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22-02-03杨璐敏熊永生游金坤邓雅元廖灵芝

中国食用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羊肚食用菌栽培

杨璐敏,熊永生,华 蓉,游金坤,邓雅元,王 娟,张 弘,廖灵芝**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3.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羊肚菌(Morchella spp.)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aceael)羊肚菌属(Morchella),是羊肚菌属菌类的统称[1],因其菌盖表面为蜂窝状,外观似羊肚而得名[2]。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药兼用真菌,属高级营养滋补品,是世界公认的名贵食用菌,其受欢迎程度在欧洲仅次于块菌(Tuber spp.)[2-3]。

羊肚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我国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湖南[3]。自2003年以来,我国羊肚菌产业持续升温,栽培范围逐渐扩大,栽培面积不断增加;到2012年,我国羊肚菌实现规模化栽培[4-5]。虽然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因此从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方法探讨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羊肚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1 羊肚菌栽培研究进展与产业现状

1.1 国外羊肚菌研究进展

1883年,美国、英国、法国开始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美国在人工气候室成功培育出子实体并获得了世界上最早的首个羊肚菌室内人工栽培专利,此独创性研究成果对今后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影响深远[5-6]。之后,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开始迅速发展,并进入商业化栽培阶段[7-9]。2008年,美国羊肚菌室内栽培因品种退化导致减产,最终使得羊肚菌生产停止[9]。

1.2 我国羊肚菌栽培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有23家科研教学单位开始进行羊肚菌驯化栽培研究[9]。1994年,四川绵阳食用菌研究所获得中国首个羊肚菌室外栽培发明专利,标志着我国羊肚菌驯化栽培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5]。2000年至2006年,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外营养添加技术栽培出羊肚菌子实体,效果良好,是我国羊肚菌室外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9]。2007年,赵琪等[9]首次报道羊肚菌菌材仿生栽培方式。2009年,黄韵婷等[10]利用圆叶杨菌根化栽培尖顶羊肚菌,赵琪等[11]对羊肚菌菌根化仿生栽培进行了报道。羊肚菌外营养添加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羊肚菌实现室外栽培,该技术于2006年开始进入社会,羊肚菌产量显著提高[10]。2013年赵琪等[12-13]发明了一种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栽培及菌种制作的专利,首次提及栽培用的菌种已经过分子鉴定。羊肚菌研究取得的进展为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我国羊肚菌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3 我国羊肚菌产业现状

1.3.1 栽培品种

杜习慧等[14]研究发现,在羊肚菌属已知的61个物种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中国,包括17种黄色羊肚菌和13种黑色羊肚菌。于冬梅等[15]报道,我国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有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等,其中梯棱羊肚菌在我国占栽培品种的95%以上。刘伟等[16]报道,目前羊肚菌规模化栽培的主要品种是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且2个品种的栽培面积达到整个产业的80%左右。通过认定的羊肚菌品种有川羊肚菌1号、川羊肚菌5号、川羊肚菌6号等[17-19]。

1.3.2 栽培模式

我国羊肚菌栽培模式经历了从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仿生栽培到大田栽培的发展与演变。在野生羊肚菌资源丰富的地区,模拟自然环境进行羊肚菌仿生栽培,这是最早的栽培模式。随着外营养添加技术、立袋技术的发明与推广应用,羊肚菌栽培模式从仿生栽培逐步过渡到设施化栽培、大田栽培等纯人工栽培模式[5,7-8]。大田栽培是目前羊肚菌栽培的主要模式。

1.3.3 栽培面积与规模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羊肚菌驯化栽培,21世纪初,羊肚菌大田栽培开始兴起[20]。自2012年开始,我国羊肚菌开始规模化栽培[5],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羊肚菌栽培热潮,从最早的川渝地区扩大到云南、贵州、河南、湖北、辽宁、河北等20多个省区,栽培面积与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5,21]。根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数据[22],2008年~2020年羊肚菌栽培面积见图1。

图1 2008年~2020年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Fig.1 Cultivation area of Morchella spp.in China from 2008 to 2020

由图1可知,2012年以前,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不到666.67 hm2。2012年以后,我国开始羊肚菌规模化栽培,栽培面积逐渐增加。2017年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达4 666.67 hm2,是2012年的6倍,大于2012年~2016年5年之和。随着羊肚菌栽培稳定性增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技术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羊肚菌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参考文献[8],各省份栽培面积见表1。

表1 2015年~2017年我国羊肚菌主产区栽培面积Tab.1 Cultivation area of the main probduction area for Morchella spp.in China from 2015 to 2017

由表1可知,全国羊肚菌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云、贵及川渝地区。2015年川渝地区羊肚菌栽培面积为湖北省、河南省、贵州省、云南省4省之和的3倍。据报道,2015年川渝地区羊肚菌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左右[20]。2016年,由于天气、栽培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全国栽培面积缩减。2017年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其中云南羊肚菌栽培面积超过湖北、河南、贵州。

2020年,四川、贵州、河南、云南等省份羊肚菌栽培规模均突破666.67 hm2大关,其中四川省约5 333.33 hm2,占全国总面积的48%,羊肚菌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农业[22]。

2 我国羊肚菌产业SWOT分析

2.1 SWOT分析法

SWOT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出[23],也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如今SWOT已经被广泛应用,以确定企业或者行业领域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面临机会(Opportunity)与外部威胁(Threats)。此分析法的目的是将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分析出适合公司或者本行业的发展战略,使公司或者本行业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24]。

2.2 我国羊肚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2.2.1 气候适宜且生产原料丰富

在长江流域以南,如云贵川地区,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在10℃以内,有利于出菇。特别是在云南和贵州,冬季低温期短、细雨纷纷,为羊肚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普遍为秋冬播种、春出菇。

我国是农业大国,食用菌生产所用原材料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我国年产农林等副产品约8亿吨[21],丰富的副产品为羊肚菌生产提供了原料基础。

2.2.2 资源优势

我国羊肚菌属种质资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我国有18个羊肚菌物种,主要种类有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Per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Vent.)Pers]等,分布于我国21个省份[25-26],为我国羊肚菌品种选育及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了基础。

2.2.3 劳动力成本优势

羊肚菌栽培与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羊肚菌生产过程中有30%~50%是依靠劳动力完成,劳动力成本高低直接影响羊肚菌价格。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羊肚菌栽培是秋冬播种、春出菇,正好与农忙季节错开,农村劳动力充足、成本低,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2.4 产业发展不断集中形成区域化栽培

我国南北地域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的不同,使羊肚菌栽培区域逐渐集中,形成了区域化栽培特点。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平棚栽培为主的春羊肚菌,以及云南以秋羊肚菌与春羊肚菌为主的产区。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形成了以山西、河北、辽宁暖棚栽培为主的冬、春羊肚菌,以及黄土高原以晚春羊肚菌为主的产区[4,27-28]。

2.3 我国羊肚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近年来,“羊肚菌热”在全国掀起,羊肚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了我国羊肚菌产业化发展。

2.3.1 基础研究滞后

在羊肚菌栽培技术环节中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对羊肚菌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条件基本是以经验判断为主,对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的关键调控机理研究处于空白;羊肚菌生长快,无论是组织分离还是多孢分离都存在隐性污染的问题;栽培过程中分生孢子多少与子实体形成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连作障碍对产量的影响;羊肚菌病虫害防治等研究模糊不清[7,29-30]。

2.3.2 菌种老化退化且良种缺乏

我国羊肚菌优良栽培品种少,且羊肚菌菌株极易出现老化、退化现象。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菌种是我国大田栽培的主要品种,但是容易出现优良性状丢失的问题,如菌丝活力降低,色素增加,最终会停止生长[8,21,31-36]。

2.3.3 产业技术标准不健全

虽然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目前涉及羊肚菌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缺乏,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羊肚菌产业发展的良种良法[4]。除了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天然林区羊肚菌种植技术规程》(2015-LY)[37]与已公布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堂羊肚菌》(DB5101/T 95-2020)[38]之外,未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菌种生产、栽培技术与管理、采收、加工、产品质量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导致出现羊肚菌产量、品质不稳定的局面。

2.3.4 市场应变能力差

大多数从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虽然我国羊肚菌产业生产成本低,但生产存在设备条件差、技术掌握不全面、产品质量差异大的缺点。2)羊肚菌栽培技术易掌握,回报高,但许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却在对栽培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问题不清楚且对风险估计不足时,就开始盲目投资造成亏本。3)大部分羊肚菌从业者对市场变化应变能力差,经营能力差。

2.3.5 产品类型单一且附加值低

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羊肚菌产品大多以鲜品、干品等传统初加工为主,产品加工工艺粗放,难以适应市场对产品类型、品质及稳定性的要求,附加值低,产业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2.4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2.4.1 市场需求大且前景广阔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属高级营养滋补品,在欧洲,羊肚菌被认为是仅次于块菌的美味食用菌,其市场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39-40]。在国内,我国野生和栽培的羊肚菌每年需求量不足10万吨,潜在需求量大;而在全球范围内,市场每年羊肚菌的需求量达100万吨,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6]。

羊肚菌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价格方面,在法国超市中野生羊肚菌干品价格在80欧元/kg~100欧元/kg;而在中国,干品价格在1 200元/kg以上[29]。2)出口量方面,我国羊肚菌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少,每年出口干品仅25 t~40 t,出口价格 160 美元/kg~200 美元/kg[4]。

2.4.2 消费观念升级且保健功能食品需求量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绿色健康理念的深入,大众对羊肚菌的消费观念已经从单纯的鲜品、干品、速冻产品向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转变。羊肚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营养物质和多糖等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保健功效,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各类保健功能食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其市场潜力大,需求旺盛。

2.4.3 政府重视

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出台了《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41],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山东省各级政府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发布《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42],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四川省出台了《关于促进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43],确保食用菌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在一系列政策扶植下,为羊肚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2.4.4 践行绿色生态发展并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需要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羊肚菌在栽培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生产资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同时,羊肚菌产业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居民创业就业兴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符合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2.5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hreats)

2.5.1 质量安全标准不断升级

质量安全与标准有利于产业发展,是质量提高,产量增长,效益提升,竞争力提高的保障。近年来,国外对所进口的羊肚菌初级产品(鲜品、干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尺寸大小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国内实行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绿色食品、有机认证、食品质量标准QS(Quality Standard)认证、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认证等,对羊肚菌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羊肚菌产业面临着质量安全不断提升的新要求。

2.5.2 出口贸易风险加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肚菌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设置技术壁垒等方式制约我国羊肚菌出口贸易,使我国羊肚菌产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外汇汇率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从而增加我国羊肚菌产品出口成本,被迫提高出口价格,降低了出口竞争力,使我国羊肚菌产业受到冲击。

3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建议

3.1 战略选择

基于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做出的分析,列出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分析矩阵,见表2。

表2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Tab.2 SWOT analytic matrix of Morchella development in China

由表2可知,根据目前羊肚菌产业现状,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应采取SO战略,即发挥气候优势及资源优势,利用政府及政策支持,加强菌种管理、科技投入、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以消除劣势,高质量发展。

3.2 发展建议

3.2.1 加强科研投入

加强与羊肚菌产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羊肚菌种属资源调查、遗传育种、菌种良繁、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2 加强优良菌种选育

因优良性状的丧失,曾出现过梯棱羊肚菌3号菌株退化,而被市场淘汰[8]。因此有待于从机理层面对退化老化现象研究,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羊肚菌稳产、高产菌株,以确保我国羊肚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3.2.3 建立羊肚菌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体系

从菌种生产、栽培管理、采收、加工到保鲜贮运,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全过程风险因素,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行与羊肚菌相关的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提高我国羊肚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4 推行羊肚菌全产业链生产示范

羊肚菌栽培存在风险与不稳定性。单一的菌种生产栽培已不能适应当前羊肚菌产业发展大环境,应积极探索建立技术方、栽培方、市场方三者相结合的全产业链型企业[41],形成合力,推行全产业链生产示范,改变过去规模小、经营弱、生产管理粗放的局面,规避风险与不稳定性。

3.2.5 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栽培同时错季栽培实现周年化供应

随着羊肚菌产业不断发展,羊肚菌栽培的产区将进一步优化集中,逐步形成优势产区。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生产模式,改进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应采用保暖大棚栽培,采取秋播冬收。在西南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仿生栽培,采用冬播春收,夏播秋收。羊肚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错季栽培,实现鲜菇常年供应[42]。错季栽培是指利用地域气候差异,错开羊肚菌高峰期出菇,实现鲜品常年供应。每天供应鲜菇是市场必然要求,这恰恰是错季栽培优势所在。孙建华[43]报道,每年圣诞节是西欧国家羊肚菌鲜菇销售旺季,建议错峰栽培,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收益可大幅提高。可见,错季栽培将促进产业发展。

3.2.6 加强羊肚菌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并延伸产业链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食(药)用真菌,是我国四大珍贵食用菌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44],开发潜力巨大。利用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功能保健食品、休闲类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高、中、低端搭配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增强产业综合效益。

4 结论与讨论

羊肚菌作为珍贵食用菌,广受国内外欢迎。羊肚菌产业机遇与风险并存,虽然我国羊肚菌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对我国羊肚菌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应采取SO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利用政府及政策支持,加强菌种管理、科技投入、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工作,以期在不断探索中取得发展,增强我国羊肚菌产业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羊肚食用菌栽培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油麦菜栽培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自然栽培的味道
夏季苦瓜栽培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