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山西“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2022-02-03田洁
田 洁
(晋中学院中文系,山西 晋中 0306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下,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独龙杆”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一种特色舞蹈形式,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背景下,“独龙杆”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分析“独龙杆”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对策。
一、山西“独龙杆”艺术及其特色
“独龙杆”是山西晋中地区的一种特色民间舞蹈,是传统社火活动的重要项目。“独龙杆”历史悠久,据称起源于光绪元年(1875),是在社火表演中创作的一种表演形式[1]。
“独龙杆”原为红绸裹缠的丈余杉木杆,现在被柔韧的竹竿取而代之。演出时,“独龙杆”由两名表演者抬起。两人一手扶竹竿,一手舞动,并伴随节奏明快的戏曲音乐或进或退。杆上端坐一人,多为丑角,原为“降龙癫济公”,后有《七品芝麻官》中的县太爷等角色。杆上端坐者随着颤动的竹竿而舞动,其一手拿着道具,另一手进行舞动,言语诙谐而幽默,与观众互动。独龙杆表演使用的乐器有笙、笛、胡琴、唢呐、鼓、镲等,演奏的晋剧戏曲音乐与独龙杆上下起伏韵律一致,节奏感强,有巨大的感染力。另外,独龙杆作为街头表演艺术,在道具、服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别具匠心,气氛活跃,诙谐风趣,极富群众感染力[1]。
二、“独龙杆”艺术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龙杆”艺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无论何种艺术,其保护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现。然而,目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非常多,投入在省级非遗“独龙杆”上的资金比较有限,无法有效支撑“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工作。
2.专项保护制度和法律不健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和实施,而政府部门的工作必须有法可依,并借助强大的公权力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关于“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制度和法律并不健全,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政府在执行保护工作中受到较大的阻力,无法将保护措施切实落实到实处,因此保护成效并不明显[2]。
3.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
“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3],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依靠当地广大民众的力量,与社会团体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保护的责任。当前,“独龙杆”为代表的传统社火活动一般都由村委牵头并提供资金资助,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公众没有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己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认为这只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在“独龙杆”艺术保护上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4.缺乏专业人才
“独龙杆”极具地域特色,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其保护需要专业人员来执行。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保护工作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然而,当前从事“独龙杆”这种冷门艺术的专业人才很少,在保护工作中经常“走弯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山西“独龙杆”艺术传承问题分析
1.传承人日趋减少
“独龙杆”自创立以来就只有少数人会演,且“独龙杆”这个民间舞蹈只在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所以很多艺人得不到有效培训,表演技艺不佳。再加上“独龙杆”带有杂技性质,具有一定危险性,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参与该项节目的演出,进而导致传承困难。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轻人会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去寻求发展机会,很多年迈的山西“独龙杆”艺术传承人很难寻找到年轻人来继承自己的技艺。总而言之,传承人日趋减少是当下山西“独龙杆”艺术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
2.传播方式的局限
“独龙杆”艺术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一般只在山西灵石县静升村正月社火中表演,空间和时间上受到很大局限。“独龙杆”艺术表演的频率不高也制约了它的传承。另外,“独龙杆”作为一种“闹红火”的节目,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其艺术价值,因此传播方式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其进一步的传承。
三、“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当前,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利契机。“十三五”以来,晋中市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创新非遗技艺展演,建成10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中心、144个展示馆、传习所。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针对“独龙杆”艺术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供参考和借鉴。
(一)“独龙杆”艺术的保护措施
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是“独龙杆”艺术传承的根本物质保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独龙杆”艺术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针对分配到“独龙杆”艺术保护项目上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本解决之道是拓宽资金渠道,联合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投资、捐赠等渠道收拢资金,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完善保护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独龙杆”艺术纳入类似于《晋中市太谷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专项制度,让相关部门或组织在执行保护工作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提高执法力度。三是提高政府对保护工作的重视。例如成立专项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充分了解“独龙杆”艺术的价值,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确保保护措施能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通过培训与教育为山西“独龙杆”艺术培养专业人才,弥补专业人才断层的问题。
(二)山西“独龙杆”艺术的传承措施
传承是另一个层面的保护。保护的目的是让山西“独龙杆”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传承的目的是保护山西“独龙杆”艺术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针对山西“独龙杆”艺术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的传承措施:
1.壮大传承人队伍
确保“独龙杆”艺术能够传承下去的根本途径是保证传承人的延续。只要有人学习,就能保证该艺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一是增加经济价值。“无利可图”是造成无人传承的最大原因,因此在保证“独龙杆”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提升其经济价值极为必要。例如,利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将“独龙杆”艺术作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让“独龙杆”艺术进入非遗小镇、太原古县城等非遗体验展示中心,走“非遗+”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重塑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能获得旅游经济效益;还可以围绕该艺术进行多渠道产业开发,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利用该品牌获得间接经济收益。经济效益的增加在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是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的有力保障。
二是重视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是指通过教育来培养传承人。一方面可以通过家族教育培养传承人。“独龙杆”有着一定群众根基,可以通过“子承父业”或者“徒承师业”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这项艺术,保证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传承人。将“独龙杆”作为一种舞蹈引入到学校、社区当中,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不仅可让学生、居民多掌握一门技艺,还能锻炼身体,同时也实现了“独龙杆”的传承。此外,为保证“独龙杆”艺术不丢失,可以利用现代手段和设备,将这一艺术录制下来,并保存到资料库当中,借助影像资料来传承。
三是完善传承人扶持和保障政策。为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独龙杆”艺术传承队伍之列,传承人扶持和保障政策必须完善。首先增大投入预算,设置专项传承人保障资金,让传承人能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学习;其次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为传承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最后建立传承人档案,给传承人发放专业证书,实现对传承人的专业管理。
2.探索多种传播渠道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可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独龙杆”艺术相结合,带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事“独龙杆”项目的非遗传承保护人员可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独龙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是扩展宣传渠道。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借助网络增加大众了解“独龙杆”艺术的机会。首先可将“独龙杆”艺术引入到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增加大众对该艺术的了解;其次可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媒体、官微媒体,将其作为宣传平台,给人们提供较多的深入了解“独龙杆”艺术的窗口;最后可借助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录制视频或者以直播的形式直接展示“独龙杆”艺术,促进“独龙杆”文化的传承。
二是设计旅游线路。当地政府可以将乡村振兴与“独龙杆”艺术相结合,开发文创旅游,并在相关平台中积极宣传,逐步开发晋中文化深度旅游,以深度感受晋中民俗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山西晋中民俗较多,除“独龙杆”外,还有平遥的剪纸、黑陶制作工艺、左权小花戏等多种民俗,可选择几项非遗项目设计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山玩水领略山西晋中风貌的同时,了解有趣的晋中特色民俗。
三是积极举办比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选手参加将“独龙杆”艺术作为地区特色的赛事进行传播。例如,每年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承办的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大赛,不仅能起到宣传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外部力量参与的单纯“保护”,真正要“传承”,就要通过创新内容来延续其生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非简单复兴旧有传统,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传统。例如“独龙杆”表演中可以塑造更多的“丑角”形象,融合更多的戏曲情节;“独龙杆”艺术也应该有所创新,吸纳女性成员参加,融入年轻人熟悉、感兴趣的新的故事情节,或将其赋予现代文化审美和气质[4],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独龙杆”作为晋中非遗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项目,“独龙杆”艺术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记忆”,蕴含着当地民众的审美和情感寄托,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依托“独龙杆”等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创新文旅结合的方式,赋予其时代内涵,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对乡村振兴有着深远的意义[4]。