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提琴曲的“重生”
2022-02-04张靖腾
文|张靖腾
迎着午后的阳光,我望着手边打印出来的乐谱,内心泛起一丝激动——这是一首用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乐谱,它记录的旋律本已被世人遗忘,却在我的努力下,重获“新生”。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对小提琴艺术有所了解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是横跨十九、二十两个世纪的小提琴大师,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色醇厚华美,节奏生动而潇洒。他对小提琴艺术多有创新,首创了连续揉弦等表现手法。他是世纪之交浪漫主义小提琴表演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将小提琴这门艺术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克莱斯勒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小提琴独奏曲为主,总共创作和改编了一百五十多首小提琴作品,其中有二三十首是职业演奏家和提琴专业学生必学必演(录制)的,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小品类乐曲,大多数带有十九世纪特有的沙龙风味,旋律优美动听,通俗易懂,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如《爱之欢乐》《爱之忧伤》《美丽的罗斯玛林》《维也纳随想曲》《子夜钟声》《中国花鼓》等。这些作品不但作者本人在世时曾多次演出和录制成唱片,也成为后世很多优秀小提琴家非常喜爱的音乐会演出和录音曲目。
相比上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克莱斯勒在20世纪初的头二十年(集中在1904—1922年)改编并录制的一批作品就不太为人所知,其中一些是当时二三流作曲家写的音乐“甜品”,部分还是当时大众熟知的流行歌调。这些本来不太起眼的乐曲经由克莱斯勒的妙笔生花地改编,再以其独一无二的浪漫琴音予以演绎,倒也颇有几分魅力。但由于此类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不高,加上当时极为粗糙的录音技术,大多不被人注意。事实上,为克莱斯勒录制了最多数量唱片的RCA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反复再版的几张专辑里也不包括这批作品。只是在发行纪念性的全集录音(11CD)时把它们收入了前五张唱片里。
今年春节放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仔细重听了一遍这套纪念全集,包括以前忽略的那些早期改编曲。我被当中一首名为《歌曲-沉思》(原文为“Chanson-Meditation”)的曲子吸引住了。这首乐曲总体上不脱离克莱斯勒大多数作品所带有的私密的沙龙风味,并散发出属于十九世纪的芬芳的怀旧气息,独奏声部的旋律尤其绮丽缠绵。听着这温暖亲切的音调,就像观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心里掠过一丝“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从创作手法上分析此曲并不复杂,其音乐内涵却比大多数同期的肤浅艳俗之作明显高出一筹。不过克莱斯勒改编的曲子数量繁多,一首冷僻的作品通常不会令我过分关注。可不知怎么回事,自从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以后,它的旋律片段就不时在我脑海里回荡,吸引我不断地反复播放并沉醉其中。
克莱斯勒分别在1910年、1911年和1912年三次录制了这首曲子。据唱片说明书所标注,第一次演奏使用的是完全由原作者罗林斯·伦德斯·科特奈特(Rawlins Lowndes Cottenet, 1866—1951)创作的版本,后两次录制演奏的才是由克莱斯勒改编的版本。改编版和原作的差别主要是前者的开头多了一段简短的序奏,后两次演奏的音乐面貌基本相同,但在伴奏部分的和声与织体上仍有几处极细微的差异。总体而言,以第三次录音呈现出的音乐文本最为妥帖,录制转制的效果也最好。
至于原曲作者,自信对于古典音乐作曲家所知甚多的我也对其完全陌生。《牛津音乐辞典》中也没有收入关于他的条目。在网上倒是找出了有关此人生平的几段资料,称他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的一位社会名流,身兼大都会歌剧院董事会成员、作曲家、花店老板等多个身份。同时他还有一位慷慨的艺术赞助人,与当时的很多杰出音乐家都有良好的私交。简介没有提到其音乐创作的信息,在网上输入作品名称也没有找到任何背景资料。在国内外各大网络音乐平台上搜索这首曲子,也没有任何影像资料流传,录音也仅有克莱斯勒自己演奏的那三个版本。这令我有些惊讶,难道自打这首曲子问世以来,就只有克莱斯勒演奏并录制过唱片吗?
事情本应到此为止,但那时我内心已被某种莫名的、对这首作品的热情所占据,甚至渐渐产生了想要亲自演奏它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可实现这个愿望的前提是要有一份完整的乐谱呀!尝试了多个渠道均无果后,我决定用自己的听力对克莱斯勒的演奏录音进行谱面记录(即所谓的“扒谱”)。我当然知道这样做难度极大,但既然下了决心,就要马上行动。经过一番考虑后,我选定1912年的录音作为蓝本进行记录,对着这段充满背景噪音的原始录音,一句一句反复聆听并在空白五线谱上予以记录。那几天简直就像是多年前学院生涯时我在视唱练耳课上听音记谱训练的重演,虽然两者难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经过数日的反复努力之后,最终我还是不得不知难而退。我发现凭自己的听力至多只能扒出小提琴声部,要扒出钢琴伴奏声部则实在勉为其难。
这样就迫使我选择别的方案。于是我在主流电商平台上通过随机搜索找到了五六家专事扒谱、制谱的网店进行咨询,并向他们提供了1912年的录音版本,看他们是否愿意接这个活儿。不久,就有两家网店接下了这活儿,其中一家更保证能够做到九成的准确度。鉴于对方如此自信,加上费用较为公道,我便将这项工作交给了这个团队,但对所谓“九成的准确度”,我也没有过于相信,因为我原本预期只要有六到七成的准确度即可,剩下的三四成我自己来解决。几天后,对方发来了第一稿文件,我边阅读边在钢琴上试奏,接着播放录音进行对照,发现这个文本在旋律(音高)与和声两方面确实达到了九成的准确度,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首先圈出了谱面小部分我认为存在错误和偏差的音高与和声。而对于音乐节奏的记录,则有几处令我颇为踌躇。“扒谱”的那位老师是根据克莱斯勒演奏的实际效果记谱的,偏偏克氏的演奏风格特点是经常运用所谓的“弹性节奏”(或称自由节奏,这种手法在他艺术生涯的早期使用得尤为夸张),如果完全依据他演奏中的节奏处理去推断原谱所书写的节奏,则极有可能跌入陷阱。全曲至少有两处属此类陷阱。在这方面要想求得真相,先得破解克莱斯勒演奏艺术的个人密码。如何破解?参考克莱斯勒的其他作品,以谱面记录的节奏与克氏实际演奏出的节奏之间的差异,总结其规律性,再以此反推这一首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同类差异,并落实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记谱法。通过对克莱斯勒的几首热门作品的录音版本进行反复比较、推敲、修改,有了把握后,我再将我的观点反馈给对方团队的负责人。经过来回几次讨论之后,对方终于完全接受了我的建议并重新修改此“工程文件”。之后我们又发现新的问题并陆续作了五六次较大的改动,才算基本定稿。最后我又花了一点时间去编订弓指法,添加若干个表情术语和记号,才最终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份小提琴谱子。
经过不懈努力,这首乐曲终于获得“重生”。现在各位听到的就是我与钢琴搭档合作演绎的这首“凤凰涅槃”的乐曲。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用爱与热诚,展开对音乐、艺术与美的无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