违背初心使命的思想作风、危害党的事业发展的陈规旧制,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其二,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鲜明政治品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斗争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包含勇于担当作为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精神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增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39]11在新时代,党需要自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推进改革,集中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内核。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性为时代精神注入新内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时代精神都是在民族历史中形成的、党的领导下铸就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的。但相较而言,前者突出政党的主体性,后者突出民族的主体性;前者侧重共产党员的积极创造,后者侧重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创造;前者强调时代中的精神元素,后者强调时代中的文化元素。“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应该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发挥过积极作用,得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可,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得到中央领导或权威部门认定的一系列精神。”[9]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本身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和体现。在实践中,党结合新的时代任务又有新的精神锻造,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在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基础上,熔铸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党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倡导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既为时代精神注入新内容,又使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性与创新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点。
4.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凝聚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23]84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发展的互生性。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40]534,在熔铸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的同时也导引了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能够融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核心要素。
首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实现了民族意识的新觉醒。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传承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并逐步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思想世界中高扬的主旋律”[41]175。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其中梦想是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创造活动中实现的,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创造精神增添了敢创新路、敢想敢拼、科技创新、争创一流等新元素,为奋斗精神增添了领导干部带头奋斗、英雄模范牺牲奋斗、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等新元素,为团结精神增添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团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切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等新元素,为梦想精神增添了航天梦、强国梦、民族伟大复兴等新元素,由此升华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
其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锻造中国精神的“活性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联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还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其活跃的时代感、民族感和创造力,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锻造中国精神的“活性剂”。例如“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42]。改革开放精神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的求变创新、追赶先进、攻坚克难、务实担当等基本内容,一方面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引领着时代精神,铸造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力。
4.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引领道德风尚
崇德向善是国家治理的道德之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44]47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二者都具有丰富的道德元素,彰显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政治品格和道德追求。因此,在治国理政中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提高个人修养和淳化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集体主义精神规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道德取向,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标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与人格力量。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形成了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力更生、坚韧不拔、信念、诚实的政治伦理体系[45]186,此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提高道德修养、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道德内涵包括无私奉献、先公后私、舍己为人、顾全大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以集体命名的具体精神非常多,如建党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即使以个人命名的具体精神,如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等,同样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内核。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塑造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纠正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从党本身来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包含着重视和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党员的高尚道德与情操改善、带动、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这是党的先锋队作用的重要体现,能够起到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的强大作用[46]。
其次,英雄主义精神树立社会道德建设的榜样示范。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指的是在斗争中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品德与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47]英雄主义精神定格于英雄模范人物,在全党乃至整个社会发挥着道德榜样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史观,同时也推崇英雄模范人物,认为英雄模范出自人民、服务人民,是先锋、是榜样,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一个政党最闪亮的坐标。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群星闪耀。无论是革命先烈方志敏、张思德、江竹筠、黄继光,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无论是为党奉献一生的领袖人物,还是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的基层劳模,在他们身上都闪烁着忠诚、执着、朴实、奋斗等优秀品质。时代在发展,英模代代传,“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中的共产党员比比皆是,他们的精神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道德丰碑上,已成为可感可学的道德榜样,对社会道德风尚起到了强大的淳化作用。
5 结语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既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功能和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不仅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精神滋养,而且为立国兴国强国提供了精神滋养,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伟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自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导,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国家治理中,定政权建设之向、聚社会共识之力,定制度建设之向、聚自立创新之力,定党的建设之向、聚党心民心之力,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内容上不断完善、结构上不断优化、功能上不断提升,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领导力和创新力,夯实党长期执政、安全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