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四重逻辑

2022-02-05吴向伟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吴向伟 苏 庆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巅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担负历史使命,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由理论、文化、历史和实践四重逻辑决定的。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性。

一是实践性。作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和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践的发展相一致。由于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决不会一成不变,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它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实践的指南,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二是开放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它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还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发展的持续性。这种理论本身蕴涵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必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三是自觉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脱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因此,“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种在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观原因和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声明“我们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除了生存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那些仍然符合实际的结论,修改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以新的结论充实理论,使理论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理论创新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也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但是,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文化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创新理念的深厚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创新理念,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和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营养剂。《周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变革、创新的主题。《韩非子·五蠹》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了变化、变革;《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认为在军事上要“出奇制胜”。《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庄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这两句是成语,意思是弃旧扬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自强不息,创新不已。在创新方法上,《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结合,又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里仁》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由此及彼的方法。《论语·为政》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了举一反三的方法。

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总结,自觉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指务实的学风,毛泽东将之上升为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和路径。“与时俱进”同古语“与时俱化”“与日俱新”意思接近,江泽民赋之以崭新的思想内涵,强调党的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要不断创新。他还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强调创新是国家发展必须坚持的使命。他引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词句,强调一定要打破固有思维,坚持变通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历史逻辑:历史上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导致失败的镜鉴

历史上,因为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而导致社会停滞不前,乃至国家走向灭亡的例子并不少见。先秦时期,宋国和楚国发生泓水之战时,楚国早已改变作战理念和战法,而宋国仍抱着“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等旧的教条指挥作战,结果宋军大败,最后被灭亡。大清的衰落及其最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僵化守旧,排斥异端,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没有任何容纳新思想的空间,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垮台,重要原因就是苏共长期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绝对化、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封闭的僵化的终极真理,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生机与活力。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许多苏共党员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王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两个凡是”的错误,使我们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没有及时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又徘徊了两年。我们党能够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前进,根本原因在于敢于自我革命,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实践逻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及社会主义建设正反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领导的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和依据的。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铸造百年辉煌的成功之道。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对于坚持理论创新也是适用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坚定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就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