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年《资本论》研究:历程与成就
2022-02-05杨立国田晓萌
杨立国 田晓萌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日本是较早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 《资本论》研究的东方国家。据考证,《资本论》第一卷早在1887年就已传入日本(1)谭晓军:《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迄今为止,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纵观日本百年《资本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对 《资本论》内容进行了初步论证;繁荣阶段出现了诸多 《资本论》研究学派,各学派之间通过论战使 《资本论》研究不断扩大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熟阶段的 《资本论》研究伴随国际环境的变化展开,特别是面对苏东剧变、中国发展的广泛影响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学者们以 《资本论》研究为基础从多层次、多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深入剖析。总体来看,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是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的。学者们基于自身的价值立场和学术判断,通过质疑、辩论、交流、融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论创新,并推动创新理论与日本实践相互交叉、辩证互动,构建出了一套适于日本语境的经济学话语体系,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决依旧持续,研究 《资本论》、汲取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对手、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掌握先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资本论》的研究历程
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20世纪初-1945年)
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改变日本社会及日本国家命运的一场深刻变革。打开国门的日本迎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明,社会主义思潮也随之进入日本。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为日本共产党的成立 (1922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不仅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 《资本论》研究学派——讲座派和劳农派,而且出现了野吕荣太郎、河上肇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他们运用《资本论》的研究成果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并为日本共产党制定行动纲领。不过也应该承认,初始阶段的日本 《资本论》研究在范围、内容及理论水准上都有待提高,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资本论》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宣传及翻译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了一个包括48位官员、59名学生 (其中5名女生)在内的欧美考察团,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开始进入日本(2)[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张光、汤金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页。。据考证,卡尔·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杂志或书籍上的时间是1876年(3)片山潜生诞百年纪念会编:《片山潜著作集》第3卷,河出书房新社1960年版,第276页。。1893年东京民友社编辑出版 《现代社会主义》一书,介绍了西方社会主义各流派及施政方针,其中第四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马克思的 《资本论》。1899年东京有斐阁出版了福井准造的 《近世社会主义》,该书共有四编二十章,在介绍德国社会主义的第二编中用23页篇幅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 《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涉及了资本的性质和来源、劳动力价格、价值理论、唯物史观等,对早期的 《资本论》传播发挥了作用。
进入20世纪,《资本论》在日本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1901年片山潜在 《〈资本论〉及其著者马克思的地位》一文中,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1907年山川均在 《大阪平民新闻》上发表了 《马克思的 〈资本论〉》一文,阐述了 《资本论》中诸多概念的含义,使用的术语更加专业、准确、规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日本的传播(4)商紫君:《马克思 〈资本论〉在日本的传播历程研究》,载 《国外理论动态》2021年第4期。。
随着 《资本论》在日本社会的广泛传播,全面了解 《资本论》的呼声日益高涨, 《资本论》的翻译工作由此展开。1909年,安部矶雄翻译的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虽然翻译文本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使其缺少了一定的完整性,但它揭开了日本 《资本论》研究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掀起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热潮,《资本论》的日文翻译版本达到了38种。其中,1919年松浦要翻译的 《资本论》第一卷和1920至1924年高畠素之翻译的 《资本论》三卷全译本尤其受到瞩目。《资本论》日文版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本依据。
2.最初的 《资本论》研究学派:讲座派和劳农派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 《资本论》日文版的问世,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逐渐从宣传介绍、翻译解说转向对其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以 《资本论》为依据展开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最初的 《资本论》研究学派,即以野吕荣太郎、山田盛太郎、平野义太郎等为代表的讲座派和以山川均、向坂逸郎、河上肇等为代表的劳农派。两派学者围绕着 “如何依据 《资本论》的原理揭示日本资本主义的历史特征”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构造的认识,还涉及到了明治维新的性质及日本应该走怎样的道路等问题。学者们如此深刻地分析国家所处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地位、道路选择等问题,在日本还是第一次。论战期间所言及的经济学问题,小到 《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大到地租理论、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遍及了 《资本论》全三卷的内容。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的研究还没有那么精细,甚至出现了结论性的错误,但这些问题展开的本身,就已经为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讲座派和劳农派的论战因日本军国主义化而中断。1936年共产科学院事件(5)日本政府镇压讲座派的事件。因山田盛太郎、平野义太郎、小林良正等参加出版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后又与劳农派论战,被指责企图在日本发挥苏联共产科学院的作用。1936年7月,上述讲座派学者与文学综合杂志、报纸记者等共30人遭到逮捕。中讲座派遭到镇压,1938年人民战线事件(6)日本政府镇压劳农派的事件。1937年12月15日,近卫文麿内阁为扫除侵华战争障碍,以宣传鼓动建立人民战线为借口,逮捕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加藤勘十、总书记铃木茂三郎、干部高津正道、社会大众党议员黑田寿男以及山川均、大森义太郎、荒畑寒村、猪俣津南雄、向坂逸郎等400余人,并下令解散日本共产党和日本劳动组合全国评议会。1938年2月1日,近卫文内阁又以与向坂逸郎等密切联系,结成 “劳农派集团”为由,逮捕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大内兵卫、副教授有泽广巳、胁村义太郎,法政大学教授美浓部亮吉等所谓劳农派教授集团以及社会大众党渡边惣藏等45人。中劳农派被迫解散。之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的共产主义运动被彻底置于政府的严厉监管之下,《资本论》研究因大批共产党干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入狱而遭受重创。
(二)繁荣阶段(1945-1990年)
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另一个是苏东剧变开始的198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迅猛发展,其突出特征是形成了多个 《资本论》研究学派。各派学者围绕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把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不断推向高潮。而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受了巨大挑战,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短暂的低潮期,从繁荣走向成熟。下面首先梳理一下繁荣阶段日本 《资本论》研究的总体情况。
1.日本 《资本论》研究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田球一、西泽隆二等共产党干部出狱及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的恢复,讲座派学者再次活跃,为战后日本共产党的纲领制定发挥重要作用。战后劳农派则结成另一个新的政党——日本社会党,该党的行动纲领主要出自原劳农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手。另一方面,在战争期间遭受迫害的、以大学教师为主的学者,战争结束后很快在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中复职,重新回归 《资本论》研究。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及研究主体的回归使战争期间一度中断的 《资本论》研究再度活跃。《资本论》研究的相关著作开始增多,主要有 《栉田民藏全集》(1947-1949年)、久留间鲛造著 《马克思危机理论研究》(1949年)和宇野弘藏著 《资本论研究》(1949年)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对战后 《资本论》研究的复苏起到了引领作用。此外,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热潮,岩波书店、青木书店等都出版了 《资本论》日文版本,大月书店从1959年开始,历时32年完成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53卷)的出版工作。
2.日本 《资本论》研究热潮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是日本 《资本论》研究最辉煌的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空前的 《资本论》研究热潮,涌现出诸多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形成了诸多的 《资本论》研究学派,主要包括: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统学派、与主流相偏离的宇野学派、引入数量分析的数理学派和源于市民社会派的调节学派。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学派之间论战不休,形成百家争鸣之局面。以久留间鲛造、富塚良三等为代表的正统学派一方面肩负着批驳其它 “修正主义”学派、拥护马克思主义正统地位的使命,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经典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宇佐美藤次郎等编著的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共3卷,1966年)和富塚良三、服部文男、本间要一郎编辑的 《资本论体系》(全11卷,1984-2001年)。以宇野弘藏、山口重克等为代表的宇野学派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将基于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为原理论、阶段论和现状分析三个部分,形成了独特的三阶段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 《资本论》如何适用于当代这一主题。代表作有宇野弘藏编著的 《资本论研究》(共5册,1967-1968年)和大内秀明、樱井毅、山口重克编的 《资本论研究入门》(1976年)等。以置盐信雄、森岛通夫等为代表的数理学派把高等数学知识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搭建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沟通对话的桥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先河。主要成果有置盐信雄、鹤田满彦、米田康彦共著的 《经济学》(1988年)等。以平田清明、山田锐夫等为代表的市民社会派探索了市民社会的实现路径——当资本主义的 “私人所有”被否定后,应该建立一种以个体所有为基础的自由个人的联合体。他们通过区分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了市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剥削关系和阶级斗争,但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时代风向,引起了强烈反响,代表性成果有平田清明著的 《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1969年)。
第二,通过学术交锋使 《资本论》研究不断深化。数理学派的交锋战场主要在国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较量。例如,置盐定理因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 “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重要命题而遭到了包括罗默、杜梅尼尔等欧美经济学家的质疑,引发的国际辩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森岛通夫因20世纪70年代与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萨缪尔森之间就价值与价格的转换问题展开的国际论战而闻名于世。宇野学派、正统学派及市民社会学派的交锋战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国内,学者们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领域,论战的激烈程度堪比硝烟弥漫的战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全国掀起了空前的 《资本论》研究热潮,各派学者纷纷发表观点,不断提高日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水准,其成果之丰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屈指可数。
第三,通过 《资本论》研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方面表现在日本共产党的实力不断增强,深刻影响着日本的政治走向。日本共产党成立于1922年,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政党。它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为将日本建成独立、民主、和平的自由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共产党的绝大多数党员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专家。比如,日本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堺利彦是日本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参与翻译和发表了 《共产党宣言》(1904年)。另一位创始人山川均最早对 《资本论》作了日文介绍 (1907年)。曾担任日本共产党委员长的不破哲三被公认为日本著书最多的政治家,已经出版了140多部著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党建和 《资本论》研究的。他所著的 《马克思与 〈资本论〉》(共3卷)、《恩格斯与 〈资本论〉》(上、下)、《列宁与 〈资本论〉》(共7卷)成为了研究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系列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日本共产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建党之初即提出废除君主制、把土地分给农民的主张。同时,日本共产党还是反对财阀政治、反对军国主义和制止战争的重要力量。
《资本论》研究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及发展。战争刚结束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钢铁、煤炭等支柱性产业上的 “倾斜生产方式”,对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至关重要。1947年,自称共产主义者的都留重人就任经济安定本部综合调节委员会副委员长,为日本经济复兴做了大量工作,他还亲自执笔撰写了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 《经济实情报告》。此外,山田盛太郎、大内兵卫、小仓武一、近藤康男等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都曾是日本经济政策的有力参与者,他们试图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日本经济实践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适合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或者通过到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日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直接制定者,或者通过参与到政府主导的课题研究、政策咨询中去表达自己的主张、在大学讲坛上把自己的声音传递给下一代等方式成为政策的间接影响者。
另外,《资本论》的传播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广泛影响。在日本高校,各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中均设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被称为 “经济原论”,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河上肇、宇野弘藏等都曾在东京大学讲授过此课。在日本大学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中有经济学Ⅰ和经济学Ⅱ之分。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Ⅱ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学生可自主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授方式分为通识课和小组讨论课,一般以 《资本论》原著为依托进行原理解说或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高水平的学校教育使人才辈出,良好的学术环境让 《资本论》的研究得以传承。在高等教育体系之外,日本的普通市民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者。他们既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去指定地点定期听 《资本论》讲座,也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的教育节目学习 《资本论》。例如, “东京学习会议”是一家老牌的培训机构,1967年开设 《资本论》讲座至今从未间断,听讲人数累计超过8000人(7)东京学习会议主页,http://www.gakusyuukaigi.org。。这样的培训机构在日本数不胜数。各地开设的 《资本论》讲座是真正的群众舞台,它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学习 《资本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的底层生根发芽,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日本民众。
(三)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峻挑战,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一度陷入低谷。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即将终结,马克思的 《资本论》已经从 “经典”变成了 “古典”。很多大学不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学生不再阅读 《资本论》,相关专业教师被迫转岗。直到90年代中期,以伊藤诚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振作起来,他们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希望,1995年伊藤出版了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高度评价了中国取得的成就。此后,伊藤诚又整合各学派之力,携手编撰了 《如何看待现代资本主义》(1997年)一书。在伊藤的坚持下,大西广、北原勇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最终使日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摆脱了困境,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日趋成熟。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又迈上新台阶,主要特征是把 《资本论》研究与现代资本主义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现代经济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是 《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课题》。该丛书由SGCIME主编,御茶水书房出版社出版,共分2集9卷计10册。从内容上看,这套丛书充分反映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紧跟时代潮流、注重现实分析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资本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典著作。丛书以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核心,论及世界秩序和国民国家体系的各个方面,从企业制度到信息技术,从金融体系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包括了生态环境、社会福利、金融危机的发生及解决对策等诸多现实问题,大大增强了 《资本论》研究的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
近年来,资本主义制度问题频现,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资本主义世界的昏聩黑暗显露无遗,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关注、讨论 《资本论》的热潮。运用 《资本论》研究成果对现代资本制经济进行剖析及批判成为当前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要课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广泛应用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复兴等领域,通过与政府或财团的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相结合等方式推动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资本论》的研究成就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独具特色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本研究:对 《资本论》及其手稿等经典文献的收集、翻译及考证
首先,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收集走在世界前列。1919年,被称为 “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大本营或者社会主义运动的基地”(8)张忠任:《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86页。的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成立。其主要成员栉田民藏、久留间鲛造、细川嘉六等人先后远赴英、德等国收集资料,整理出版了日本典藏最原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料—— 《日本社会主义文献汇编》《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等书籍。目前日本所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珍贵原始资料,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苏联(9)谭晓军:《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根据松田博的调查,截至2004年末,日本国内的38所大学 (40个机构)和国立国会图书馆,共计收藏了50册原版 《资本论》文献,其中写有马克思亲笔献词的有4册,分别收藏在小樽商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关西大学和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另外,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还保留着马克思赠给恩格斯的,并留有马克思亲笔签名的 《福洛特先生》的首版。掌握并深入研究原始资料,不仅为日本学者从事原创性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打破了欧洲对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文献的垄断权,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宣传、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在东亚领先。《共产党宣言》日文第一版是1904年由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和堺利彦共同完成的,这比我国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本早了16年。高畠素之翻译的 《资本论》全译本日文版的出版时间是1920-1924年,比我国郭大力翻译的中文全译本早了近20年。苏联于1927-1935年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日本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其进行了翻译,并由改造社出版发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的日文翻译出版是在1927年,也是原文发表的同一年。此外,《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的日文翻译完成于1965年,而英译本出版于197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8-1969年,均晚于日文版。由此可见,日本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翻译不仅领先于东亚,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最后,日本对 《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的研究成绩显著。众所周知,《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是由恩格斯对1867-1882年马克思手稿整理、编撰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们肇始于马克思,完善于恩格斯,及至最终问世,几经编撰,因此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是否准确反映了马克思的原意,只有对 《资本论》手稿进行考证与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日本关于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佐藤金三郎和杉原四郎为首,后来又有大谷祯之介、大村泉等加入。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曾多次前往莫斯科和阿姆斯特丹,追寻马克思当年的足迹。1997年11月,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帮助下,日本MEGA 编辑委员会成立,组织推动 《资本论》手稿的整理、编撰工作。1997年底出版发行的 《资本论》第二、三卷中就包含了由日本学者编撰的新MEGA 中的内容。同时,译注中还收录了与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共同调查得到的草稿以及与恩格斯编撰的 《资本论》版本中数百个异同点。另外,大村泉的 《新MEGA 和资本论的成立》 (1998年)、早坂启造的 《资本论第二卷的成立和新MEGA》 (2004年)、大谷祯之介的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论》(2005年)等都是对 《资本论》手稿进行考证后形成的优秀成果。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异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国际赞誉,最终获得了MEGA2第Ⅱ部门 《资本论》及其手稿第12卷和第13卷的编辑权,打破了马克思手稿出版权长期被欧洲垄断的局面。
(二)理论创新:宇野经济学体系的构成及影响
马克思的 《资本论》及其手稿完成于19世纪60-70年代,在那之后资本主义取得了巨大发展,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新问题。对于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新特征,《资本论》中并未给出答案。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形势下,《资本论》如何适用于当代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宇野弘藏基于 《资本论》研究所构筑的经济学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宇野理论也保护了 《资本论》免受资本主义历史沿革的干扰,使《资本论》永葆生命力。
宇野经济学体系包括原理论、阶段论和现状分析论三个部分。为了构建原理论,宇野提出了“纯粹资本主义”的概念。宇野认为,《资本论》是将当时的英国作为纯粹的资本主义模型抽象出由资本家、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构成的经济理论。但是 《资本论》做得还不够彻底,需要进一步纯化,形成“经济原论”,通过流通、生产、分配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运行规律,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资本制经济社会,这就是宇野理论的基石——原理论。比原理论更具体的是阶段论。阶段论也叫“资本主义的世界史的发展阶段论”,宇野主张针对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找出引领其发展的典型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比如金融的、财政的、产业的政策进行研究,以找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阶段论无法解决世界上诸多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于是宇野提出了现状分析论,并把它作为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10)[日]宇野弘蔵:『経済学方法論』,東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版,第57页。。现状分析是指把过去和现在的经济体系看作是充满无限复杂的矛盾体,并具体分析现行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宇野经济学的三阶段论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它首先把资本主义社会放在一种抽象的模型中进行考察,得出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运行规律,然后再按照不同类型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剖析,最后在上述两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做现状分析。也就是说原理论是基准,阶段论是媒介,现状分析论是目的。
宇野构建的独特的经济学理论以其执教过的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和法政大学为中心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诸多优秀学者,在日本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宇野学派。宇野的继承者并未停留在对宇野理论的理解和认可上,而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宇野理论,推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宇野理论也遭到了正统学派和市民社会派的批判,各派学者之间展开大论战,使日本的《资本论》研究进入真正的繁荣期,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留下了诸多成果。
(三)方法论创新:数理学派打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定量实证分析的大门
虽然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运用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常用的定量方法进行经济分析,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化发展却一直比较缓慢,在马克思之后百余年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学的数理化进程遥遥领先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都没有形成。打破这个传统的封闭体系,把高等数学知识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是日本学者的首创。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柴田敬将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体系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1956年越村信三郎在其代表作 《再生产论》中运用数学方法论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为著名的是置盐信雄和森岛通夫,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定量分析使日本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
1961年置盐信雄在神户大学 《经济评论》 (英文版)上发表了 《技术变革与利润率》一文,把简单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转形分析领域,并运用迭代转形法的数理推导得出了后来被称为 “置盐定理”的结论。该定理认为,在实际工资率没有得到充分提高的前提下,资本家即便进行技术革新也不会降低一般利润率(11)[日]置盐信雄:《技术变革与利润率》,骆桢、李怡乐、孟捷译,载 《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这一结论与 《资本论》中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是相反的,因而遭受多方质疑,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引发的争议延续至今。
近年来,大西广成为日本数理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学说的前提下,立足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的关联,融合现代西方经济学效用 (利润)最大化原理,利用高等数理知识创立了 “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12)[日]大西広:『マルクス経済学』(第3版),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20年版,第155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总之,无论是柴田将一般均衡体系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是置盐运用数理知识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抑或是大西创立的 “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维护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日本数理学派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原有的封闭传统,从方法论创新的角度建立起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话交流的平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大门,为 《资本论》研究打开了想象空间。
(四)与时俱进:《资本论》是分析和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一把钥匙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及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了对这场世界性危机的探讨。正统派代表性人物井村喜代子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变质”和“金融变质”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危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美元泛滥,大量过剩美元资金为了 “血和肮脏的东西”奔走于世界各地,使投机性倾向出现于国际化金融交易中。加之金融创新工程开发出各种金融产品,为世界各地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挑战。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及汇率市场的波动加大了投机性,同时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基于技术改进、长期计划性投资的企业经营态度相对弱化,出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即出现了 “从实体经济中独立出来的投机性金融活动”的金融变质,其实质是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移。井村认为,资本主义的变质是引发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13)[日]井村喜代子: 『世界的金融危機の構図』,勁草書房2010 年版。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剖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参考第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山田锐夫(14)[日]山田鋭夫:『世界金融危機と資本主義の動態』,『エコノミクス』第16巻第4期。、佐伯启思(15)[日]佐伯啓思:『米国的資本主義が破綻する理由——新自由主義の考え方には 「社会」の存在が欠けている』,『エコノミスト』第86巻第49期。等学者也对这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
2016年宇野学派的继承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诚出版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现代世界》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宇野理论并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多重危机与混乱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自由主义并没有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人们所期待的高效合理的经济成长,相反贫富差距显著扩大、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不稳定、雇佣条件的恶化,教育、医疗、年金等负担加剧以及对老后生活的担忧、少子高龄化、自然环境的恶化等问题频出,市场竞争原理非但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使它们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问题暴露出新自由主义下资本主义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难以破解的困难。在对新自由主义下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过程中,伊藤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是 《资本论》的时代,把 《资本论》作为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发挥其在批判新自由主义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是现实世界发展的需要,其重要性不断增加。”(16)[日]伊藤誠:『マルクス経済学の方法と現代世界』,桜井書店2016年版,第200页。
庆应大学教授延近充运用三层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剖析。延近认为,马克思的 《资本论》是三层理论的基石,是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因为 《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构建了资本主义一般理论的框架。第二层是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延近认为,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由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转向了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即垄断资本主义,他从理论层面揭示了该时期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和资本的运行规律。第三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延近认为,资本主义在二战后演变为以国家常态化大规模介入经济生产活动为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呈现出与以往资本主义不同的特征: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被激化并演变为 “燎原”的危机;第二,各国政府为了实现高增长,频繁使用财政及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使市场规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追求可持续性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国家经常性介入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会发生相应变化,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17)[日]延近充:『21世紀のマルクス経済学』,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15年版,第8-11页。。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无论资本主义怎样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应抓住其基本特征,把握问题实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依然需要 《资本论》,因为它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没有马克思的 《资本论》,其他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日本《资本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前景展望
虽然日本是较早引进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国家,但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并非坦途,它经历了百余年漫长且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战期间,日本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白色恐怖的侵扰,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锒铛入狱,处于萌芽状态中的 《资本论》研究经受严峻考验。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里的一员,在意识形态的高压之下《资本论》研究艰难前行。在大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资本论》研究在经典文献收集翻译考证、理论及方法论创新、解读现代资本主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资本论》的传播也从政治、经济、教育及国民生活的多个层面影响着这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东方大国。即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曾一度影响了日本《资本论》的研究进程,但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弊端的显露,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再度活跃,人们试图从古老的 《资本论》中寻找解开困扰当今时代的密码。
尽管日本在 《资本论》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然出现了诸多问题,举一两例以期管中窥豹。在基于 《资本论》研究构建宇野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宇野弘藏主张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中的 “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和 “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内容,他认为经济学研究不应该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强调 “去意识形态”化,明确表明《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不应包含 “革命的必然性”的意识形态成分。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如果抛开这一点谈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那无异于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即便看似美观坚固,实则不堪一击。另外,数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森岛通夫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排斥、两者无法沟通交流的主要障碍。为了取得西方经济学的容纳认可,森岛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化的同时摒弃了劳动价值论。然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可以说 《资本论》这座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如果摒弃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当前,日本的 《资本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处在一个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境况之中,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右倾化发展致使以共产党为首的左翼力量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20世纪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 《资本论》研究中坚力量因年龄老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又没有新的研究力量加入,日本许多高校不得不停止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招生。尽管面临着一些困难,但相信日本的 《资本论》研究凭借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一定会奋勇前行,继续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