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及政策建议
2022-02-04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副教授张孝梅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副教授 张孝梅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重要内容是区域内产业协同,而产业协同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现有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以及新产业的导入。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要求区域内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要素与产业发展相匹配,而劳动力要素能否合理流动以及与产业发展匹配与否直接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和就业政策进行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分为产业转移(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对于北京地区来说重点是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天津、河北地区来说重点是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会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
一、京津冀三地总体就业效应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升级是重点。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创新或科技应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科技应用,都会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产业升级主要有增加就业、替代就业和促进就业三种效应。增加就业效应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或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了企业的业务范围,增加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来增加就业效应。替代效应指由于产业升级采取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减少了对一些岗位上人员的需求,导致相应岗位上的人员失业,形成了替代效应。就业促进效应指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对企业现有员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企业高端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促进就业效应,如果员工不能快速提升自身可能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由此推断,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高端人才集聚,增加就业机会;二是现有人才流失,造成结构性失业或转移就业;三是对现有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提高,迫切需要通过培训进行提升。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中,北京市是主要的产业转出地。产业转移主要受转移成本和迁入地的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影响,企业迁出主要考虑核心人员的稳定性、迁入地人员招聘的难易程度、主要迁出成本和企业优势的提高和产业优势的提高。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迁出带来人员的迁出效应、就地转移就业效应和结构性失业效应。
天津的产业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也是天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天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和产业承接。河北的产业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承接、高耗能产业淘汰,高耗能产业淘汰产业的就业效应为就业减少效应。河北的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除了技术创新和科技应用之外,还涉及产业承接而带来的产业升级,产业承接主要受迁入成本和迁入地的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影响,企业迁入主要考虑核心人员的稳定性、迁入地人员招聘的难易程度、主要迁入成本和企业优势的提高和产业优势的提高。产业承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迁入带来人员流入效应、增加效应。对于天津与河北地区来说,主要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承接带来的双重就业效应。
二、主要政策建议
编制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议在出台《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京津冀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明确北京、天津和河北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未来将重点吸引、培育的人才类型、数量和具体的政策。为京津冀人才发展提供指导建议,为人才引进、培育和培训提供依据,也对企业人才发展提供指导。经济发展不断向前突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会有部分人员面临失业问题,这和城市的发展功能有很大关系,企业希望政府能够给出政策性指导意见,有利于企业做出相关的调整。
构建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促进劳动力供求平衡,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加强地区间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调动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的组织部门及劳动力与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参与,在区域内整合资源,发挥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区域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两者之间沟通平台的缺乏,使劳动力在就业选择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建立劳动力资源综合信息系统以及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建立适合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多渠道就业保障制度。此外,还要构建就业导向型的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地区工资差距,保障公平和就业促进目标的有机统一。
出台协同的人才政策。人才政策协同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首要条件。有效协调京津冀三地在人才领域步调一致、协同发展,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集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将人才工作规划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规划中,在中央支持下,探索跨区域法规、政策、规划一体化,减少政策落差,实施统一监管,打破行政管理的区域藩篱,整体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引进和选拔先进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执行的科技人才工作规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的同时,认真分析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向,科学合理地预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并将之纳入人才工作规划中。
发挥工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中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工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群团工作的先天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达到共赢”的原则,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工会可以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推进有关政策措施对接,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三地工会可以共享服务职工的基地和服务项目;携手共同建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建立培训首席职工、职工技术骨干、中高级技工、技师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区域内职工相互双向维权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内职工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地工会为共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共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