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2022-02-03彭振
彭 振
(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广西民族大学 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先进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法治建设环境和效果。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先进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传承和发展先进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法治建设氛围,法治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民众对中国法治文化也日益自信和崇尚。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依法治国。”[2]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中国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依法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实现法治社会、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法治文化建设。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法制文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坚持依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法治文化建设实践经验。
(一)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得到良好传承
中华法文化悠久而厚重,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将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继承了礼法结合、调处息争的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并且开创了以人为本、德法结合、法律至上、良法善治等现代先进法治文化,使得中华先进文化不断发展。
1.继承和发扬了科学的立法文化。自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愧制定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法经》后,中国历代王朝就不断通过制定法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治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在《荀子·君道》中提出:“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也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中国共产党继续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立法文化,并结合法治中国建设实际,逐渐形成了当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立法文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领导社会各界共同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些重大问题。1953年,毛泽东同志亲自到杭州领导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依法构建和完善了中国的国家机构,明确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义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实际的情况下,领导制定了《八二宪法》,与此同时,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诞生,立法的主体、权限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多层次多元化立法格局逐渐形成,为依法推进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治保障。正如法家代表韩非子认为的“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法工作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立法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内容覆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2015年《立法法》修订,立法主体扩大到每一个设区的市,中国的立法文化也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化迈进。
2.发展了传统法治文化。“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回顾党治理国家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尽管国家在法治的道路上曾经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境,但依法治理的道路和方向都无疑是正确的。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法治体系和能力也在不断向现代化发展。正如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所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中完善法治文化。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3]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专题研究法治的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翻开新的一页。党对法治的领导更加完善,立法制度更加科学、民主,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群众法治观念更强。
3.吸收并完善了中国古代以礼入法的治理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重视人际关系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提倡‘无讼’。”[4]古代中国的“礼”往往与法有着相同的规范功能,强调法治的多元化。譬如,儒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法”的作用,甚至在一些朝代直接进入到法律规定中。中国法家文化认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守法度,才能让国家安定。而良好的法律和政策,就当通过考察社情民风来决定,这样的法令才能更好地被民众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将优秀的“礼”文化与当代法律有机结合,形成了当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的精神。
(二)民族法治文化与国家制定法实现有机融合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一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习惯和文化也有一部分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因此,学术界对于民族习惯法治文化与国家法的关系问题,一直关注较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吸收和借鉴良好的民族法治文化,摒弃那些陈旧、不合理的法治文化,实现了民族法治文化与国家制定法的有机融合。
1.依法保障各民族权益。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切身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5]早在红军长征经过桂北一带时,国民党桂系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就不断造谣污蔑共产党和红军“共产共妻”“杀人放火”。但红军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并帮助当地群众铲除了反动派势力,以行动赢得了百姓信任。通过向全军发布《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红军确定了对待少数民族的基本主张和做好争取少数民族支持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法规,各民族同胞得到解放,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依法推进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战略,加快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原来的一些西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群众都全面脱贫,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平等、发展的基本原则,也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各民族更加团结互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以铸牢。
2.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法治文化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借鉴了世界各国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区域自治的方式,保障各民族权益和文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中国方案,实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1949年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内容。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多方面,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相应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民族传统法治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了法律发展和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民族性基因”。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6]
3.将优秀的民族法治文化吸收到国家立法中。民族习惯法资源进入国家制定法,是实现民族地区善治、推进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7]民族习惯法是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国家和地方在立法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在统一的前提下,适当的实现立法的多元化,既可以吸收民间的智慧,也可以让国家制定法和民族民间法治文化较好的融合,让制定法更好的实施,让民族民间法治文化更好的传承。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规定了公民有姓名权,但同时又规定姓名应当符合公序良俗。这既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发展,也显示了国家对于民族习惯的尊重。
(三)红色革命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红色革命法治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
1.依法保障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回顾发展历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紧紧围绕着保障人民利益展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我们党就十分重视依法保障各民族利益。1928年,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颁布了《土地法》,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让广大贫苦农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他们的利益而革命和奋斗的。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全力支持红军发展。1946年,中国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主持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依法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再分配。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对土地的依法管理,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宗旨。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依法改革了封建婚姻制度,明确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废除包办婚姻的内容,妇女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董必武、谢觉哉等老一辈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者,提出要废除旧法、完善新法,依法完善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依法办事。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各项立法都紧紧围绕保障人民利益展开。譬如,从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到2020年通过的《民法典》,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继承红色法治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完善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8]
2.依法加强领导、完善建设。建设永远在路上。正是因为重视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为现在具有9000多万人的世界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以党章为基础的组织建设体系,坚持党管政法、坚持人民政法。到了中共七大,党章中关于组织建设的内容已经较为完善。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组织建设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法完善党组织建设。依法加强中央组织建设、地方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修改和完善党章,进一步明确了性质、指导思想、奋斗路线,党员的基本权利、义务,党组织建设的具体内容,也明确了坚持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譬如,《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出台,都详细的规定了党在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通过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相关条例,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
3.依法完善反腐败体制、不断改善作风建设。从严治党、依法加强党员自我管理和作风建设,是党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的优良文化。毛泽东同志曾针对作风建设专门撰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都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为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严厉打击了一批浪费、贪污分子,如时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和天津行署专员的张子善因盗用、贪污公款被判处死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开展了拨乱反正工作,依法审判了“四人帮”,作风建设也翻开了新一页。中共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从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的5年时间内,共依法立案审查了省军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余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9]时刻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监察体制和巡视制度改革,依法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这些都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中国特色廉政法治文化。
(四)现代法治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家发展规律和方向,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中华法律文明新的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在宪法法治文化、司法法治文化、网络法治文化、人本法治文化、应急法治文化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法治力量。
1.确立了中国法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定海神针。中国的法治发展也必须坚持领导,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作用,确保法治建设的方向正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文化自信,把法治经验和文化传承好发扬好,突出法治的“本土化”特点,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而不是盲目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完善依宪治国的基本原则,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当代中国法治文化体系,维护宪法的权威。
2.继承和发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是生命线,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文化,就是强调在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3.进一步丰富了法律价值的内涵。党对于法治的价值追求,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对于人权、平等的追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平、正义,再到现在对幸福、秩序的追求,法律所追求的价值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中国的法治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这一发展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中“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这正是法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一初衷。
4.进一步明确了法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现代化。通过建立完备的立法体系,规范国家治理中的各项内容,明确各级治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清单;通过建设高效的法律实行体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让法律规定的内容都能实现;通过建设公正的司法监督体系,加强司法审判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依法加强司法各个环节的监督,让司法永远在阳光下运行。依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统筹国内和国际法治融合,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中国治理方案。
二、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这些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尊重、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并将这些法治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法治文化及学派,而随着中央王朝对儒家学说的推崇,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法律之儒家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10]在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史上,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在民事、刑事、行政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法治文化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法治文化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摒弃那些残酷、落后的法治文化,传承优秀、先进的法治文化。将先进的传统法治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治理过程,发挥习惯法、民间法在社会治理中的软作用,形成“法治天下、德润人心”的大社会治理格局。2020年,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变,进一步实现乡村法治振兴,不仅需要党和国家从制定法上建章立制,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法治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用好“法治秩序、礼治秩序、守法秩序、德治秩序、习惯秩序”等,形成“法治主导下的多元规范和多元秩序共存共治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11],最终实现社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保障民族团结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地方法治建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法、民间法文化,这些习惯法、民间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譬如,瑶族习惯法石牌制度,在维护瑶族地区的基层社会秩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又譬如,通过变通和补充立法的方式,可以均衡民族自治地方习惯、风俗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在婚姻关系、继承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均较为突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着早婚传统,这一习惯是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造成的,与当前的法治精神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立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结婚年龄全国统一,而是广泛听取社会建议,针对早婚这一现象,允许一些地方通过变更补充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如四川、云南、湖南、贵州的部分民族地区,就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某些婚姻年龄的变通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尊重并科学地对待民族法治文化,将民族法治文化与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了民族法治文化与国家制定法的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法治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法治文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立法都秉持着尊重各民族习惯的原则,而各民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法治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法治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各民族法治文化的“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
(三)弘扬红色法治精神、传承红色传统法治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创造的红色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这其中的红色法治文化,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引和宝贵的思想财富。譬如,1929年到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百色起义,设立裁判肃反委员会、肃反委员会,依规定行使国家审判权。肃反委员会通过对破坏和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地主恶霸和买办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审判军阀、官僚、地主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及其他刑事犯罪,依法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其特点则是依法行政审判职权、废除审判中的逼供、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这对于当前法治政府建设和诉讼制度改革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又譬如,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既坚持原则,又方便群众,是今天司法改革仍然可以学习的先进经验。法律事业,能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离不开坚定的信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法律文化是影响法律信仰的重要内容,法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凝聚了共产党人为法治而奋斗的点点滴滴。这些走进群众心里的文化和信仰,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传家宝,也是今后必须坚持和发扬的法治精神。
(四)促进国家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12]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先进法治文化,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法治文化。先进法治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借鉴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法治文化的不断发展。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召开并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十一个坚持”的法治核心要义。这是在全面总结和回顾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也奠定了今后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中国未来法治建设目标、法治与德治的如何融洽、法治文化理论与法治文化实践如何结合、法治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先进的法治文化和理念,进一步推进了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建设,营造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形成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先进法治文化场域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法治资源,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不能遗忘了这些宝贵财富,也不能完全照搬旧制,而是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传承不断发扬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对于传统优秀法治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承其中的文化精神,因为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提倡“礼法并用“”明德慎罚“”以和为贵”等,在当今法治社会建设中,仍然可以传承和发扬。值得一提的是,在传承这些传统法治文化时,就当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礼法并用”中的“礼”,就不再是古代中国的那些“贵贱、长幼、尊卑、亲疏”的“礼”,而是新时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容,譬如,诚信、爱国、和谐,等等。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对未来5年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提出要:“建设信仰法治、公正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13]新时代的法治建设,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结合中国法治建设实际,以传统优秀法治文化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要通过多种方式,通过司法、教育、基层自治组织等主体,运用传统与现代方式,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水平,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一方面能使先进法治文化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场域。
(二)发挥好先进法治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科学的立法文化是实现良法善治的提前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强调法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法体制,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各项利益的立法,反映公正、正义的法律价值。营造科学的立法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格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原则,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立法权,实现统一前提下的多元立法,形成人人参与的立法环境,以制定出操作性好、质量高、不重复不冲突的法律规范,确保良法善治。譬如,2020年通过的《民法典》正是在中国当代科学的立法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编纂《民法典》是一项重大法治建设工程,在党的领导下,历经了长时间的论证、研究、商议和修改,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民法典》才得以通过。这对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有重大意义。
2.良好的司法文化是保障公正、正义法律价值的有力抓手。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司法文化,对于促进社会法治进步、保障人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不法行为都有重要作用。通过推进司法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保障司法独立、优化司法配置等各种方式,确保司法的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譬如,中共十八大以来,依法纠正的“聂树斌案”等冤案、错案,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修改了行政处罚法等举措,就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有力维护。同时,在社会营造良好的司法文化,增加群众对司法的认同感,提升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价值认同感。
3.良好的依法行政文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追求。“为民父母行政”是中国传统的行政法治文化,坚持依法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依法明确权利范围,营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行政法治文化,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保障。
4.守法文化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普法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完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使群众听得进去、听得明白、接受得了,让依法生活和工作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三)构建新时代多元化中华法律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法治文化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法治过程中,无论是参与的主体还是治理的方式,都具有多样性特征,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等等交织混杂、相互关联,并且会随条件的变化使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社会治理现代化从客观上要求法治文化体系的多元化。因此,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文化”,也就应当进行广义的解释,既包括中华传统法治文化,也包括国家制定法、国际法、党内法规、国家政策、村规民约、民间法、民族习惯法等多方面内容,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法律文体体系,为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多重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5]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汲取中华法治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16]这体现了对法治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当然,法治的发展并不意味的社会将出现“无讼”的状态,而是如何通过更好地完善制度,实现“息讼”,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因此,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引导人们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17]加强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使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通过不同法治文化的建设,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通过改革立法制度、完善司法制度、加强法律公共服务、健全法律工作机制、强化法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式,实现良法善治。
(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法治智慧。“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中国的法治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和”的理念,和平、和谐、和睦也正是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人类社会总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还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各种疫情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跨国毒品交易也较为严重,区域战争仍然不可避免,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在依靠法治的力量下,逐渐解决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是总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文化精华,也将为世界提供宝贵的中国方案。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同中国实现了文化互鉴,中国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法治文化。依法发展和确立新型国际关系,依法保障各国、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法治文化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些经验和做法,不仅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将为最终实现依法保障人类共同利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结语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8]“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纵观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党通过法治不断保障人民的利益,赢得了民心,实现了社会稳定发展。先进的法治文化则是党开展各项事业、实现依法治国的思想和精神之魂。中共十八大以来,法治信仰浸润人心,全民守法的氛围日益浓厚,法治社会新风扑面。“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12]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硬约束’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软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19]法治文化在党的正确的方向引领下,也将更好保障人民利益,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也将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