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五个着力点探析

2022-02-03邱家洪

南方论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辛勤劳动总书记劳动

邱家洪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劳动精神。迈入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之才,须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优化劳动教育,大力弘扬、践行劳动精神,努力开创“五育”并举的高校育人新局面。鉴于高校学生大多缺少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的经历和锻炼,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着劳动技能退化、实践能力弱化、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新时代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创新教育形式、拓展实现路径、健全考评机制,着力在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怀、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与劳动品质这五个方面下足功夫,突出育人实效。

一、培树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观是人们对于劳动所持的根本看法、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对劳动的本质、地位、结构、功能等问题有过深入论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了“异化劳动”,预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的科学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了“物质生产劳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根本动力。《神圣家族》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对劳动作了科学的界定。而《伦敦笔记》《资本论》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其他手稿则是围绕“雇佣劳动”“剩余劳动”“自主劳动”等命题展开论述,使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得以创立,并发展成熟。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基于劳动在人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背景、适应新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传承中国传统劳动观,对劳动相关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多次强调:要“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1]总书记关于劳动的新论述、新阐释,较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劳动、要什么劳动、为谁劳动、如何劳动”等理论及实践问题,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引。有鉴于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劳动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持续不断的劳动实践历练,让大学生对“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理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之源是人类劳动,明白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之理,真心地尊重劳动、劳动者,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厚植真挚的劳动情怀

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别,也有简单、原始劳动和复杂、创造性劳动之分。在2015年“五一”节前夕,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这就阐明了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劳动及其作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还要帮助其端正劳动态度,厚植真挚的劳动情怀,能够真心热爱劳动,真诚尊重劳动,真正参加劳动。无数事实证明,有着端正的劳动态度和丰富劳动情感的人,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去,历练成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劳动情怀意蕴丰富,它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劳动的认知、情感、精神、习惯等因素有机结合的总称。[3]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中享乐奢靡,厌恶劳作,轻视劳动技能,瞧不起普通劳动者等不良倾向依然是存在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认同劳动光荣,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少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较大偏差,劳动情怀比较淡薄,如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创造金钱,将获得金钱作为从事劳动的唯一动力;有些学生对体力劳动者尚存偏见,不珍惜其劳动的成果,甚至对他们冷言嘲讽、恶语相加;还有些学生整天宅在寝室,玩游戏、叫外卖、睡大觉。毫无疑问,这些不良的现象和不当的行为体现的是劳动态度有所失范、劳动情怀有所缺失。而劳动情怀的涵育,则有助于学生廓清对劳动价值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形成对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的共识,牢固树立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价值理念,体认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别,所有形式的劳动都该得到认同、所有劳动者都该得到尊重、所有劳动成果都该得到珍惜,从而激发劳动热情,投身劳动实践,实现人生价值。

三、熔铸务实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实践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4]新时代我们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劳动精神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等大会上的讲话中作出如下阐释:“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5]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精神概括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对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传承发展。劳动精神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既相互包容,又彼此依存,“劳动精神是塑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必要的条件,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本质上是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高度升华。”[6]由此可见,在全社会培养劳动精神,就要大力弘扬、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及奋斗精神。

培育劳动精神是高校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有鉴于青年劳动精神培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弱化、淡化和软化的情况,着力培育劳动精神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这一论述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劳动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必须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参加劳动,出力流汗,切实把日常的生活劳动跟生产性、服务性的劳动结合起来,鼓励高校学生走入农村、工厂、社区、部队等,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支教助残、学工学农等,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培养基本的劳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我们的劳动观念多正确,劳动态度多端正,劳动情感多丰富,归根到底都要付诸劳动实践之中,才能产生积极的现实影响。马克思曾如此断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8]同样,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均离不了劳动。可口丰富的美食、舒适漂亮的衣着、宏伟雄壮的建筑、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启迪思想的著作以及因特网的普及等等,无一不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日复一日辛勤付出的结果。劳动的地位和价值,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9]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人民依靠勤劳、实干,成就了辉煌的过去,也必须要用勤劳、实干才能赢得美好的未来。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青春时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然而,由于家庭的宠爱、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存在“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误区,“空心病”“伪奋斗”“丧文化”“佛系”等时有呈现,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劳动意志的弱化、劳动能力的退化,不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其劳动技能,尤显紧迫,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0]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要扎实地学好专业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价值;要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先进,当先进;要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要勇于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专业素养;要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五、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勤天下无难事。”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1]毋庸置疑,勤于劳作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远古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是中华祖先辛勤劳动的生动体现;都江堰、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等伟大工程,包含着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凝聚着华夏儿女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沉淀着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与精神追求,开展劳动教育,要深挖其中的劳动资源,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激发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动力。这既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养分,又能不断地提升青少年的劳动品质、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教人劳动干活,而是要注重劳动品质的锻造。学会劳动很容易,但乐于劳动,愿意干活,不拈轻怕重、任劳任怨却不容易。一直以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颇有微词,不少企业、单位抱怨道: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到行政部门打杂、拿有限薪水,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去、到车间去拿高额工资。可见,高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论是提升劳动认知、培养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意志,还是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最终目的是要让劳动者将其内化为劳动的素养,形成诚信践诺、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磨砺,即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性的劳动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务实锻炼、磨炼意志;艰苦奋斗、增强毅力中逐步加以培育和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12]时代的光荣属于劳动者,历史的使命赋予劳动者。在这个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出彩、个个都能梦想成真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唯有勇于砥砺奋斗,乐于吃苦耐劳,勤于躬耕劳作,善于创新创造,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猜你喜欢

辛勤劳动总书记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哲 理漫 画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大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