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兼论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

2022-02-03陈铭彬

社会科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旅美育美的

梅 芬,陈铭彬

(1.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一、研究缘起: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蕴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和安排。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乡村振兴既要有物质上的发展目标,也要有精神上的美好追求,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目标元素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产业新、生态美、百姓富目标逐步成为现实,但总体上看,乡风文明和文化振兴仍属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愈发感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美育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3]因此,如何从美育价值之维来理解美好生活的意蕴,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4]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学者提到:“美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美育归根结底是创造力教育、是美化心灵和陶冶情感的教育”[5]。人民群众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群众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正确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把审美教育,即“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灵魂。

“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是一个关乎实现全面振兴的时代命题。从美育融入乡村出发,目前学术界在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在研究视角上也还较为局限。目前的研究普遍对农村中小学的美育发展较为关注,认为当前乡村美育主要是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学科教育[6],提出健全农村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和意义[7]。此外,还有部分研究基于某种具体艺术形式或文化活动对乡村建设发展的作用,例如认为乡村美术馆在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具有重要使命[8],应当践行乡村美术教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使命[9]。此类研究也基本局限于某种具体艺术形式在乡村的发展,对于美育理论的总体融入论述还不足。

综上所述,尽管对于美育和乡村振兴融合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但是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野下将美育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逻辑关系和对乡村美育的发展规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以“人民至上”“绿色发展”“文化振兴”等理念作为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遵循,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主线,以系统思维从乡村振兴的多方面提出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进路。

二、厘清价值遵循: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乡村美育内生动力的价值逻辑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因而立足于两个维度:一是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本源,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二是在美育内涵向乡村延伸过程中把握其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依靠人民的理论逻辑。

一方面,美育与人息息相关,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先秦时期,儒家美学“礼”“乐”并重,以礼教和乐教为主要教育内容陶冶人的德行修养,深刻影响了此后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治理。[10]20世纪初,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美育思想多以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为价值取向,重视并强调美育对性情的培养及其所具备的功能性。[11]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智体美劳”成为教育的趋向目标,美育因而进一步发挥了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当代的美育思想内涵既以审美教育为基础,也侧重于促进人文精神与民族振兴愿景的融合。[12]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育思想的内涵有所不同,但美育服务于人民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人民向创造美好生活迈步,也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诚然,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倾向于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但其实际上是从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出发的。近年来,乡村空心化问题作为城乡二元发展的困局之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导致的城乡协调发展失衡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就此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另一方面,乡村美育的需求是乡村社会民众审美需要的现实投射。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发展。其总体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满足了乡村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实现乡村人文环境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巩固和提升,并不能只立足于外部环境的打造,乡村建设者的发展意识和审美意识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社会民众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也是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创造是乡村美育的动力源泉。进入新时代,乡村美育也必须立足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乡村社会民众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对人居环境、休闲娱乐、节庆活动等艺术文化的审美需要逐渐增强,这是美育为人的天性解放以及科学和情感教育的协调统一而赋能的结果。从美育内涵向乡村延伸的过程来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发展能力的全面培育潜移默化推动着乡村美育的实践,而美育又进一步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幸福感提升,不断激励着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系列的审美体验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思想是激发乡村美育内生动力的价值所在。

(二)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美育协调发展的生态逻辑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乡村美育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心和旨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动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其中所透露出的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的行动是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审美实践,为促进乡村美育协调发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逻辑遵循。

一是开展乡村美育要与营造高质量乡村宜居环境相协调。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美的切实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化为前提的,因此乡村美育除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内生动力之外,还需通过加深乡村社会民众对绿色发展理念中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认知,由此促进乡村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美育协调发展的生态逻辑,是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也是联动乡村振兴总要求这一有机整体的重要抓手。实际上,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且具有丰富审美旨趣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时代,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政治生态和绿色文化等发展理念所共同构建的生态文明协调机制,为乡村美育在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是乡村美育要协调好现代化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在现代文明进一步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乡村美育的自有特色,即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势。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曾为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风险,源自工业、农业及城镇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向农村转移及扩散,乡村社会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之美一度束之高阁,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不难看出,这一原则和底线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实际上,美育注重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审美化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人性复归的感召。乡村社会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诸如奇山秀水的生态美、民风淳朴的道德美、民俗风情的人文美等皆为乡村美育特有的审美体验。人们通过感知和享受自然世界的生态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评判和创造人文世界的美好生活,由此形塑的审美行为能力和发展理念对于乡村美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乡村美育要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美育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培育上,能够有效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养成。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美育协调发展,培育和发扬好乡村社会民众的生态审美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基。现阶段,充分尊重乡村自然肌理并利用资源条件,加快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把美育融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帮助乡村社会民众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其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发展格局相互协调,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促进乡风文明,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

(三)“以文化人”涵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文化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3]可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对提升人民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将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也必然能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意义。

首先,从乡村振兴主体力量的发展来看,“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相辅相成,是乡村美育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激活方式有所不同。20世纪20、30年代,乡村美育的探索以识字教育为基础,同时借助业余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尽管当时乡村社会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美育实践成效及其辐射范围有所制约,但美育思想的蓬勃发展为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视野。这一时期通过文化教育夯实乡村教育的基础,是激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今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美育人”进一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提升人们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强调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出学校教育是涵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主要阵地。而要想做好并加强美育工作,师者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于现实生活,遵循美育工作规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青年一代作为激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主体,培育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践行乡村美育责任担当的现实需要。比如,目前美育科目作为中考科目正在逐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美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以审美修养为必需,切实达到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进入以美化人的境地。可见,“立德树人”和“以美育人”在“以文化人”的基础上有效丰富了乡村美育的精神内涵,成为促进乡村美育主体力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次,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来看,“以文化人”能够通过美感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乡村美育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文化人”对于乡村美育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文化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来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4]。基于此,“以文化人”则是以“文化兴,乡村兴”作为提升乡村社会民众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而激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关键则在于通过美感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乡村民众在文化上获得归属感。归根结底,美育所培育的是人们通过全面发展而塑造的心灵之美,心灵美是行为美的根基。乡村社会民众作为乡村建设者,通过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乡村美育持续注入精神力量。

再次,从乡村振兴的文化需要来看,“以文化人”即以文化对人的思想启迪、心灵浸润和德行涵育为旨趣,进而涵养乡村美育精神力量。“以文化人”在客观上可以培育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活跃乡村建设氛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乡村美育精神力量的激活和涵养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落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复兴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乡村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的关键是破解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以文化人”的文化逻辑在于凸显和增强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乡村振兴所需的文化软实力,使乡村社会民众在思想、心灵和德行上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涵养乡村美育精神动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丰富实践内涵: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路径探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本质上是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活动,也是最能激发人民群众旅游动机的形式之一。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必然是乡村美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深化美育与乡村文旅产业相融合、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乡村之美”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民生”为本,营造美育引领文旅融合的社会环境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下,乡村振兴的宗旨和归宿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能够对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因此,美育引领下的文旅融合也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指导,而是要把关切“民生福祉”当作“立身之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和方式让人民群众道德意识得到提升、情感得到陶冶、创造力得到提高,通过注重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促进文旅融合,营造出文旅融合下的和谐社会环境。

一是以美育引领文旅融合,加强提升人们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的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让人们在乡村中感受生态之美,大部分农村由于远离城市和工业,普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其本身就是天然的美育场所。因此,开展乡村文旅融合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让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观,在爱护自然的行为中感受生态之美。其次,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美学资源与美学理念与乡村文旅融合下的发展与建设相融合,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建筑、道路、绿化等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化高度融合,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创设浓厚的美育环境氛围,提升人民群众居住的幸福感和美育建设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最后,将优质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学艺术、科学创新等启发人思想的领域相结合,以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在乡村中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例如乡村文化馆、研学体验项目、文创商品的开发等,以文化氛围和文化产品带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并以此来涵养人们的品格和创造力,启发培育游客丰富的美学想象和良好的美学素养,也能提升当地人民群众建设乡村文明生态和美丽乡村的自觉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是将美育融入到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环境的乡村规划建设中。公共环境设施和各类建筑也是创造美的重要载体,打造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不是一张图纸的简单规划设计,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环境的乡村规划建设应融入美育理念,通过制定规划、项目引导、改造环境、文化创新等因地制宜的方式,强化美育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的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动能,实现乡村振兴从缺乏个性的整齐划一走向保留特色的“参差多态”,推进乡村文旅融合,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从而塑造有格调的、有温度的乡村社会。可以说,将美术及艺术等文化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中,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因此,乡村文旅融合还要紧扣乡村的环境规划建设,在规划和实施中强化美学介入、审美审查,在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育活化,加强乡村古建筑、古树、古井、古桥等的保护、活化、利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建筑、道路、广场、公园、文化走廊等基础设施以“文化之美”加以装饰,以“文化艺术+乡村建筑和基础设施”,美化乡村旅游的物理环境。如此不仅可以通过提升农村国土空间规划质量来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美丽、宜居、宜业的高质量人居环境,还能打造出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乡村旅游空间,在展现生态之美的同时,更能展现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美的素养。

三是将美育融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旅游环境中。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可以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健康活泼的文化旅游活动中感受文艺、体育等多种精神文化之美。因此,乡村振兴要有“精细化管理”的人文关怀,积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期待,努力回应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创造条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注重乡村文化旅游中的精神活动的培育和打造,因地制宜地将美育文化渗透融合到居民和游客丰富的娱乐文化活动中。把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健康趣味为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文艺创造、表演和体育活动。如筹划和开展音乐、舞蹈、歌剧等表演活动,组织有特长的农民参与绘画、书法、手工艺品制造等实践或创业活动,举行文艺作品鉴赏和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居民和游客发现美、留住美,以优秀文化培养人们正确认知美的能力,创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空间。通过繁荣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打造别具风格的乡村文旅文化活动品牌,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发掘和吸引更多的居民、游客和组织参与到乡村美育之中来,通过丰富精神文化世界达到美育的良好效果。

(二)系统构建,完善美育促进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深化美育与乡村文旅发展相融合、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乡村之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凝聚多方力量,动员全社会,把美育融入文旅融合的全过程,构建上下同步、各方联通、全员参与的美育模式,形成美育融入乡村文旅产业的协同效应和机制。

一是统筹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凝聚美育融入乡村文旅产业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发挥村委会自治和群团组织的共治作用,广泛发动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各群体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全员治理的良性互动和乡村美育新格局,推动美育在乡村文旅产业中蔚然成风并落地生根。首先,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宣传,加强乡村美育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引领文化、文联、宣传等部门指导村委会采取符合农村、农民发展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和加强乡村美育的宣传教育。从整体考虑完善乡村美育建设的总体规划,挖掘乡村本土的美育人才,鼓励各界优秀人士投身乡村美育建设事业,将美育融入乡村建设,彰显乡村振兴的美学维度,形成乡村振兴与美育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次,村委会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最权威且最有效的实践渠道,对于政府主导下的将美育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主动负责解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引导和宣传,让广大游客和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文旅产业中。同时,学校作为乡村美育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应切实强化学校美育工作队伍,多渠道扩充学校美育资源,打造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和构建美育育人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乡村美育文化走进校园,注重学生美育能力培养和美育思维训练,通过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让乡村美育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亲近乡村的机会,例如发动家庭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由学校组织开展乡村生态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和家长利用亲近乡村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机会,领悟乡村之美,将书本知识与乡村生态相结合。广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美育的熏陶。除此之外,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要肩负起讲好孩子人生“第一节美学课”的责任,在孩子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美”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以美浸润生命全程,促进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眼光影响乡村文旅发展的建设与发展。有的人认为乡村到处是“宝”,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在有的人眼里乡村却到处是“草”,没有吸引力。不同的乡村价值认同会造就不同的乡村发展情况。可见,乡村文旅要将乡村美育贯穿于村民成长的全过程,实现人生的乡村审美教育。美育融入乡村文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应根据乡村建设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分类指导,分别侧重加强引导塑造、能力提升、实践锻炼。针对学龄孩子以引导教育为主,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优秀文化培养美的眼光,在课堂上展现乡村美的魅力,以美景熏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意识,在思想层面加强美的认知;对于青年,积极开展美育道德和美育素养教育,培养青年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理论、实践、舞台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年学习扎实的美学知识,提升美学设计能力,强化美育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前期基础。对于处在乡村文旅产业中主体力量的中壮年,则要创新美育观念,鼓励其在参与美丽宜居的乡村建设中善于发现乡村的美,充分挖掘乡村的美学资源,赋予乡村资源美学韵味和美学价值,将创造美的理念融入生产者、生产方式、产品及服务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快美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用发现美的眼光大力发展美丽健康产业,引导并扩大人们的美育文化消费,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潜力,培育群众喜爱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文旅产业长效机制,推进文旅产业的创新实践,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致富。让美育融入文旅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对于乡村中生活的老年人群体,应积极培养大家健康的兴趣爱好,革除赌博、搞封建迷信等各种陋习,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总之,美育视角下的乡村文旅发展应坚持分类施策,对不同年龄段群体,有针对性地培养人们的美学意识和美学素养,最终实现乡村人才美育和乡村建设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三是以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全方位美育,引领乡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美育融入乡村振兴要以发展总要求为重要支撑,坚持系统思维,将美育融入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全方位,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家庭、个人行为、产业、环境等重难点工作领域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精神之美融入美好乡村家园建设、美好乡村生活创造的内生动力;领悟乡村乡贤文化、优秀文艺精品、优秀文化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之美的重要内涵;重视家庭美德、家庭文明风尚、最美家庭、优良家风等家庭之美的精神品质;奠定新时代农民认识美、爱好美、践行美等个人行为之美的重要基础;提供美丽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美学创意经济农业等产业之美的重要支撑;筑牢居住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等环境之美的基础前提。以全方位美育实现乡村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家庭之美、产业之美、个人行为之美、环境之美,发掘乡村之美,以美塑旅、以旅彰美推动文旅融合,建立健全文旅融合总要求和美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完整、周密、详细的全方位乡村美育体系,为新时代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踏歌拓路,实现乡村美育与乡村文旅产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三)创新引领,激发美育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活力

发展文旅产业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强化美育融入文旅产业,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下,必须坚持创新引领,注重美育主体能力、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激发美育融入文旅产业的新动能和活力。

一是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能力,实现美育主体能力创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15],人民也终将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事业中谱写壮丽史诗。文旅产业,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文旅产业是各类人才成长的“希望田野”和“广阔舞台”。在文旅产业探索“乡村美”的实践中,激发农民的美育主体性,提升农民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激发美育融入文旅产业的新动能应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农民的主人翁责任感,打破“被动”的美育状态,实现农民美育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创新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农民画是对农民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载体和最好的切入点。发挥农民美育主体性应坚持走农民画发展的道路,支持和鼓励农民自行举办农民画展、成立农民画协会,实现农民画上墙,建立农民画交流的机制。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行组织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农民美育创造的能力,畅通农民自行建设美丽乡村的渠道,提升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强农民建设乡村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他们对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发掘农村建设的内部动力,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是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提高文旅产业黏性。中国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美学熏陶功能,农村传统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耕灌溉工程遗址、古树名木等传统村落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农民祖祖辈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新时代农民宝贵文化旅游资源,我们要让这些优秀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美育文化资源以清新而富有现代感的方式发挥其独特的吸引功能。打开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矿藏,实现乡村美育内容的创新,一方面,要实现传统美育文化的现代化转译,按照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对具有美育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手工艺技术等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美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发挥优秀文化美学作品和乡村传统美育文化资源在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培育产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励更多优秀文化资源竞相迸发美的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传统美育内容的创新性发展。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是独特而极富历史的宝藏,将其打造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柱,既可宣传特色文化,又可以增强文旅产业黏性。新时代农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美育内容也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现代化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和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亮起来、动起来,这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也是新时代美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好体现,既体现了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又符合时代进步艺术审美潮流。

三是用活新媒体技术,增强教育弹力,实现文旅形式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美育融入乡村产业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美育融入文旅产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挖掘新媒体在乡村美育中的重要价值,赋予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育人使命,以其助力乡村美育从观念到实践的全面改革创新,增强乡村美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文旅产业要积极推进科技和乡村建设设计的融合,通过新媒体技术场景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资源和技术,创造VR全景体验、3D立体感受等互动式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体验的科技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塑造新的美育方式,把乡村美育教育讲好讲活,让美育教育更加丰满、鲜活、生动,激发文旅产业改革动力;另一方面,建立各服务中心,畅通美育信息发布、共享、查询、互动等服务渠道,建立乡村美育数据库、平台运行代码、后台运行程序等,实现“互联网+乡村美育教育”新模式的成熟化、专业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文旅融合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加强评估反馈,同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抽样分析系统,强化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不断总结文旅融合的经验,实现以美育融入乡村的新形势,以文旅带动振兴的新局面。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推动乡村美育从理念到实践的改革创新,是提升美育融入乡村发展,实现文旅融合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文旅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文旅照明的兴起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