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理路阐释
2022-02-03杜治华
杜治华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理路阐释
杜治华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新一轮课程改革凸显了学科素养在课程学习中的地位,通过汇聚各门课程学习成效而达成综合育人的目标,各科育人价值取决于学科课程建设,尤其新生课程的建设务必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正处在新建时期,需要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对厘清课程归属、探明课程内涵、构建融合建设机制、探索建设路径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以期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思路与帮助,进而为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言献策。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育研学旅行
数百年前,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教育家就主张分科教学,即把学科知识密切关联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进行分科教学,把课程育人的功能引向纵深化,分科教学模式极具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再后来,杜威、克伯屈等教育家又提出创建“经验课程”的理论,即通过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来提高低段学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其获得经验性知识与技能,建构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全世界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发展方向。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业质量的提高贯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1]。此后,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实施新的目标导向,我国便进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课程大纲、教材选编、内容选定、授课计划、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工作也围绕着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展开。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要求根据中小学生各学段特点,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离不开“旅行”,体育是各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而且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又是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3],体育研学旅行成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所以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厘清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归属问题
课程分类的依据不同,划分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当下,我国的课程分类被学界较为广泛认可的六大类型为:(1)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2)根据课程的内容属性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5];(3)根据课程的学习要求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6];(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7];(5)根据课程的管理与开发主体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8];(6)根据课程任务来分类,课程类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9]。
依据以上课程类型六种分类方法的特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归属于第一类的分科课程和第二类的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则强调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的[10],其分类内涵基本一致,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特殊,又同时具备第二类的活动课程的特点,所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体育学科的活动类课程[11]。根据第三类课程分类方法,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当属于选修课程类型,选修类课程的出现明显晚于必修课程,美国于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尝试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单轨制,此后才将选修课程逐步推广到全世界,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起步更晚,属于典型的选修课程。根据第四类课程分类方式,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内涵上具有对立性但外延上又具有相容性,区分度不明显,但是,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一定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12],学生大多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并不是无意识的,所以属于显性课程。根据第五类课程分类方法,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归属于地方课程。虽然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可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但是中小学生处于低段学龄期,更适合在市内或省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遵循就近原则,更多地还是要依托当地体育课程资源。但是,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意见》中已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从目前国家政策来看,以后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也有可能上升至国家课程,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归属于地方课程更妥,有利于课程建设。根据第六类课程分类方法,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典型的拓展型课程[13]。
厘清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归属问题很重要,能够为课程的建设指明方向,使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科学评价等方面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可操性指导意见。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归属问题较为复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确定其课程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14],即就是在同一课程分类标准下归属问题也有争议,所以厘清其归属问题似乎并非易事,但这项工作必须要做而且还有做在前面,因为这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育人目标的达成、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着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2 探析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内涵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政策性文件,提出了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一轮课程改革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地位,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形态便应运而生,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乃至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校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东风助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与育人条件之不足,充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归属与特点,在课程设计方面总体上应遵循四大原则,即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性原则[15];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注意几点攻略,即了解社会资源状况、探究体育学科问题、动作技能学习与应用、健身知识普及、意志品质锻炼、体育文化熏陶、规则意识培养等;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四大原则,即主题鲜明、自愿参加、统一管理、安全第一;课程评价应遵循多元化原则,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领导评价、社会评价等。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务必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
研学旅行活动的主办方是学校,中小学校全面负责研学旅行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制定工作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组织与管理细则、制定工作计划与招标方案、带队教师管理与培训、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课程专题讲座、进行安全教育、行后课程评价、活动方案报备等等。由于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校本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需求,所以中小学校往往需要与校外研学旅行承办方联手,共同完成这一育人的艰巨任务。目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承办方主要是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或研学旅行专业机构,许多省份成立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当属最专业的研学教育机构,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与教育资源。基地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承办方,必须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公开竞标、签署合作协议、制定课程设计方案、修订研学手册、制订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组建课程实施导师团队、课程实施过程管理、接受主办方监督、影像资料收集与制作、签署保险合同等等。
社会分工最大的价值意义在于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研学旅行课程的一个下属分支,与学校体育课程相比而言,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活动实施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因其特殊性,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维度上应该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单凭某所或几所学校联手是难以完成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所以依托社会专业机构来实施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是最佳的选择。
3 构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融合机制
3.1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竞技体育融合
竞技体育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port,属于体育活动范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追求运动成绩的最大化,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能,不断突破和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要求运动员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必须分出胜负,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培养人较强的竞争意识,重构一个人或团体的文化价值观。竞技体育以培养具有运动特长的高水平运动员为主要任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化,过分强调身体教育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往往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不利甚至会造成伤害,绝大多数青少年需要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均衡的教育,长期从事竞技体育的青少年往往会产生身体与心智教育价值的冲突,不利于提高综合素养。凡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弊端归弊端,但竞技体育育人价值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在培养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强国强种、提升国际地位及话语权等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不能比拟的价值,所以在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与竞技体育融合,避害就利,使竞技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根植其中,充分发挥作用。
运动训练是实现竞技体育开展的基础,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掌握丰富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其成长大有裨益。设置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时必须考虑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康复保健学、营养学以及常见的运动项目专业学科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充分融合竞技体育的学科育人价值,提高育人效果。
3.2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体育融合
学校体育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chool sports,看似和运动密切相关,但属于教育范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通过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与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育人体系[16],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与健康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
小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一定的运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增强体质健康,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小学阶段学校体育主要贯彻的是“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的思想,所以体育课程设置主要以趣味性项目为主,如队列队形、徒手操、少年拳、轻器械体操、乒乓球、跳绳、翻滚攀爬、走跑跳投、游戏类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身体活动的基本能力[17]。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挖掘运动潜能、培养运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黄金时期,所以体育课程设置倾向于专业化和竞技性,如田径、体操、游泳、武术、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明显高于小学阶段。设置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时应参照学校体育课程的特征,分学段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提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科学性[18]。
3.3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社会体育融合
社会体育又称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ocial sports,属于体育活动范畴,是对应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体育概念。社会体育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参与人群非常之广[19],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城镇居民或乡村农民,不受年龄、性别、爱好、职业等影响,都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残疾人都可参与,所以社会体育为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会体育看似非常庞杂,但有其自上而下规范的组织管理与运作机制,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体育局中的相关部门对社会体育进行宏观管理,人民团体中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部门负责,体育集群或社团承担和落实具体活动,最终由个人、家庭、锻炼小组、单位、街道社区、村委会或健身俱乐部承载实施。近些年,体育院校及各地体育局培养和输出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乃至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体育涉及的运动项目很多,其中就有部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项目,还有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健身操、舞蹈、太极拳和一些娱乐杂耍类项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正因为此,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参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总能达到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缓解压力、调节社会情感、丰富精神生活等目的。社会体育之中的许多项目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诉求,而且可以提供很多体育课程资源,所以将其引入到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来,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有利于提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质量。
3.4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体育游戏融合
体育游戏亦称活动游戏,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ports games,是身体运动和规则游戏的有机结合体,更是体育教学内容、身体锻炼和娱乐的方法手段之一。体育游戏的内容多以较为人知的体育赛事为主,而且大部分体育游戏要求以运动员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的情境或规则下分出胜负,体育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与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寓教于乐,寓德于体,融体力与智力发展于一体,尤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与价值。体育游戏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众多体育院校中得以广泛开设,在广场健身活动中也屡见不鲜,去除竞技性较强和难度较大的体育游戏项目,抽选出娱乐性强而难度较低的项目,融入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20]。
概括而言,体育游戏主要有健身、娱乐、教育和社交的四大功能,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智力、培养遵守规则和良好品质、促进交流合作、缓解学业压力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按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体育游戏主要分为各种接力追逐、角力角斗、传递抛接、攻防争夺等;按身体素质进行分类,体育游戏主要分为竞速类、竞力类、灵敏类、耐力类等[21];按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体育游戏涉及面更为广泛,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游泳类、三大球类、三小球类、民族民俗项目类、极限挑战类等等。除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之外,体育游戏还涉及到了一些很有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对其加以规则化和规范化,引入到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来,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有利于完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
4 探索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路径
4.1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
国务院、教育部等大部委出台政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响应,首要任务是解读文件和组织宣传,宣传工作是落实政策的前奏,新生事物的出现或新规政策的颁布,首先得为人所知,否则贯彻落实将无从谈起。针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方面的政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当地中小学的校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做好文件学习与思想动员工作,再由校领导组织校内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认真研读文件,体育研学旅行属于全新的教育实践课程,更要做好广泛宣传与贯彻执行工作,这样自上而下逐级逐步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使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落到实处。各地的中小学校是宣传的主角,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家长,通过致家长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告知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意义,首先要征得家长的同意、理解与支持,并与校方达成共识,其次是尽可能鼓励家长也参与其中,共同领略体育研学旅行带来的强大魅力,构建和谐的家校配合机制。
4.2 地域配合,资源共享
体育研学旅行需要的课程资源较为丰富,中小学校的体育校本资源十分有限,必须依托本地甚至临近地区有利资源来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所以开发与利用当地体育课程资源并构建相邻地域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22]。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等差异性很大,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选择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又要形成优势互补,遵从地域配合及资源共享原则才能完善课程建设。各地首先以本地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原点,发挥辐射效应,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更好地充实到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配置中来,不断优化课程资源,打造出精品课程,然后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质量,方能达成育人目标。
4.3 精心组织,多元联动
体育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复杂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牵动的部门较多,各个组织、管理、实施部门协同配合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其他学科研学旅行课程相比而言更为特殊,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属于新生课程,刚刚兴建,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没有过多的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该课程危险性相对较大,精心组织与科学研判是关键,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造成课程实施的失败;还有一方面,厘清该课程的类型与归属较难,培养目标模糊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政府首先要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进行统筹部署,然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尤其是政府与学校、政府与社会组织(研学机构或基地)、学校与社会组织、学校与家长、社会组织与家长等之间相互合作,构建相互交织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多元联动机制。
4.4 强化管理,明确职责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性,必须要构建安全教育、风险防范、事故责任追究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对参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教师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同时对参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也要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安全主题班会、事故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构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的安全教育机制。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危险情况在所难免,课程实施者必须事先要对各种安全隐患有所预判,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提前筑牢羊圈比亡羊补牢更为重要,而且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还有可能会出现新情况,所以每次活动之前都应该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周祥的计划,构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学校的体育教师、研学机构或基地的导师作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者,是第一责任方,必须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学校或基地也必须在整个活动中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实行监督管理制度化,采取安全事故问责制,构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的责任追究机制[23]。
4.5 科学评价,以评促建
课程评价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重要环节作出的综合性评判,具体来讲,就是测量学生学业的预期目标完成情况、选择与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分析反馈信息提供决策依据等。课程评价针对两大主体,一是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二是针对课程自身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最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便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通过对课程自身的评价,可以为调整、选择、优化、改进、推广等一系列课程建设的举措提供依据,尤其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和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促进课程建设乃至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课程的实践操作还是相关的理论研究都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是当前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要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质量,对其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这是关乎课程建设质量高低的牛鼻子工程,课程设计与编制之前需做好调研工作,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做好诊断与修订工作,课程实施之后需做好评估与成效判定工作,在各个环节的评价中找出差距和问题,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以评促建的运作机制。
5 结束语
国家从2013年便开始颁发相关文件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至今已陆续出台了十余项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当属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提出了“研学旅行被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指示,自此便拉开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的帷幕,诸多研究成果问世,为我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依据。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得较好,一方面得益于政策贯彻执行得好,另一方面得益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撑,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和研读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发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相关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和滞后,理论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涉及的学科广度不够和对各学科课程建设的指导价值不大。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体育研学旅行作为其下属分支,正处于探索阶段,更是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的崭新育人方式,所以当下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进行分科细化纵深研究仍然是大趋势,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目前我国鲜有专门的机构或基地开设独立的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造成了育人途径的缺失,然而国家多项政策文件中倡导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并用以指导实践教育活动,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落地生根,才能真正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1] 中共哈尔滨市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教育局.师德的力量:哈尔滨市优秀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1-30)[2019-1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 荆文风.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 张 露.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5][7]《小学教育学》编写组.小学教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6][9] 金东海,蒋明之.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8]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叶上雄.中学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杜治华.“体育+”视域下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运作机制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04):53~56.
[12] 彭伟家.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对体育课程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3] 王新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14] 柴龙珍.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漯河市为例[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5.
[15] 刘 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36~140.
[16] 田应娟.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C].昆明:云南省体育局,2011.
[17] 季 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8] 王雅婷,郑 旗.利用县域资源发展体育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04):90~92+104.
[19] 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 杜治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92~94.
[21] 刘福林,等.体育游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2] 李 维.湘西州乡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小溪小学为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23] 钟林凤,谭 诤.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06):71~74.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Study Travel Course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U Zhihua
School of P. 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highlights the status of subject literacy in curriculum learning.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s achieved by converg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various courses. The value of each subject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rses.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my country’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study travel course is in the new stage and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roblems of clarifying the attribution of the course, prob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ng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The construction provides ideas and assistance, and then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and new course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re literacy; Sports research trip
1007―6891(2022)03―0135―05
10.13932/j.cnki.sctykx.2022.03.32
2020-04-11
2020-05-1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