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执行力提升之困及疏解之策
2022-02-05王义娜
○王义娜
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执行到位就能够事半功倍,执行不力则会事倍功半。大到国家、政党,小到企业、个人,任何成功都离不开高效有力的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决策再好、思路再好、制度再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执行力指的是执行者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战略和规划转化成为理想成果的行为,它包含执行的意愿、执行的技能与方法、执行的程度和效果。
一、干部队伍执行力提升的“梗阻”现象
(一)“不推不动,推而不动”式消极执行
消极执行主要体现为:一是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对上级要求被动应付,推一推就动一动,甚至推了也不动。参与团队配合时左推右挡,找各种理由推脱,要么不参与,要么不负责,要么出勤不出力,乐意时就动一动,不乐意时就不动,常常把问题由小拖大、把矛盾由简单拖复杂。二是对发展机遇认识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该抢的项目抢不到,该争的资金争不来,该建的工程建不起。三是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缺乏化解矛盾的底气,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怕惹事、怕担责,明哲保身,不碰棘手问题,遇事犹豫观望,最终错失发展良机。
(二)“得过且过,蜻蜓点水”式应付执行
应付执行主要体现为:一是对组织的决定或布置的工作不认真贯彻执行,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随便应付走过场,不追求工作实效。二是常常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热衷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三是执行工作有始无终,开始三分钟热,工作安排后虎头蛇尾,摆开的架式很大,收到的实效很差。四是贯彻上级精神和工作要求时“跑冒滴漏”严重,层层简化、淡化,导致上级精神进不了村、入不了户、到不了人。
(三)“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式机械执行
机械执行主要体现为:一是执行上级要求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懂理论联系实际,更不求思想解放、开拓创新,落实工作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创造性。二是对工作不用心,凡事依赖前人经验,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或者人云亦云。三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不主动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对新生事物把握不准、研判不够,破解难题和推动工作的意愿不强、方法不多、能力不足,导致工作在一片落实声中落了空。
(四)“断章取义,拈轻怕重”式选择执行
选择执行主要体现为:一是在理解政策时“断章取义”,对上级要求选择性执行。尤其是对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事关全局性的工作,少数干部在把握政策时学习不透彻、不扎实,没能全面领会顶层设计的战略要义,导致一些政策很难在基层生根发芽,出现诸多“跑偏”现象。二是在执行政策中“断章取义”,对上级要求选择性执行。少数干部在落实上级要求时有利则干、无利则推,甚至开口讲价钱、伸手要利益,稍有不满意就撂挑子,导致中央的好政策好举措在基层走样、变形。三是求稳怕乱、拈轻怕重,遇到矛盾绕着走,致使一些困扰改革发展的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五)“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式拒不执行
拒不执行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三令五申的事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二是对下达的任务或者交办的工作当面答应得很痛快,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当面说“好”、背后“放炮”。三是对明令禁止的事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偷换概念寻求变通。四是用条条框框作挡箭牌,将急难险重之事拖着不办、顶着不办。
二、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的疏解之策
(一)从“要我执行”到“我要执行”解决执行理念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意志和主张的执行者,其执行力高低直接影响党的事业的生机活力。解决好执行理念问题,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广大干部也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让“执行”观念深入脑海,成为一种工作态度。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解决执行理念问题要坚持实干作风,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出成效。广大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营造“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执行力不仅强调执行意愿,更强调创造性执行,强调“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执行理念。各级干部都要敢于在工作的理念、思路、措施上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坚持先试不争论、先干不议论,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结论。
三要树立效率观念。当前世界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广大干部应树立“立即反应,马上就办”的执行理念。尤其要强化效率观念,干事要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同时,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实践结果检验执行成效。
四要勇于攻坚克难。当下的党员干部处在一个机遇无处不在、挑战无时不有的时代,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执行往往是与困难作斗争。广大干部要善于正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勇于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在攻坚克难中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
(二)从“我要执行”到“我会执行”解决执行能力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与素质是“执行”的前提,也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必备要素,是执行力提升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锤炼“八大本领”、提高“七种能力”。解决执行能力问题就要围绕上述要求,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等能力。
一要适应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复杂多变,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就要顺应发展新形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坚定决心,集中精神,认真谋事,主动干事,干出成效。
二要顺应办好民生实事的新期盼。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是如何增加收入、维护利益,以及看病贵看病难、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广大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成为关心群众冷暖疾苦、为群众办实事的热心人,从“群众想什么”入手,实实在在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要化解关乎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当前许多地区正处于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经济纠纷、利益矛盾呈现新特点。部分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是推诿扯皮、或是拖着不办,结果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难,甚至积累矛盾导致上访。因此,各级干部要切实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通过法律、政策、人情等各种方法来化解矛盾。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关系群众的急事、难事,要果断决策、尽快落实。
(三)从“我会执行”到“高效执行”解决执行方法问题
好的初衷未必一定就能带来好的结果。执行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工作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好的执行方法强调突破思维定势,摆脱传统经验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注重工作中的执行方法和策略,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让“高效执行”成为自觉行动。
一要准确把握要求。高效执行的前提是对政策或决策有清晰认知,只有准确领会政策或决策的思想实质,才能完整、准确地去执行,获得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形似而神离,甚至可能南辕北辙。高效执行还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具体情况有足够的了解,要对自己的执行角色、执行职能和执行地位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
医院单纯追求费用控制,降低成本,会导致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削弱临床医疗效果,易造成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不利于医院管理部门对医生的医疗活动的监管,不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针对这种情况,要将成本控制的内涵,延伸、扩展到医院的管理之中,让成本控制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应用和发展,完善预算执行和成本核算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
二要坚持关注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一次“作于细”都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前提。广大干部要将“作于细”落实于执行工作当中,在工作之初就积极部署安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将矛盾与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以认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从身边细微小事着手,完成每一项任务,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执行经验,注重方式方法,提升执行艺术。
三要懂得科学授权。科学授权有益于高效执行。一方面,科学授权能让领导干部从细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和时间考虑战略方向问题,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执行力;另一方面,科学授权也为下属快速成长创造了机会,有助于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下属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四要注重依靠团队。执行力提升不仅在于领导干部个人,也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这就体现在带队伍、搭平台、创氛围等一系列工作上。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依靠团队、与团队同频共振,才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塑造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团队战斗力与执行力。
(四)从“不愿执行”到“必须执行”解决执行制度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创新,强调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激励干部,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必须执行”中得到及时有效贯彻落实。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责任机制。要将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分解,理清各部门、各执行者之间权责利关系。对上级决策和工作部署要明确各自具体的目标任务,定职责、定时限、定实效,责任落实“全覆盖”,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扎实扣紧责任链条,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用“强硬”制度和监督促进责任“归位”。
二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要以发展论英雄、以政绩论英雄、以实干论英雄。对干部在复杂环境中、艰苦岗位上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综合考评,把执行力强弱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奖励惩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对真抓实干、能干善干的干部要在政治上予以重用、经济上予以奖励、精神上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政策执行中得到好处,在实干中得到实惠,从而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要健全完善监督和赏罚机制。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有利于干部在工作中带头承担责任、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执行到位。健全完善监督机制要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发挥群众、舆论、法律、人大、政协等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监督问责,把问责贯穿工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同时,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坚持赏罚分明,既严格实施问责,又坚决兑现奖励,努力营造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从“必须执行”到“执行自觉”解决执行文化问题
制度管人,文化育人。提升干部执行力既要有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予以规范和保障,但更应该注重“人的内心对执行的理解”,即“以文化人”支撑“自觉执行”“习惯执行”。对广大干部而言,解决执行文化问题就是要在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克服敷衍、懈怠,自觉主动地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这种执行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要强化教育引导,将“执行认同”融入文化。执行文化强调执行者对文化的认同。领导干部执行认同不仅靠其自发生成,更要靠创造性地教化和培育,即“化人”。解决执行文化问题要与领导干部日常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聚焦平凡岗位上攻坚克难走在前的先进事迹,强化常态化教育示范引导,将“执行认同”融入文化,逐步形成“接受不讲条件,执行不找借口”的执行氛围与“重在执行,赢在执行”的执行认同文化。
二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将“执行作风”融入文化。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官场文化中,既有一些积极因素需要在今天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光大,但也有许多消极因素需要彻底抛弃,干部队伍中的官本位思想就是需要抛弃的文化糟粕。执行文化中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错不改、懒政怠政、官僚主义等方面作风问题都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破除官本位思想关键是要将“执行作风”融入文化,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定位,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夯实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一线、积极主动、热情用心的“执行作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三要强化改革创新,将“执行信仰”融入文化。执行信仰是执行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信仰能够帮助广大干部克服执行困难、避免迷失方向。传统的执行文化通常强调“要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的思维逻辑,更多地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忽视个体需求,久而久之难免会动摇部分干部的执行信仰。因此,解决执行文化需要花大力气在坚定广大干部的信仰上下功夫。这就需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调试、改革、创新执行文化,将干部的需求、利益、感受融入执行文化,强化对“勇担当、善执行”干部的鼓励与认可,营造“实干者得实惠”的干事创业氛围,从而坚定广大干部的执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