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2-04王艳丽
韩 静 樊 亚 王 辉 王艳丽
(1.安顺学院数理学院;2.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为了进一步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亿万中小学生额外的课外学业负担,并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1],明确规定减轻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让他们在学校完成作业,同时减少对他们课外的辅导,给中小学生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主要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政策的实施,同样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加之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普职分流”政策的推行,有机会升入高中并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也是越来越强。相比较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高强度和密集化的课外作业训练,及校外培训措施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机械性重复记忆来进行,最终把他们几乎训练成了主要靠机械性重复和记忆“考试机器”,导致他们在进入后真正对于知识追本溯源的融会贯通理解和创新性、自主性的实践应用的能力普遍偏弱,而这种创新自主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正是莘莘学子综合素质能力的真正体现。所以,通过“双减”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中学阶段仅仅是通过机械性重复和记忆来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二是“双减”政策的实施把大量的课外时间真正还给中小学生,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充裕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涉猎和探索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内外知识内容,不断接触和探索新知识培养起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明确自身的兴趣点所在以及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在有利于大大拓宽他们的课外知识视野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自身兴趣所在的知识体系架构,培养起他们对今后人生规划的方向感和使命责任感。同时,这将大大有利于那些具备较好自主创新学习的学生不断养成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断涵养他们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素质内涵。
与此同时,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据逐年攀升的现实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对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未来前景的影响日益重要,由图1[2]可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在2019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数为3032万人,而2020年就超过3285万人,足以看出高等教育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因此,在通过“双减”政策实施的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数也将逐步作为高等教育环节的主流趋势,对于这些经历了“双减”政策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无论是从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本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知识结构掌握的能力来看,以往的陈旧落后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等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渴望进一步增强,只有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图1 近2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
二、“双减”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的
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教师,更要大力推行强化课堂效率和教学改革为抓手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掘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发创造。显而易见,往往只局限在本学科领域范围内“填鸭式”照本宣科念书本和PPT、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60分万岁”等教学模式甚至课后继续布置大量习题作业,因循守旧地继续大搞题海战术等等,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而,我们当以“双减”政策实施的文件中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论述为根本,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学者提出,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必须打破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有效建立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3]
而高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所以,高校的教育应紧跟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当下“双减”政策已经在中小学实施,那么相应的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势必更上一个台阶。不断提升作为中小学教师源头的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学者提出,在当前短期内难于解决能真正实施并发挥好“双减”作用的专业能力及创新精神都强的师资队伍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从发掘现有资源的方法入手,利用高校资源,构建大中小学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其成员由高校专业教师、高校师范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4]并通过这样“教育—实践共同体”构建形成性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以形成性评价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系统中,老师作为教育界最活跃的生产力,只有尽可能地提升教师的质量,教师学富五车、教学技术精湛,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吸收到更好的知识营养,继而茁壮成才。这样教师知识渊博,学生学业丰富,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也爱戴老师,教与学的关系的高质量关系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人才。
大学教育只有教育发展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后备力量。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也即将迎来以“双减”政策为教育背景的生源。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做到“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只有提前做好为适应新时代“双减”政策实施的教育发展要求而改革的准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教育策略,才能顺应教育实践要求,达到育人成才的根本目标和真正目的。
(二)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如有人说,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层面的减负必须要抓住课堂,而实现的唯一途径便是增效。[5]针对“双减”政策中的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大学教学改革同样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要特别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创新而言,也正如17世纪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有句名言道“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现实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中,也应当没有两位教师对每一课堂教学的驾驭安排与获得效果会是完全一样。
然而,教学设计的创新与课堂教学规律的根本思路,却也是有着共通之处的。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曾经,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讲,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是感知觉信息处理和认知思维的基础。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青少年的一般的注意力也不过50分钟左右,所以课堂时间设定为45分钟。但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试验已经在美国进行过,研究结果证实,成年人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比如说找字母、打地鼠等,只能维持20分钟不出错,然后就会出现错误。所以长时间的工作效率是不会有多高的。因此,课堂45分钟全部用于教师讲授,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效果未必更好,有的反而导致枯燥的课堂。因此,只有创新管理好课堂教师实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6],才能精准把握课堂效果。另外,教材的选用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申爱红博士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提质与创新》文章中提出通过优化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7]。
(三)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双减”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特定话题或内容的提出者及旁观者,可以以学生为主体,由他们自行组织和发挥,进行相关知识范畴的讲解、传递和交流、辩论等等,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以及“举一反三”的反思和创新能力,由他们自行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扩展、案例分析。当然,教师也必须在极为关键的知识点和过程阶段当中给予点拨指导,使学生们的学习交流等内容不至于形成与课堂内容及相关知识点完全不相干的天马行空,最终不知所云且不知所踪。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和拓展下,才能通过教学相长的翻转课堂模式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如图2,若将整个课堂比喻成一个圆盘,图一中讲授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不免让师生疲劳;而加入讨论及其他教学环节有机地划分圆盘,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助于让学生放松愉悦,并且提高教学质量。明显第二个图更加符合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它代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第一张图片只是代表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没有体现创新思维和课堂的活跃!
图2 教学课堂分配对比
三、“双减”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思路的实现路径
(一)切实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也是主业主责。对教师个人而言,师德修养始终第一位的因素,并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地位作用。师德修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和落实绝大部分是通过教学活动表达和传递,无论什么专业和课程,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站上讲台,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活动,就能最为直接体现出是否是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尤其是面对当前正处于人生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大学生,很可能一个教师一句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学生整个的价值观取向和整个人生的航向。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朝乾夕惕、慎终如始,不断提高和强化自身师德修养。反之,如果作为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信口开河,甚至背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要求,肯定作为教师先决条件的师德是不合格的,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在强调教师师德修养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认认真真备好课程、落实好课程基本内容讲授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同时持续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教材,围绕学生,围绕培养目标导向做深入思考。只有努力学习和提高,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时间观念,才能掌握学习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树立风险意识,抓住一切机遇,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达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断加强提高,坚持做到“以本为本”,树立“四个回归”理念。
(二)着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2018年9月第34个教师节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总书记这里强调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要求教学与科研及实践并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往往片面地认为,科研仅与研究生教育有关,而与对大学本科生的教育关系不大,或者说不是直接关系。甚至有人在研究报告中以一些教授不愿为本科生上课为由,证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不大,首先就是将两者对立起来看待。但事实上,在当代任何一所被称之为的大学,是面临着如今慕课已较为深入,以及网络信息化教学大为普及的大学,而仅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纯课堂教学的大学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与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需要。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仍然固限于在课堂上单纯传授或者传播知识显然已经落伍了。因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于以往单纯知识传承的年代,它是一个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与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媒体信息极速传播于高等教育的高要求的新时代。如果还是单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无异于照本宣科,因为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基础课堂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图书馆以及各种书本上找到来源。可以说,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的年代,就像陈年的夏风一样,它吹过了,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
在“双减”政策不断大力实施和深入推进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下,高校教师要更加注重向45分钟的课堂时间要质量、抓效率,就需要把大量丰富的知识信息通过自身深入研究进行压缩,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学生讲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离开了教师自身高水平的大量科研成果积累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同时做好科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同时也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非常互补的这个事情,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有感觉,常常很多好的科学研究想法尤其是教育改革思路来自于课堂教学,就像在疲惫于迷雾时豁然开朗的灵感一样,发生于准备过程、或者讲述过程,亦或是师生互动过程。反之,对于教学也一定需要一线的研究经验。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的知道课本上的信息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会向何处去,有什么隐藏的缺陷;才能将书本内容转化为教材,转化为课堂知识,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毕竟,高等教育面向的是学习和研究能力高速发展的青年群体,他们意气风发,是国家的未来。大学课堂不是简简单单的传递知识而已,它要传授的应该是方法论、价值观,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
再则,从图3[2]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对高校的科研支持力度也在逐年提升,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奋力研究前沿科技水平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自己的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好教学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图3 近5年我国科研投入情况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人们经常说一句古代经典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所有人而言,制定好合理的人生规划是非常必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着不断攀升的空前巨大就业压力,更是需要提早制定人生规划目标,确定下自身努力奋斗的道路和方向。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还时刻面临着要始终紧跟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重要职责任务,要教好学生明确理想目标和实践方法与途径,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既要紧密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充分考量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发展的各项条件和因素,正确树立价值观、知识观,切实制定可持续规划职业发展目标规划。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要把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当下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好每一个目标实现的时间表、任务图和路线途经,确保每一时间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且这些目标任务是明确具体的,并能支撑起长远完整的整体目标,是可操作可落实,就这样脚踏实地毫不停歇地努力实现,最终也就实现了职业规划的整体目标。
面对当前日益攀升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超前谋划,提前做好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疏导学生心理,一方面持续不断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可能面临的挫折和失败时产生的不健康心理,提前进行干预和教育引导,让他们正确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努力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的精神,切实树立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风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青年寄予的厚望,明确自身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牢记嘱托,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科技发明和进步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整个世界被网络连接为“地球村”,各种讯息和知识的传播处于“大爆炸”,学生们对于知识获取来源呈现丰富多元和及时便捷的境况,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和宽广甚至远超我们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当中,通过“双减”政策措施的推行,使学生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这为我们在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场域,拓宽了更新更广的思路。
与此同时,时代进步的迁移变化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学生们的见多识广远远超过教师是正常而普遍的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路的活泛也不是教师能随便驾驭管理的,这就要求教师们研究课堂中如何“教”与“学”。高校教师应该清醒认识并大方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长足之处,与学生真诚相待,平等相处,当然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要通过教学改革活动中对于学生们的学识认知一些关键紧要处予以点拨指导,尤其是通过教师自身立德树人的言传身教在学生们的人生道路上当好他们的引路人,不至于使他们误入歧途、挟技自重,这正是作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真谛所在,也是体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教学改革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