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多维音乐课堂,促进单元深度学习
——以“行进之歌”教学为例

2022-02-04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进行曲律动素养

张 研

我国基础教育已步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教育教学不止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重心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对音乐课的教学形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理念站在长远、终身、面向未来的视角,倡导大单元整体设计。那么,如何使音乐核心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落地生根,相信是很多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一书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①如何能让“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大单元教学中发生呢?带着诸多疑问与思考,笔者以“行进之歌”大单元教学为例,尝试构建多维音乐课堂。

多维音乐课堂集多维教学内容、多维教学内涵、多维教学手段和多维评价方式为一体。它在对大单元教学的定义、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核心知识,理解音乐学习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最终建构起学生的音乐思维。

一、从课内到课外——多维的教学内容

现行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单元结构大都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如“人音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行进之歌”以音乐体裁为线索,第二单元“影视金曲”以音乐类型为线索,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以音乐风格为线索,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还在根据教材内容,以“一课一曲”的形式推进教学,即停留在“教作品”阶段,没有形成围绕大单元主线或核心内容的教学意识,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和探究,因此无法很好地践行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以音乐体裁为线索,学习主题为“进行曲”,那么在确定多维的教学内容时,就需要关注进行曲的本质属性,才能检索出与之相应并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清楚地了解进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脱胎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经历了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锤炼与创新,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不同时期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进行曲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认识并理解这一音乐体裁的难度。该单元编排有《一二三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五首作品,虽能帮助学生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却还不足以涵盖古今中外各类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因此,在多维课堂构建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针对性地对原有教材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和延展,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到微观的作品教学进行理性规划,目的是让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有序形成。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基于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或一首作品,而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作品入手,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地向学生介绍更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用途和不同版本的进行曲,将知识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真正地让学生紧密围绕进行曲的风格特点进行深度学习。(见图1)

图1

多维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进行曲的风格。学生在耳熟能详的《运动员进行曲》中思考“典礼进行曲”的特点;在慷慨激昂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中感知“军队进行曲”的社会作用;在被誉为英国第二国歌的《威风堂堂进行曲》中探究如何欣赏“标题音乐”和“音乐会进行曲”……每首作品都可以采用片段聆听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游刃有余地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既能够大幅度扩充教学容量,又避免了传统欣赏教学中空洞的说教,以“进行曲的分类”为线索层层递进,使学生对不同类型进行曲的特点了然于心。良好的教学效果,表明对课堂内容的多维度充实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对音乐风格特点多样性的理解,真正促进大单元的深度学习。

二、从音乐到文化——多维的教学内涵

多维的教学内涵是指音乐作品背后的人文属性在课堂上的综合体现,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等多个维度。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会关注音乐本体,而很少深入文化理解这一维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被不断丰富,与传统意义的单元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其内涵已延伸到情境、文化、任务等诸多方面。从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角度来看,初中生对于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理解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学好音乐不能脱离对文化的理解,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审美过程就是文化阐释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师应以扎实的审美感知素养和多维的文化理解素养去拓展教学内涵,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大单元教学中,笔者对“进行曲”概念的呈现,对《拉德茨基进行曲》创作背景的解读,均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切入,通过阐释文化与音乐的关联,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我们常说要“跳出学科看学科”,对此,笔者设计了“进行曲从何起源?”一问,结合英汉词典中对于单词“march”(行军)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进行曲起源于军队的认识。如此与其相关文化的巧妙结合,能够让音乐知识学习伴随文化线索如剥春笋般层层深入,既会节省教师讲授的时间,又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空间,进而才能真正理解音乐。

针对《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一作品,笔者还围绕作品的文化和创作背景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将疑惑集中在对“标题音乐”的解读上,并将音乐作品的剖析与文化理解的渗透无痕交融。与此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文化理解都是为深化乐曲赏析服务的,进而使之对乐曲的学习也随着文化理解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深刻。

三、从感性到理性——多维的欣赏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能够在音乐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动态形式美的。律动和图形谱作为感知音乐形式美的有效手段,成为近年来音乐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会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有反应,会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设计的动作和图谱参与音乐……这些都属于感性层面的欣赏。而音乐教育的作用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由感官体验逐渐向理性欣赏过渡。对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知识储备情况,思考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感性的欣赏方式,让体验活动最终成为学生理性思考、分析的依据,从而构建真正的音乐学习经验,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一)有效律动的设计

律动设计不单是追求形式上的参与,而是让学生基于知识点参与体验活动,即根据不同学情,按“感性体验——形象律动——理性总结”的螺旋式上升形式推进。引导学生在音乐语境中深入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图2 中的律动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要素,通过相同的动作感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乐句和主题,通过不同的动作有效区分不同音乐主题所带来的形式美,这样能够为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做好铺垫,也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做好准备。

图2

(二)理性课堂的初建

学习应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③从年龄层次分析,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因此笔者并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只是把教学内容“搬运”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运用开放式提问、自主分析、探究发现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拉德茨基进行曲》曲式结构的自主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把握乐曲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作品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形式。可见,曲式结构的学习正是学生通过律动建立起来的内在听觉的外化形式,也体现了大单元理念下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再由经验引入理性分析与思考,最后使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发生变化。

(三)多维律动的分层实施

初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多维律动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对此,笔者在“行进之歌”单元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按照能力层次高低分为A 级和B 级)设计了有梯度的教学活动。

能力层次A 级:能在图形谱(如图2)的引导下,跟随音乐进行拍手、跺脚、画圈等律动,建立节奏感、音高(音程)感、音色感,探索律动与音乐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层次B 级:能在音乐要素基本能力建立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这种能力的感知范围,引导学生分辨并记忆音乐作品中的不同主题形象,建立音乐结构感知能力,为之后其他曲式结构的学习积累经验。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迁移,就人的音乐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来说,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律动中的每个环节,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音乐学习思维,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并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做好铺垫,为大单元深度学习的延续性做好准备。

四、从单一到持续——多维的评价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能力的预估和评价。有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让初中生大呼“幼稚”,评价方式亦大打折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过去和现在我都相信有效评价对于教育是最有力的手段”。其中的“有效评价”是指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不能像传统课堂模式般单一地存在于课堂教学最后的环节,而应改为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即用多维度的细则来进行评价。多维音乐课堂构建下的教学评价,不仅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课堂环节,更应是一种检验教学是否有效并促进深度学习的手段。持续且有效的多维评价体系,需要教师建立好音乐核心素养与教学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使音乐核心素养具体化,做到可呈现、可评价、可反馈,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并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新能力。④

对此,笔者在进行“行进之歌”单元设计之初便从评价开始逆向思考,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及时评价,并根据不同学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

评价标准评价方向 评级★★★ ★★★音乐要素 能简单地听辨音乐要素并判断其作用和变化能较熟练地感知、辨别音乐要素并理解其表现作用对音乐要素做出准确的听辨和反应并描述其特点和作用作品名字律动体验 零散、无规律地参与律动 能够跟随音乐进行律动模仿 能够根据音乐自主编创律动音乐文化 能够对音乐相关文化感兴趣 能够主动探究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能简单分析社会生活及文化对音乐体裁的影响情感态度 增进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欣赏感受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够提高音乐评价欣赏的能力

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在每个课堂环节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同时做到循循善诱。比如在《威风堂堂进行曲》的赏析过程中,从学生是否掌握如何赏析标题音乐的评价,到在赏析《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过程中,用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并将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体现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聚焦。此外,笔者强调多维评价体系的形式多样化,比如以等级量表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呈现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从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维的评价是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关键,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只有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深入体验音乐、深度理解音乐。

结 语

综上,指向核心素养的多维课堂是基于课程标准和现有教材基础上的合理重构,是一个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于一体的课堂模式。当然,如何构建多维音乐课堂是需要长期思考和深入实践的问题,不能局限于一节课,而是应当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教师注意作品本身的特点、音乐要素之间的联系、单元板块之间的呼应、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生成、音乐审美情感的陶冶,等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育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科书与方法。教师的课堂构建意识决定了课堂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多维音乐课堂构建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视野有广阔的宽度,知识含量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活动和学情有适宜的匹配度,教学评价有持续效度。教师在从课程执行者到课堂构建者的转变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对教学内容、内涵、手段、评价进行多维的拓展和延伸,打造核心素养下的多维音乐课堂,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的音乐课成为“幸福的风向标”。

注 释

① 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32 页。

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9 页。

③ 〔美〕理查德·E.梅耶著,盛群力、丁旭、钟丽佳译《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年版,第14 页。

④ 同注①,第40 页。

猜你喜欢

进行曲律动素养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