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陶刻的文艺表达
——作品《澄青》的文艺性塑造

2022-02-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石紫砂陶陶刻

程 尚

紫砂陶刻原本只是用于装饰紫砂器才诞生的技艺,其与中国传统的篆刻技法一脉相承,依托于紫砂本身的易塑性,陶刻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蓬勃的艺术活力。这自然受到了当时文人的青睐,书法、绘画、篆刻由此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诞生了我们当下所熟悉的紫砂陶刻艺术。关于紫砂陶刻的内容,主要延续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或临摹复刻,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加工,陶刻自身文艺性质的表达也基本上承载了经典的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任何人只要一看到陶刻的画面,就立刻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华文化气息,而随着时代的衍进,陶刻艺术创作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作品《澄青》便试图用一种传统的文艺性塑造来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气息的文艺表达。

一、载体与内容的选择

紫砂陶刻内容的创作与其选择的载体息息相关,利用不同类型紫砂器的特点来挑选和创造所要刻画的内容主题,将会使创作事半功倍。作品《澄青》是一件常见的紫砂挂盘,这一类型的紫砂器主要的功用在于室内的陈设装饰,挂盘本身起到一个调节陈设的作用,陶刻之于挂盘则是一种内容意趣的填充,让单纯的器物装饰衍生出文艺性装饰,而在经典的内容选择上,这件作品则延续了经典的植物——“竹”。

竹子是深具文艺气息的植物,尤其是其与紫砂渊源颇深,苏东坡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明了竹子超越物质的精神属性,文人爱竹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上的标志,陶刻所塑造的竹子亦与紫砂挂盘清淡的特质相吻合,载体与内容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二、作品《澄青》的内容刻画

经典的竹石共生在传统绘画题材中的表现是一种笔墨间的黑白对比,善用黑白之间的变化构成画面的主体内容[1]。作品《澄青》的内容刻画同样也遵循这一原则,只是在具体刻画的时候更多地利用了挂盘本身的形态特性,以整个“圆”来进行整体的构图,取景并非是通常的平行视角,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刻画出景深,以别出心裁的视觉角度增添了内容的趣味。竹石之间的互动在于石在前,竹在后;石在低,竹在高;竹石的内容刻画是从下往上的的视角,所以在画面中看不见常规的竹节,而是茂密的竹叶,其线条突出“细”和“雅”,相对于“石”的粗犷,竹子的柔韧和细腻在整个画面铺陈开来,同时运用了阴刻和阳刻的手法,并且以阴塑阳,以阳换阴,光线的明暗转化构成了竹石之间的互动,让原本的死物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阳刻的石与阴刻的竹和谐共存,两者同样的清晰,画面整体干净清爽,如同澄澈的心灵,如此刻画让作品的主题更贴近空灵,散发出自然的气息,起到了很好的装饰生活的实际效果。

内容刻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还与竹石之间的构图息息相关,围绕圆形的挂盘表面,视觉所形成的景深效应会以挂盘中心向外扩展,挂盘的边际即是人的视界,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内容不能堆砌于一角,亦不可过于发散,竹是植物,要遵循其应有的自然生长,同时还要考虑到其独特的自然性质,竹叶越到梢头越轻、越细,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往往一阵微风便可使其摆动,这一点也在实际的刻画中予以体现,不同竹叶轮廓的变换,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仿佛在动的效果,这样的效果需要细致的观察,设计出不同的竹叶轮廓,结合现实中的实际现象来加以刻画呈现,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竹叶生长中,创造出刻画主题所需要的竹叶轮廓。

三、陶刻作品文艺性的形成

当代文化的特点便是多元及多变,任何人都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社会整体的审美倾向实际上是通过共同的文化为纽带形成的[2],作品《澄青》便是利用了这一点,以一种共识,通过高度对比的画面构图创造出自身的文艺性主题,居于光线暗部的竹叶,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属性,散发出青碧的色彩,所以即便作品本身依旧是紫砂材质的原色,其上的刻画内容却在精神领域染上了色彩,而通过这种无形的“色彩”,衍生出更为具体的文化内涵,于是便形成了陶刻的文艺表达。

四、结语

紫砂陶刻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选择,根据不同的紫砂器造型特点,挑选与之相适的内容来加以创作,围绕着中国文化这一核心,塑造出全新的文艺性,并通过文艺性实现作品的自我表达。这使得紫砂陶刻作品既拥有古典的文化艺术特色,又兼具时代潮流的文化审美,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始终散发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竹石紫砂陶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竹石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难忘“竹石”监督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名家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