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根本经验
2022-02-05赵连君
赵连君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路程,总结百年历史至关重要。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650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决议》强调:“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得到实践验证;也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构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原则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遭遇挫折。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理论形态
理论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不是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马克思在阐明自己学说性质的时候说过:“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1]416恩格斯也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664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基本的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被毛泽东称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3]534这是党首次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自此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延展。
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中国还处于整个世界历史的一个特殊时代。毛泽东首先强调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3]666原因何在?他论述道:“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3]667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3]669。因此,革命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而这一双重任务表明,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3]668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3]668。新民主主义理论有力地批判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肃清了其错误理论影响,统一了党内关于革命性质的认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民主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社会状况和所处阶段,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时期本土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实理论形态。
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主义中国面临新的选择:过去的道路遭到了严重挫折,显然不能再走回头路,那么,中国社会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坚定的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要走这样的道路,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深刻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143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320 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等问题又做了创新性的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这些思想与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正是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建设实际相结合,才使得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境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进到新的世纪。
进入21 世纪,如何进一步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党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
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2020年底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有机统一;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实现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坚持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等等。这些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理论形态,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遵循和根本依据,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现实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胜利,昂首踏上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实践形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是理论形态的思想观念,而能够使我们获得现实成功,必然要求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想,只有转化为道路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实践自觉。”[6]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形态,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经历了500 多年的历史。这500 多年,我们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以来,无数先贤志士不懈探索,尝试了各种运动、变法、革命,然而均以失败告终;各种主义和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轮番登场,最后也都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毛泽东在阐述新中国的国体时说:“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7]147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仁人志士“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但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9],是中国共产党总结100年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取得的宝贵成果。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具体化,可以划分为探索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四个阶段。
笔者认为,可以把党成立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时期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理由如下: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经验,举行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城市起义,最终结果均未获得完全成功。这是一条血淋淋的教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剩余部队走上井冈山,从点到块到面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28年的顽强奋斗,最后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这说明,即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道路了。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的创新性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概念而已。
探索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等缺乏正确认识,由于存在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躁心理,产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各领域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业建设、交通运输业、农田水利建设、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此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此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0]
开创阶段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这一时期。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凝聚了共识,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一时期,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制定了“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理论和实践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突破和伟大成就。
发展阶段是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曲折、低谷的情形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10];进入21 世纪,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这一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时代与未来相统一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1]23“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9]
上述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0年来,党不仅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进一步把这一理论成果不断地转化为自觉的社会实践,成功开创并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统一。百年党史,就是不断探索、开创、坚持并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前提
科学正确理论的形成及其成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历史经验而言,建党初期的教条主义及其指导的第一次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百年政党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胜利和挫折总结反思的前提下形成的宝贵经验。这一宝贵经验必然包含着方法论自觉,科学方法是正确理论形成的前提,没有科学方法的运用,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探索其形成的根据,提炼出具有指导性、普遍性价值的方法,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实现的?这个科学方法论前提究竟是什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语义学分析,其中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包含相互结合的两个坚持: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坚持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坚持中国化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中华民族自己的理论体系。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遵循一般原则;坚持中国化,就是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别原则。党百年历史的实践表明,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就是把握两个大局:一是把握国内大局;二是把握国际大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重要成果,而新民主主义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么,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他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主革命必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阶段。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这一阶段共产党则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要担负起革命的重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而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运用了科学方法形成的正确理论,这一科学方法便是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方法。毛泽东提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3]664,665正是在对这一中国实际、中国国情清晰论述的前提下,毛泽东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阐明了中国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是毛泽东把握国内大局的方法。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着重论述了国际大局。他提出:“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3]667这个变化就是“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3]666。“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3]667“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3]667这是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国际大局。正是把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两个大局结合起来论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同样蕴含着把握两个大局的科学方法,其形成过程深刻揭示了把握两个大局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纵观邓小平的讲话、谈话、报告等,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5]156未来实现小康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5]210。“两个条件”即两个大局,就是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相互关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正是源于对两个大局的准确把握,邓小平提出:“十二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形势更加稳定,可以一心一意搞建设了。”[5]9
两个大局思想方法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在谈到如何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江泽民指出:全党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调查研究,形成共识,作出回答”。[13]129在谈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时,江泽民强调:“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13]27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国内外形势”两个大局思想方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4]622他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做好经济工作。[14]574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主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4]245。两个大局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两个大局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新的时代,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脉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实际,纯熟运用两个大局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分析我国发展的背景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5]2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面对”:“面对世界经济恢复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3]2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讲到“两个大局”思想: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2020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上、2020年8月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和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2020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两个大局”,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正是基于对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党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在新发展阶段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以上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了科学方法论面对中国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出发,也从世界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作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地、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方法论,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2]的新征程上必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