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思考和建议

2022-02-04杨丽

港澳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香港

杨丽

引言

中央始终重视和支持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都将香港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框架之中。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9 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进一步指出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此后,“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要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2021 年9 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香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作用,客观分析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障碍,继续稳步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相关改革,对进一步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香港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的发展需要香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①《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 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001336118188220&wfr=spider&for=pc,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12 月12 日。“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香港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从香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香港过往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香港解决当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求。

(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1.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过往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经验

香港是典型的服务型经济体,最需要的是市场和服务对象,而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服务需求,这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伴随着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香港各界在积极参与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提升和扩大了自身优势及价值,实现了持续繁荣发展。数据显示,至今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来自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往来。1993 年第一支内企股票——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时,香港股市总市值为2.98 万亿港元,到2020 年,在港上市的内企市值已占到香港股市总市值的80%,而香港股市总市值则增长至34 万亿港元,增长了10.4 倍。在此期间香港人均GDP 由4569.45 美元,增至4.67 万美元,也增长了近10 倍。②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本地生产总值》,https://www.censtatd.gov.hk/sc/EIndexbySubject.html?pcode=B1030002&scode=250,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12 月25 日。可以说,内地的发展与香港的繁荣,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历史已经证明,香港过往的发展,离不开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个重要因素。

2.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解决当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求

香港市场高度垄断,资本、土地、财富向垄断资本高度集中,挤压了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致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和活力。为了改变现状,根据内地改革开放40 多年的经验,增量改革相对来讲更容易推进。而香港的增量改革莫过于三条道路,一是靠自己,二是靠西方,三是靠祖国内地。对于第一条道路,囿于地域、经济结构和体量、市场空间等条件,香港单凭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那些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第二条道路和第三条道路,相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近年来出现非常明显的台阶式下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增量看,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GDP 年均实际增速达到9.5%,①《波澜壮阔四十载民族复兴展新篇——改革开放4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27_1619235.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12 月25 日。平均每8 年翻一番,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 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从总量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名义价值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过美国和英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于香港,祖国内地更加靠得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向。

(二)香港可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香港可以发挥国际化优势,引领大湾区建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长久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长期形成的国际贸易网络,成为国内联系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目前,香港依然是大湾区城市群中唯一具有全球一流开放水平和全球商业网络的经济体,在全球营商环境、经济自由度、贸易物流效率、经济竞争力等多个领域中仍然名列前茅。“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一体制的建设过程中,香港可以引领大湾区先行一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公平竞争规则,在大湾区形成互联互通和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引领大湾区建立高水平的全面开放经济体系。尤其在涉及到法律法规和国际衔接,以及更复杂、更高层次的开放,香港经验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2.香港可以发挥基础科研优势,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建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香港与珠三角九市在创新科技发展上各有优势,香港具有一流的科研能力,在基础研究和产品设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可以提供上游研究成果,而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发达,有大量科技企业,可负责生产制作环节。在大湾区的平台下,通过两地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在香港,产业化、商品化在珠三角,形成贯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分工格局。此外,在配套方面,香港可以发挥其作为亚洲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优势,既可以吸引海外科技研发、创意及设计生产企业,为湾区内企业引进海外技术的知识产权,也可以将区内科研成果推销到国际市场。

3.香港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大湾区搭建“一带一路”的平台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正在发生转移,欧美等西方体系相对在衰落,中国等非西方世界在兴起。与此相对应,全球供应链与国际经贸的重心,也正从太平洋两岸转移至欧亚大陆与印度洋,更延展至非洲。在这些变化下,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超级联系人”,可以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一带一路”项目配对各方参与者以及提供专业服务。在贸易领域,香港与大湾区构成的庞大港口和机场群,可以辐射至“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可以有效促进货物进出口的便利化;在金融领域,香港可以凭借资金流通和专业金融服务的优势,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海外融资服务,有效地解决他们“走出去”的投资和融资问题。

(三)香港可以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

1.有利于促进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极为显著。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区域正在加速从早期的简单加工向更高端的制造阶段转型,技术研发类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也在逐步增加。这一转型过程中,催生了大量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需求,这些对香港来说均为实现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再次腾飞的重大契机。在这一过程中,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者,可以通过参与大湾区建设成为大湾区高端制造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有利于促进香港本土创科产业发展

香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技园,这是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重要依托。但是,由于香港缺乏一个以市场为研发导向的本土科技创业生态环境,以及自身仅有750 万人口,不能构成一个可以进行各种测试的大市场,导致香港基础科研的创新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同的是,大湾区拥有7000 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万亿美元,完全可以作为香港创新产品的试验场所。在实际运作中,香港可以作为小规模的产品研发基地,开发创新性产品,珠三角地区则可以扮演产品试验区的角色。在获取大湾区消费者的反馈后,香港产品研发基地可以改良产品性能,直到最终在珠三角或其他地区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向全球推出。在整个过程中,香港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从一项技术开发到产品量产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3.有利于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已经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拥有大批的国际金融人才,以及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香港可以充分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扩展到整个大湾区,使大湾区形成以香港为核心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融资方面,香港可更好地发挥投融资工具箱丰富的优势,借助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成为区内企业“走出去”的首选融资平台;在投资方面,湾区居民巨大的理财需求,将为香港财富管理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在绿色金融方面,更多的大湾区绿色发展项目可借助香港的绿色金融平台筹集资金,国际投资者也可通过香港寻求内地的绿色投资机会,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将进一步稳固;在人民币业务方面,随着深港通、沪港通及基金互认安排的先后落实,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大为增加,香港可成为理想的人民币资金及风险管理平台。

二、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障碍

从2005 年明确“湾区发展计划”,到2015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到2017 年粤港澳三地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2019 年《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逐渐落地。《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以及粤港澳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优质生活圈建设扎实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实质性进展,医疗、金融、法律、科创等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大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

(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个“大变局”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中美大国的战略博弈不断加剧。美国依然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和平崛起仍被视为对美国的极大威胁,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在短期内难以缓和。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会面临许多长期的、复杂的不利因素,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局面,势必会对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二)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自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先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但同时,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流动性减弱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香港能否顺畅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2019 年以来,“修例风波”和全球新冠疫情令香港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衰退,很多已经推进的大湾区项目进展受阻。此后,中央先后采取了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等重大举措,香港社会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有利于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并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依然是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阻碍。

(三)协同治理问题

大湾区涉及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要对其进行协同治理,达到协调一致,难度很大。同时大湾区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涉及到中央政府、具有法定管理权限的中央有关部门、单一制国家下副省级城市、其他地县级城市以及两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这些治理主体的权责不同,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治理关系。大湾区建设首先要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目前,中央层面已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广东省以及广州、深圳等分别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也组建了相应的办公室。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然缺少一个涵盖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在内的实体机构负责大湾区建设的日常工作,缺乏一个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就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拿出解决方案。

(四)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问题

内地与港澳三地规则各不相同,彼此的差异性和异质性很大,对接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已经成为大湾区合作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例如,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上,香港注重信用监管,仅要求最后出具严格的审计报告,而内地重视过程管理,对科研资金使用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又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内地与香港、澳门各自拥有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护对象、保护期限、权利取得方式、执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三地的知识产权权利不能自动获得相互承认。

(五)要素跨境便捷流动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绕不开边境管控问题。边境管控不消除,要素流动也就不可能做到彻底的自由。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尤其是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边境的有效管控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这样一对矛盾,寻求两边兼顾的解决方案,这方面难度不小。具体而言,影响人员跨境流动的主要障碍在于:内地居民赴香港受到时间及频率限制,尤其是内地人员赴香港商务签注门槛偏高;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仍存在投资范围限制、资格认可、社会保障衔接、税制衔接等准入限制和隐形门槛;通关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在货物流动方面,当前广东与香港间的跨境贸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贸易监管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尚不能适应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在数据流动方面,具体障碍为三地间的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安全管理的政策要求不一致,数据出境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具备,以及内部“信息孤岛”尚未打通等。在车辆跨境流动方面,车辆通行配额审批条件严格、程序繁琐,通行关口负载严重、港澳交通承载力薄弱,配额资源配置不合理、供求关系不平衡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思考与建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都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观念,大胆改革一切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共同拓展发展新空间。当前,要认真总结过去粤港澳长期合作的经验,继续稳中求进,促进制度创新和规则相互衔接,推动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把各种优势和积极性聚集起来,调动起来,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这对实现大湾区建设目标至关重要。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实行“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的最大不同,也是其最大优势。根据《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要坚持六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一国两制”。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绝对不是消除港澳的特殊性,而恰恰是在“一国”之下,充分尊重港澳与内地在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而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把“一国两制”优势发挥出来,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二)促进要素跨境便捷流动

一是要以推动生产要素便捷流动为重点,在“软联通”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在人员流动方面,建议继续大力创造港人来大湾区生产、生活的便利条件,完善港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同等待遇”政策。在货物流动方面,建议积极建设大湾区跨境电子商务“虚拟海关”,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监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货物流动的实时跟踪,在有效保证监管的前提下,实现外贸企业对海关监管的“无感化”。在数据流动方面,建议以医疗、工业、民生、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为牵引,推动建立大湾区国际数据安全流动试验区。在车辆往来方面,要创新粤港澳三地车辆往来便利化政策,适度放宽对跨境车辆出入境限制。

二是要推动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着力建设智能化大湾区。要克服站在各自地域思考的局限性,在机场、码头、环保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共建共享共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以城际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智能化大湾区,并将其作为长期工程。建议建立大湾区信息库,为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以及大湾区经贸发展所需的其他要素,提供供需两端精准匹配的平台,使香港的区位优势、金融及专业服务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动规则的衔接与机制的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好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问题。本质上讲,要素不能便捷流动的一个重要症结点也在于规则不衔接、机制不对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无非三个:一是使用国际通用的规则标准;二是使用我们自己的标准;三是将两者融合。从在大湾区已经落地并且运行得比较成功的项目看,他们的合作模式以及采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标准,既不是完全用内地的,也不是完全用香港、澳门的,而是将两者优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运行模式。并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很多新领域和新合作模式都在不断探索中,还没形成共识,更需要我们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巨大包容性和创造力,打造一套大湾区制度和大湾区标准。

具体看,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和制度对接,要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一方面,应自上而下,充分利用国家“综合授权”的重大机遇。2020 年10 月,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首次提出“综合授权”的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的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为推动规则街接、机制对接提供有利手段。内地与香港都应充分把握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勇于和善于进行制度创新,打破种种壁垒。另一方面,自下而上,以项目为抓手逐个突破。2020 年4 月,南沙率先发布首个《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框架》,①《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工作局发布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框架》,广州市南沙人民政府,http://www.gzns.gov.cn/zwgk/tzgg/content/post_5801176.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12 月30 日。解决了全球溯源体系在广泛应用和复制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标准缺失问题。大湾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先行先试。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将碎片化的标准,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系统化、体系化。

(四)以重点区域建设形成辐射带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义在于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必然涉及规则、体制、机制以及其他一系列创新,改革也就步入深水区。为了既有效推动改革,又控制由此而来的风险,在综合性平台上进行试点非常必要。2019 年《规划纲要》颁布时就提出,要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2021 年颁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又进一步把深港河套作为一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我们要高度重视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建设问题,把这四个平台作为破解大湾区建设难题的试验场,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积极破解妨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规则、机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创新,不断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五)着力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正如《规划纲要》所指出,“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3 页。大湾区创科未来发展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其一,发挥产业化优势,打造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平台。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但成果转化率仍然相对较低。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发达,有大量科技企业,配套产业齐全,但基础科研相对薄弱。近年来,大湾区在整合各地优质科研资源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香港具有的科技研发、金融与物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在“0 到1”的科技创新中大有作为,还可以在大湾区内为“1 到N”的产品设计、产业化、商品化等贯通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加强大湾区内合作,相互优势互补,最终通过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真正让科研造福广大民众。②徐泽:《坚定信心,把握机遇,投身大湾区建设》,全国港澳研究会,http://www.cahkms.org/HKMAC/webView/mc/AboutUs_1.html?03&%E9%87%8D%E8%A6%81%E6%96%B0%E9%97%BB,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12 月30 日。其二,发挥国际化优势,整合全球高科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具创新性的,也是最具开放性的经济体系之一。在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大湾区内创新资源的整合外,大湾区还应该更好地发挥粤港澳三地集聚全球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势。未来,港澳可以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度国际化的环境,整合全球高科技资源,并依托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这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进入全球创新网络,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大湾区的引擎作用,带动全国的开放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是发挥湾区金融优势,引领绿色金融发展,打造世界级示范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具备绿色金融的优良基础,理应承担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对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内积极对接内地其他地区的需求,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引领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金融发展示范区,在推行跨境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逐步做起来并积累经验,以实现金融领域更大的开放,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在“一国两制”之下,国家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香港发展的内在需求。历史证明,国家的发展需要香港,在过去四十多年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香港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的发展也需要国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香港过往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解决当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香港应紧紧抓住“十四五”的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抓手,在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已有优势,不断挖掘新优势,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香港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