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2022-02-03李哲

今古文创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色彩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文化得到补充,使得人们重新开始面对民族文化,寻找民族文化的魅力之处,而作为人类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却将面临着未来发展将朝向何方的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延伸,是当今声乐演唱方面的专业之一,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演唱方法和歌唱方式。民族声乐艺术包含民间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民歌、现在的新歌剧以及现在西洋化的民族唱法。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声乐学习中健康的歌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声乐演唱技术、民歌中的语言文字以及声音的色彩等方面浅谈民族声乐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深入分析了民族声乐的审美导向和艺术特点,让人们加深对于民族声乐的见解,发展和传承民族声乐。

【关键词】 民族声乐;审美;声音技术;语言;色彩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093-03

一、民族声乐中声音技术的审美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一般以聚居的形式存在,从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经历几次人口大迁移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从而产生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民族声乐。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就曾经提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段话就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方法解释的非常全面,声乐演唱者要拉开自己的共鸣腔体,有较深的气息(呼吸支持)二者共同作用出高位置的演唱方式。

《乐记》中所提及的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的技术要求相一致,都是追求松弛、圆润、明亮的美好动听的声音。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和冲击,使得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民族唱法。而现在流行的民族唱法也是建立在西洋的美声唱法上发展起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所追求的是结果还是过程,例如日常所提到的高位置,在缺乏气息支持和没有打开腔体的前提下所追求的高位置的点或者明亮的声音都是错误的,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声乐演唱问题的出现。高位置是腔体打开和呼吸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歌唱时应学会积极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分开练习,才会让声音进步,越来越悦耳和动听。

日常所接触到的声乐的核心技术关闭技法,对于高音的解决即为调整声带前端的闭合震动,所有的技法所落实的根源即为声带,所以声带闭合成为了重中之重。一般所做的哼鸣练习一旦脱离了对于声带闭合的关注,必然导致哼不高,位置也会不高。在建立发声体系的时候应该将声带闭合作为声乐学习的基本功,配合气息才能自如地调节声带。众多声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声带闭合的时候会误将声带周围的肌肉力量的拉紧当作闭合后的声音,所以需要完善对于声音的审美,能够分辨出什么是下巴、舌后跟等带来的肌肉力量。加上多余力量的声音,训练过程中如果加入了多余力量都会影响声音位置和音色的亮暗程度。

声乐演唱中的大前提是增强歌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建立歌唱的状态。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白学习声乐的意义所在,所学的技术更是为了歌曲更好的表达。有较强的歌唱欲望会激发出兴奋的状态和积极思考的意识,能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声音,协调声音和身体歌唱肌肉的状态。有了高度的歌唱热情才能漸渐地去做到“思之于心”和“发之于心”。

其次要谈及的一个观点是微笑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民族唱法对比于美声唱法更加地亲切、生动和接地气,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微笑的面容和神清气茂更能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自然需要的也是一种甜美而又明亮的声音。而微笑可以帮助演唱者获得明亮而又相对靠前的声音。但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会出现一种假笑的状况,笑肌的抬起并没有使声音发生改变反而更加的不自然。微笑的这个动作需要真正地从内心出发,从额头处整体地抬起,目的是使口腔有相对打开的空间状态。所以在微笑打开的过程中要从心灵出发,不可脱离腔体的打开和呼吸的支持,从而才能增强声音的色彩和明亮程度。但微笑打开也只是辅助性的手段,只有在闭合状态良好的前提下才能辅助性美化声音,提高声音位置。声乐中声音和技术的辨认、思考是民族声乐中培养审美的重要部分,对于演唱者能够健康地快乐歌唱至关重要。

二、民族声乐中语言艺术的审美认知

语言在民族声乐中是音乐的精髓,是情感的表达,而清晰的语言更能使倾听者与演唱者产生共鸣。中国的语言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声乐的精髓,传承着中国的千年文化和中国的民族精神。而在民族声乐的学习中也是围绕着语言而展开的。语言首先涉及的就是咬字,“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唱好中国歌曲的原则和标准,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的审美原则。

我国语言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语言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绵长文化和民族气质,而汉语的发音的特点是以声、韵、调为原则,并且受中国传统诗词的影响,民族声乐歌曲的歌词常常押韵结尾。常常以“十三辙”收字归韵的咬字方法,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以刘和刚演唱的《拉住妈妈的手》为例,“想想小时候,拉住妈妈的手,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没有忧和愁……”结尾处大部分都结束在了ou上,属于其中的由求辙,所以演唱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歌曲歌词的归韵现象,课下练习时可做适当的处理和针对性的训练。

当今流行的民族唱法是西洋化的民族唱法,在西洋音乐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美声的基础唱法而形成的新民族唱法,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加入了“润腔”等技巧使得作品更具一些灵气,韵律更加活泼,咬字更加清晰和统一。而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咬字与用腔之间的矛盾,实际演唱就是“外横里竖,加叹气”这样的方式,这样方式也可称为“依字行腔”。掌握咬字和用腔的关系,灵活运用二者的优势,使其相互配合,会使民族唱腔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咬字的时候要做到字头和字腹、字尾的分离。字头要在门牙处咬响,字腹送进鼻咽腔,字尾进行归韵。咬字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影响声音位置和声音的灵活度。而练习的时候就可能发生声音不统一,咬字不清晰,忽略了字头或者字尾等声音性问题的产生,而其中的语言和气息之间的不协调、语言和共鸣位置不统一发生矛盾还有对于乐曲风格的把控等问题,均为民族声乐中语言的审美意识的缺陷,也体现出各自观念上的差异性。而想使作品更加独具特点,有民族的味道和气质,更加需要去积极了解声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声乐艺术。

三、民族声乐中声音色彩的审美原则和内涵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或者在声乐的职业化生涯中经常遇见各种各类的声乐作品,其中的内涵深意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各类声乐作品的音乐色彩和声音的色彩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建立多样化的音色库,使自己不只是单一的拥有一种音色,那样就会受到一些作品的限制而无法完成。

何为多样化的音色库呢?实际上演唱者本身的声带条件、腔体大小是无法改变的,自然音色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演唱者可以通过学习技术来调控自己的声音,可以收一些,也可以开一些,可以明亮一些,也可以暗淡一些,但不可脱离气息的支持和腔体的打开。在塑造和使用音色库的时候,不应该为了抒情性强的大作品而去使自己的咬字变得模糊,在字头字尾分离的时候,字头仍然要咬在前面。而在演唱地方民歌的时候,为了追求明亮的音色用上多余的力量和未进行分离的咬字,这样的演唱会造成穿透力不强,声音疲劳的现象。所以演唱者对于声音音色的认知要建立在声音技术和语言的正确审美的情况下才能取得一个更为良好的效果。

根据作品的不同,在稳定的技术前提下来选用自己的音色,用合适的音色去演唱作品,去诠释作品会更加地生动,更能体现民族声乐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的内涵。

艺术歌曲与地方民歌以及现代创作的新民歌演唱方式均有自己的韵味和演唱方式,其中对于古曲的演唱要求更为严格,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控及其到位和精准。以《我住长江头》为例,这首艺术歌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二十世纪初期,受到西洋文化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冲击,我国的音乐创作也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这首艺术歌曲也融入了西方的作曲风格,加之中国的古代诗词,显得独具魅力和别有一番意境。词是取自宋代李之仪的名篇《我住长江头》,曲子由青主作曲,融合了西方的音乐创作思想。由于多元化的元素渗入,使得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也蕴含了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斥着浪漫的情感,整部作品哀而不伤,也留给后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所以演唱《我住长江头》这部作品时,应当使口腔有充分的共鸣空间和强大的呼吸支持,采用高位置的演唱方式,声音要保证松、空、通的声音特点,诉说性强一些,代入感会更强。调动自身的情感去体会长江头处的哀怨与风情。

以地方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为例,体会地方民歌的声音色彩。这首歌曲是贵州民歌,写道了贵州地区大众百姓的生活面貌,这首民歌属于山歌的一种,整首作品的音域较为宽广,其中多次使用甩腔体现了作品需要高超的演唱技术。在这首作品当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地方方言的加入和润色,比如其中“河”字发的是“huo”的音,比较有特色,从而使作品更加的贴合生活大众,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的多样化。而演唱这样的作品,不仅仅在大通道的前提下要使演唱者的声音位置更加的靠前,获得更为明亮的声音,同时要加入民族唱法特有的“润腔”,增强作品的韵味和风格性。

四、民族声乐中的审美情趣

其实对于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审美情趣的评判,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是艺术作品其自身作为审美的对象,也就是客体,其应该具有相应的内在价值;其次是对艺术主体的审美情趣评价标准,以及能否营造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沟通渠道与交流方式;最后是审美者其自身的涵养和素质修养是否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其中还需要涉及到作品的文化背景等,因此更需要运用上述评判规律来寻觅审美情趣。

(一)民族声乐审美中的客体性

我国民族声乐审美中的客观性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族声乐中的节奏。我国民族声乐的节奏律动具有统一、鲜明、整齐等特征,以此形成了一种匀称而整齐的美,而民族声乐这一特征恰恰与中国传统美学是同为一体的;二是民族声乐中的音色。声乐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语音和语言,由于汉语的语言发音时其舌位处于靠上靠前的,因此其元音的共振中心就处在口腔前部的硬腭处。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发音方法从而决定了汉语语言民族拥有独特的音色特点,同时也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音色,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民族聲乐审美中一种客观的习惯;三是民族声乐中的语言。一般所说的民族声乐都起源于民间,大部分都受到我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影响,注重民族声乐中语言描述的诗情之美,例如:蒙古族的悠扬长调,陕北民歌的信天游等,在其歌词中都表现出与传统诗歌同样的诗话语言,以此让人们能够在声乐中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

(二)民族声乐审美中的主体性

在音乐体系中,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备主体性特征。而民族声乐所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意识形态,所以其特殊的产生过程就决定了其具备一定的主体性特征,其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或者地区在长期的歌唱之后所归纳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及表达方式,其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而这些反映往往会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创作主体以及欣赏主体的情感与思想,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体性色彩。

对于民族声乐中的审美情趣,更多的是需要了解民族声乐审美的特质以及关注民族声乐审美价值之所在。当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审美情趣的认知,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以外,其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情感、道德、政治、教育等特色;另外是对于民族声乐审美进行重新认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音乐之外的一种民族文化与生命的回味过程,也是一种超越的过程,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

五、结语

无论演唱者演唱的是什么风格或是什么时期的作品,都要从谱面、背景、和声分析和曲式特点判断需要怎样的音色或是怎样的风格,树立民族声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把控好作品,才能诠释作品的意境和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声乐道路漫漫,需要演唱者有一颗极度热爱的心去坚持学习,用心钻研和琢磨。只有演唱者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向,才能引领健康的歌唱,去真正地弘扬民族文化、中国精神,去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邢延青.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胡中园.论微笑在提升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J].长沙师范学院(专科)学报,2010,(5).

[3]袁小星.民族声乐歌唱语言的审美原则与表现内涵[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4]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雷亚林.再现民族声乐中的审美情趣[J].北方音乐,2012,(04):47.

[7]赵红柔.润腔与润色——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J].中国音乐,1995,(03):36-37.

[8]柯苗.诠释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观[J].神州(下旬刊),2013,(15):19-20.

[9]姜姿羽.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观[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石学功.如何正确建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浅议[J].音乐天地,2017,000(006):4-7.

作者简介:

李哲,男,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音乐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声乐的演唱与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审美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