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国门大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2-02-05甘雪春红河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河国别国门

文 甘雪春 红河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刚存 红河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国门大学是对边境州(市)高等院校的统称,是云南高等教育在回答国际传播时代命题中贡献的重要原创理念。国门大学处国境边缘,对服务周边外交、深化睦邻友好、促进民心相通、加强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红河学院距离中越边境仅60 公里,是典型的“国门大学”。作为国门大学理念的首倡者,红河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门大学建设,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融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以国门教育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国门大学是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红河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教育国际化谋篇布局。与18 个国家100 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选派20 多个专业1200 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境外实习等项目,开展“3+1”“2+2”“3+2”等模式的学历教育和互派学生到合作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实习。牵头成立红河流域高校联盟,中国和越南的20 余所高校参加,已成功举办四届红河流域大学校长论坛。2010 年,红河学院与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云南省首家在境外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2014 年,成功申请承办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共同见证协议签署仪式。抓好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泰国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开展云南红色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名著一本多译、GMS 国家语料库建设、线上线下汉语志愿服务等特色项目,以国门特色提升教育内涵,增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成果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云南省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

面对国际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红河学院利用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平台,积极做好留学生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培训。疫情发生前,红河学院有来自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11 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近900 人,目前有500 余人尚在学习。与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在读。利用在斯里兰卡承办的孔子学院、兰比尼孔子课堂,在孟加拉国承办的山度·玛丽亚姆—红河孔子课堂,以及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校共建的汉语中心,多次举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和东南亚国家中高级干部培训。“中国—东盟(10+1)合作与澜湄合作机制下的援外职业技能培训与境外基地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2021 年亚洲合作资金项目。疫情防控期间,红河学院积极提升在线教学水平,及时向海外留学生和华裔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立场、中国特色,提高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效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作出了贡献。

以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

在中国陆地边疆分布广泛的国门大学,具有联系周边国家的便捷渠道,在开展国别研究和分众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红河学院充分发挥毗邻越南的区位优势,整合资源组建国别研究院和民族研究院,以越南研究为龙头带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研究目前国际传播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力,区域国别学被列入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新学科培育计划”。

2008 年,红河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了“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红河学院国别研究自此加速发展。十余年来,红河学院在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越南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斯里兰卡研究中心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在南海问题、越南外交、越南历史、中越关系史、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等方面成果丰硕,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可。团队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 项,发表高级别论文70 余篇,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 次、三等奖4次,70 余篇咨询报告被中央部委、教育部等各级党政部门采用。

由国门切入、联系国别,是红河学院国际研究的重要特色,由此形成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杨六金教授常年研究跨境而居的哈尼/阿卡族,其著作《古代血缘的标志——国内外哈尼/阿卡父子连名谱系》搜集了中、越、老、缅、泰等国的1000 多家哈尼/阿卡父子连名谱系,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边境地区哈尼/阿卡族联系的重要文化纽带。近年来,红河学院积极建设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等硕士点建设学科。滇越合作研究基地被评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当代越南与滇越关系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团队被评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与越南太原科技大学等共建的云南省东南亚稀贵金属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被评为云南省国际联合创新平台。

以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传播行动力

国门地区情况复杂,体现国家、区域、国际等不同维度的逻辑,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理想“实验场”。红河学院秉持国际眼光,加强顶层设计,以研究为依托开展国际传播实践,在行动中发展国际传播研究。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过程中,红河学院加强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布局优势。与云南省委网信办和红河州委网信办共建云南省正能量网络文化传播实训基地、红河州网络文化传播实训基地,在基地平台上推动智库建设,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将新闻传播学学科设置成独立的二级学院,积极推进部校共建,重点建设服务国际传播的传媒类专业群,发挥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专业的带动作用,为国门大学国际传播提供专业支撑。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中新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昆明报业传媒集团、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等媒体深化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适应当前媒体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高水平应用型国际传播人才。发挥临近“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三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服务红河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为深入推动国际传播,红河学院打造强有力的校园媒体平台和实验平台,支持师生开展“国门、国别、国际”分层传播实践与研究。成立红河学院融媒体中心,建立完整的校园矩阵,形成对海内外校友的立体覆盖。建成包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虚拟仿真实验室、新闻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等模块的国门大学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开展国际传播搭建融媒实训平台。与科大讯飞签署合作协议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引入科大讯飞国际领先的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区域国际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国际传播智能媒体实验室,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国别研究开展区域化国际传播。面向国际传播实际需求,以新文科建设破解人才及技术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红色主线,加强“文艺理工”交叉融合,推进教学范式的融媒转型,获得云南省州市高校唯一一项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中国概况、融合新闻、国际传播、东南亚概况等系列课程建设初显成效,《国学入门》被评为云南省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评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师及团队。

猜你喜欢

红河国别国门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2014年2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万吨,万美元
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