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母题下的越南古代民间故事之叙事分析
2022-02-03陈雪
陈雪
【摘要】 越南古代民间故事属于越南古代口头文学的一种,具有集体口传和批判现实等特点。在一系列以善恶斗争为叙事母题的故事中,其叙事形式常以“善”与“恶”两种对立势力之间的斗争为主要线索,并以拥护和崇敬善良、反对凶恶为主要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越南古代民间故事善恶母题的叙事背景,探讨这类故事的叙事特点和功能意义。
【关键词】 民间故事;善恶母题;叙事;越南
【中图分类号】I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026-03
越南古代民间故事相对于越南神话、传说等其他民间文学类型要出现得较晚,在原始公社之后才有了民间故事的出现,在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了阶级。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反映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民间故事成了神话的替代品。到了封建社会,越南民间故事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在社会中担当一些小角色的劳动人民。这些主要人物被分成善恶分明的两类人物,他们常常互相斗争,一般都是富人与贫人、兄与弟、继母与子女等的关系。可以说,越南民间故事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也就是以阶级区分和贫富分化作为基础。与神话和传说相比,民间故事有着独立的内容和语法。它倾向于反映普通生活的各种问题,却不涉及历史性的任何问题。
由此,越南民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常常被描述与捉蟹、摸螺、担柴、卖炭、放牛、割草(如“椰壳”)等这样的生活场景有关,或者有着浓厚的越南乡村风味(如“还剑湖的故事”),又或者与越南的一些风俗习惯有关(如“粽子和糍粑的故事”“春节驱鬼竿的传说”等)。
在越南典籍故事中,主要人物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但主要还是以人为主。这些人物生活贫寒,没有地位,但总是辛勤劳作。他们是越南民族美好传统的代表:有道德品质、同情他人、处处行善。
结构上,越南古代民间故事常常是结构紧凑和完整的。对于人物的设定也都是一直保持对立的:一边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人民的代表,另一边则是生活富贵但本性丑陋、恶毒的剥削阶层。
因此,总的来说,越南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善与恶、好与坏。这两类人物常常有着激烈的斗争(如“阿沁和阿甘”“石青的故事”等),但结局总是善战胜了恶,好打败了坏。
一、叙事背景
(一)文化意识形态
越南统一的封建国家由李朝开始,儒学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渗透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到了阮朝,儒学达到了极盛。尤其是中国明朝时期,在越广揽人才,重用儒生,并且向越南颁赐《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同时在越南各州设立文庙和学堂,更是加深了儒学对于越南全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管控。
此外,黎朝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崇拜孔子,选择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并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向全社会民众灌输儒家思想。
儒学向来强调道德规则和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了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儒家的伦理在越南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思想上影响了几乎整个越南的社会观念,并且至今仍然支配、影响当今越南的社会文化生活。
越南封建统治者借用儒家思想维护他们的政治统治,正是依靠儒学,越南封建社会才能走到思想统一、政治稳定的状态。因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越南民间口传的故事以儒学中的孝、忠、仁、义作为精神寓教的主体内容。
此外,在过去越南全民信仰的精神世界里,普遍认为:过去行的是善还是恶,影响着现在的生活是苦还是乐,影响着未来的人生是好还是坏。越南民间故事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都有明显对立的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以“正与邪”“善与恶”“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出现,并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这两种势力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
(二)阶级斗争
越南在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出其内在矛盾。民间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它的出现是社会各个阶层内部的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一种深刻反映。
越南封建时期的民间文学有两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10世纪至15世纪):越南封建国家形成、越南人保护国家的阶段。此时,国家强盛是统治者和民众的愿望,越南民间文学大多数以打击外敌、保家卫国为主题,包括一些战斗英雄的杜撰和现实人物的神化。然而,多数的英雄人物都被设定成出身贫穷的劳动阶层,如放牛娃、割草少年、捕鱼青年等。由此可见,统治阶层的无能与社会阶层的贫苦导致了民间对于才德之人的幻想是劳动阶层,而非贵族官宦。
第二个时期(15世纪至19世纪):此时的越南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多种矛盾。在15世纪,越南封建阶级仍旧兴盛,有着较强的抵御外敌的力量。17世纪之后,尤其在18世纪,越南封建社会日益没落,逐渐暴露出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封建阶級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起义连续爆发。民间文学仍然以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为题材,但同时也反映越南社会内部的实际情况。就在这一时期,越南民间故事迅猛发展起来。
除了神话类、传说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里还大量涌现了生活类和社会类的民间故事。当封建阶级的丑陋本质和非道德性逐渐暴露出来,民间笑话就有了发展的空间。民间笑话讽刺、打击封建权贵官宦的丑陋、狡诈,以此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的本质。在这个阶段里,由于语言的进步、成语和俗语的发展,民间故事在口传过程里形成了更为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更完善的逻辑思维。
贫苦的民间生活使民众对于富贵、地位等美好的幻想,由一代代人口传了下来。贫穷与善良、富有与恶霸总是被“捆绑”在一起,以此作为故事人物设定的基本特点,贫与富、善与恶之间的较量也常常是越南民间故事的基本脉络。
二、叙事特点
(一)批判现实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向前,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越南民间故事不仅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恶毒,而且还与人民内部的陈风陋习作斗争。它们是对抗封建的锐利武器,是建立并巩固越来越美好的社会的思想工具。尽管有许多虚构的、带有理想化的情节,甚至有的情节还掺杂了一些神话的成分,但这些情节仍然具有现实的批判性,体现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其中就有着对社会平等、公正的强烈渴望。
然而,民间充满淳朴,多数人的视角较为狭隘。在民间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人们常常以出身贫寒的人物设定为善良之人,而富贵之人几乎都被认定为奸诈险恶之人。这也反映了在过去的年代,贫穷的人对于权贵的抗争没有强大的力量,唯有通过编造故事以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尽管也有一些故事讲的是与权贵作斗争,如“神奇的五小子”“蛤蟆告天”等,但讲述与皇权作斗争的故事是少与又少的。
(二)集体口传
与其他民间文学一样,越南古代的民间故事的创作形式是具有集体性和口传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任何一则民间故事的来源,都不是在一个时间段里由同时由多个人进行创作的。任何一则故事都是首先由某个人先开的头,之后被口传开来,得到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以及后代不同的人相传。
同时,越南传统上的善与恶,都不是指某一个个人的观点,而是越南社会的集体观念。当一个故事传给下一个人,甚至是下一代人,故事其中的道理就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
(三)版本不一
由于经过多人的口传,又经过多个朝代的流转,越南民间故事难以避免“三抄七版”的情形。在每一次的讲述之后,由于讲述人和听者的身份背景、認知能力不同,又因讲述人与听者在当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差异,同时在讲述中故事不同成分的添加、减少、强调等,都会使得故事的内容变得不一样,于是故事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不同的故事版本导致了越南民间故事库存的复杂多样性,同时也使得这些民间口头创造的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能够反映越南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习俗和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特性。
(四)善用动物
越南民间故事最为显著的叙事特点之一是善用动物。细数越南民间故事,有数不清的动物被用于故事讲述的主题当中。以阳阳与曾添翼编译的《越南民间故事选编》为例,该书搜集了78则故事,其中借用动物作为叙事主要线索的就有28则。如“樵夫化身麋鹿”“西湖金牛”“贞洁的母老鼠”“老虎被封神”“蛟龙”“蚊子”“蚕”“老鼠和猫”“孔雀和乌鸦”“蛤蟆的故事”……
越南是一个多山的热带国家,适合各种飞禽走兽栖息与繁殖。因此,一直以来,越南人善于将他们熟悉的动物运用到故事的讲述中,甚至就以动物为主题,既让叙事充满了幻想与趣味,又能够解释当地的民风民俗、地域环境和气候特点。民间故事借用动物的叙事特点具有越南浓郁的民族特色,其目的也是用动物寓言来教育人们积德行善、团结向上,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三、功能意义
(一)伸张公平正义
越南民间故事不仅批判统治阶级的贪婪、恶毒,而且与社会内部的陈风陋俗作斗争。民间故事是反封建的锐利武器,是建设并巩固日益美好社会关系的坚实力量。尽管故事里有许多理想化的虚构情节,甚至掺杂着神话元素,但它仍然充满着人世的现实性,体现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明显的渴望,即人人平等、社会公正。
“百节竹”可谓越南最为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通过这则故事,越南劳动人民对于平等、公正之渴望可见一斑。故事内容讲述的是村子里狡诈的财主老贾,靠压榨他人劳动富起来。作为其长工之一的一名青年人,名叫阿开,因为听信了财主把女儿嫁给他的谎话而拼命干活。孰知三年过去,财主并未实现诺言。阿开发现被骗,十分生气,去质问财主。财主又是一番耍滑狡辩,并提出要求,阿开如能上山寻来一根有一百个节的长竹子,则可娶其女儿为妻。阿开在神仙的帮助下,真的寻到一根有一百个节的竹子,并能用神仙教他的咒语呼唤竹子可断可连。当阿开发现财主并非真的想嫁女儿给他,而是趁他外出寻百节竹之际将女儿嫁给有钱村长的儿子。阿开通过这根百节竹及咒语惩治了欺骗他的财主、有钱村长和村长的儿子。最终阿开如愿娶到了财主的女儿。这则故事里,竹子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帮助穷苦的劳动人民惩罚奸诈恶人,使正义得以伸张。普通老百姓对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一直是力量薄弱,通过借用神奇的自然力量或者寄托“上天”之力来与统治者抗衡。事实上,在过去的旧社会,老百姓常常受到欺压,所以他们常把推翻统治的渴望寄托在民间故事中,于是才有了今天人们所读到的诸多关于借用“神力”来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
(二)警示教育后人
民间故事得以世代广泛流传,这不仅是茶余饭后和农耕劳作时的消乏解闷,更多的还是对世人及后代的思想教育。越南人深受崇善弃恶的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教义中的“善良博爱”“种甜受甜,自食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观念已经成为越南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理。他们在对后代的思想教育中,通过讲述善恶斗争的有趣故事,用讽刺、鄙夷的口吻描绘对立人物的言行,又用同情、赞许的语句来颂扬正面人物,并以恶人惨败、好人善终的故事结局来让后代谨记故事中的教训,劝阻后人莫做坏事,教育后代应善恶分明,发扬善良的本性,并与奸诈险恶作斗争。
以“阿沁和阿甘”为例,贫穷而善良人家中出生的阿沁姑娘相继失去双亲,与继母以及继母的女儿阿甘生活在一起。她常常被恶毒的继母和阿甘欺负,每天要干非常繁重的家务活儿。受尽欺压的小姑娘后来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国王过上幸福的生活。
“阿沁和阿甘”的故事,是越南民间一代又一代人口头传下来的故事,他们借故事的本身来教育后代,要像阿沁姑娘一样勤劳、善良。该则故事在越南的流传程度较为深广,其寓教意义也较得人心,因而被列入了越南的教科书。直到越南的今天,人们依然深深喜爱故事的主人公“阿沁”姑娘,将故事拍摄成了电影《沁感——未知的秘密》。在原版故事最后,阿沁使用了较为残忍的手段报复了继母和阿甘。而电影版本的阿沁没有报复继母,而是继母和阿甘由于贪婪而自取灭亡。如此改编,正是说明了当今越南人考虑到影视媒体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作用,将故事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更加完美,反映了越南人民追求善良、摈弃丑恶的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越南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提高,人们对于世界观越来越客观化。
四、结语
以口头形式讲述并集体流传下来的越南民间故事是越南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在长期的生活与劳作中,越南人通过编造故事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以集体口传的形式对世人及后代进行思想教育。他们通常在故事中安排“善”与“恶”两种对立的势力,设计善恶之间斗争的情节,并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作为故事的结局。可见,越南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地奋斗,历经风霜,饱受灾难,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得到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ữu Đạt.Nguyễn Thị Phương Thủy.Văn học Việt Nam và Tiếng Việt Văn học[M].Nhà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QuýIII2006:27-28.
[2]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47-148.
[3]范氏明庄.佛教因果观念对越南民间故事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李绍辉.论儒学在越南传播过程中的碰撞及对越南文化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117-121.
[5]姜永仁.越南民间故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1-2.
[6]王彦,王蔓雪.越南民间故事[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48-53,126-129.
[7]Hằng Nga.Truyện Cổ Tích Việt Nam[M].Nhà xuất bản Văn hóa-thông tin.Hà Nội,quý III 200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